2023北京高三一模语文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2023北京高三一模语文汇编
古代诗歌阅读
一、古代诗歌阅读
(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蓝田山石门精舍【1】
王维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探奇不觉远,因以缘源穷。
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
舍舟理轻策,果然惬所适。老僧四五人,逍遥荫松柏。
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道心及牧童,世事问樵客。
暝宿长林下,焚香卧瑶席。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
再寻畏迷误,明发更登历。笑谢桃源人,花红复来觌【2】
注释:【1】精舍:寺院。【2】觌:相见。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落日”两句写诗人傍晚驾舟游览,任回风吹荡,内心十分惬意。
B.“遥爱”四句写诗人遥望心仪美景,在前往途中产生疑虑和惊喜。
C.“朝梵”四句写僧人们山居生活清寂无聊,经常向樵夫询问世事。
D.“再寻”两句写诗人担心重来此地会迷路,黎明时再次各处登览。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涧芳”两句以动写静,写出了山涧花草的芳香和山月的清明。
B.结尾作者借“桃花源”的典故,表达恋恋不舍决意重游的心情。
C.本诗写了一段漫游的经历,采用移步换景法,行文清晰、流畅。
D.本诗风格清新自然,既蕴含着丰富的情味,也着意表达了理趣。
3.明代周珽评价此诗前二十句“始以无心,终若有得”。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对评价中“无心”与“有得”的理解。
(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小题。
水龙吟
辛弃疾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注】本词为辛弃疾被罢官后退居瓢泉时作。参差:仿佛。直饶:即使。东山:指东晋名士谢安,他曾隐居东山,后又被朝廷起用,成功指挥了淝水之战。
4.下列对作品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梦中一见”,作者借忆梦反映自己对陶渊明的追慕。
B.“欲歌还止”,唏嘘之中流露出作者内心的不满情绪。
C.“须信”两句,是说如果陶渊明还在,也会被现实震怒。
D.“富贵”三句,与孔子视富贵如浮云的态度有相似之处。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发西风”是对陶渊明曾有终老于官场的想法表示惋惜。
B.“折腰五斗”表明作者与陶渊明一样痛恨坐享朝廷的俸禄。
C.“应别有”意在指出那流传已久的对陶渊明的认识是错的。
D.“东山何事”显示出作者的内心仍然期待着能被朝廷起用。
6.作品借“高山流水”引陶为知音。结合词句分析,辛、陶二人有哪些相似之处?
(2023·北京海淀·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1】
杜甫
斯人已云亡,草圣秘难得。
及兹烦见示,满目一凄恻。
悲风生微绡,万里起古。
锵锵鸣玉动,落落松直。
连山蟠其间,溟涨与笔力。
    有练实先书,临池真尽墨【2】
俊拔为之主,暮年思转极。
    未知张王后【3】,谁并百代则?
呜呼东吴精,逸气感清识。
杨公拂箧笥,舒卷忘寝食。
    念昔挥毫端,不独观酒德【4】
注释:【1】大历元年(766),杜甫居留夔州,看到了殿中监杨炎出示的张旭草书,有感而发,遂成此诗。张旭:唐代书法家,被誉为“草圣”,系杜甫旧友,因其为苏州人,故作者称之为“东吴精”。【2】南朝《采古来能书人名》记载,东汉草书家张芝“善草书,精劲绝伦。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把丝麻或布帛煮得柔软洁白),临池学书,池水尽墨”。【3】张王:指东汉书法家张芝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4】据《国史补》记载,张旭饮酒辄草书,醒后自视,以为神异。
7.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兹”两句,写杜甫看见张旭草书,被作品凄清悲凉的意境折服。
B.“有练”两句,借张芝之事写张旭草书功力来自于孜孜不倦的练习。
C.“俊拔”两句,赞叹张旭暮年仍能勇于突破自我、精进书艺的魄力。
D.“杨公”两句,以杨公欣赏书法至废寝忘食来衬托张旭书法的高妙。
8.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既有对张旭的怀念,又有对其书作难以得见的遗憾,情深意浓。
B.诗歌中有对张旭草书的形象再现,也有对“张王”成就无人可及的感慨。
C.结尾两句收束全诗,“不独”表达了对张旭艺术旨趣及境界的独到认识。
D.本诗乃“诗圣”写“草圣”的杰作,写出了知音之识,抒发了感佩之情。
9.“悲风生微绡”至“溟涨与笔力”这六句,是如何生动地写出张旭草书的气象的?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海棠歌
陆游涧怎么读
我初入蜀鬓未霜,南充樊亭【1】看海棠。
当时已谓目未睹,岂知更有碧鸡坊。
碧鸡海棠天下绝,枝枝似染猩猩血。
蜀姬艳妆肯让人,花前顿觉无颜。
扁舟东下八千里,桃李真成仆奴尔。
若使海棠根可移,扬州芍药应羞死。
风雨春残杜鹃哭,夜夜寒衾梦还蜀。
何从乞得不死方,更看千年未为足。
注释:【1】南充樊亭:与下文中的“碧鸡坊”均为四川地名。
10.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开篇从诗人初到蜀地赏海棠写起。
B.“蜀姬”句写出蜀地女子的美艳和谦逊。
C.“扁舟”两句写诗人远离桃李之乡来到蜀地。
D.结尾表达了诗人追求永生、千古留名的理想。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中的“杜鹃”与《琵琶行》中的“杜鹃”都蕴含哀情。
B.本诗抒发的情感与《临安春雨初霁》的惆怅徘徊有所不同。
C.本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描绘了奇幻璀璨的梦中景象。
D.本诗十六句,层次清晰,体现出诗歌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12.本诗歌咏海棠,多从侧面展开。请结合全诗赏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
(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解语花·梅花
吴文英
门横皱碧,路入苍烟,春近江南岸。暮寒如剪【1】。临溪影、一一半斜清浅。飞霙【2】弄晚。荡千里、暗香平远。端正看,琼树三枝,总似兰昌见【3】。
酥莹云容夜暖,伴兰翘清瘦,箫凤柔婉。冷云荒翠,幽栖久、无语暗申春怨。东风半面【4】。料准拟、何郎词卷【5】。欢未阑,烟雨青黄【6】,宜昼阴庭馆。
注释:【1】剪:化用贺知章“二月春风似剪刀”句。【2】霙:雪花。【3】“琼树”二句:暗用唐代薛昭于兰昌宫见张云容、刘兰翘、萧凤台三美女事。下阕“云容”“兰翘”“箫凤”即指三美女。【4】半面:喻花瓣凋落。【5】何郎:指南朝梁诗人何逊,有《咏早梅》诗。【6】青黄:指梅子熟时。
13.下列对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门横”三句写词人沿路寻梅花,只见烟水苍茫,春景迷离。
B.“临溪影”两句直接展现出梅花在春风吹拂下呈现出横斜之姿。
C.“酥莹云容”三句写出了梅花温润、晶莹、清瘦、柔婉等特点。
D.“料准拟”两句写梅花即使凋零,也能为何郎所赏而写入诗篇。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飞霙弄晚”中的“飞霙”,既呼应“皱碧”,又为“琼树”埋下伏笔。
B.“夜暖”“暮寒”二词相互映照,突出了暮春时节天气变化无常的特点。
C.“冷云”三句,兼写三美女与梅花的凄凉处境,意在表现梅花幽怨之情。
D.词中梅花的繁盛与凋零、三美女与何郎分别构成对比,以寄托复杂情思。
15.此词咏梅,词人是如何一步一步展现梅花形象的呢?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送沈亚之歌并序
李贺
文人沈亚之,元和七年以书不中第,返归于吴江。吾悲其行,无钱酒以劳,又感沈之勤请,乃歌一解以送之。
吴兴才人怨春风,桃花满陌千里红。
紫丝竹断骢马小,家住钱塘东复东。
白藤交穿织书笈【1】,短策齐裁如梵夹。
雄光宝矿献春卿【2】,烟底蓦波乘一叶。
春卿拾才白日下,掷置黄金解龙马。
携笈归家重入门,劳劳谁是怜君者。
吾闻壮夫重心骨,古人三走无摧捽【3】
请君待旦事长鞭,他日还辕及秋律。
注释:【1】笈:书箱。【2】春卿:主管考试的官员。【3】古人三走:指管仲三次为官,三次被免。
16.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四句写沈亚之春日东归,坐骑瘦小,表现其落第失意的形象。
B.“白藤”二句写沈亚之当初入京时,携带了一书箱整整齐齐的文稿。
C.“春卿”二句写主考官主持选才,将沈亚之进献的黄金弃置于一旁。
D.“请君”二句表达诗人对沈亚之的鼓励,期待他来年秋天再来应试。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怨”开篇,整首诗笼罩在才子落第的凄凉颓丧的气氛之中。
B.本诗与《李凭箜篌引》同为七言古体诗,诗中都有丰富奇特的想象。
C.本诗中“古人三走”的典故用得奇诡浪漫,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D.诗歌表达了送别友人时深挚而复杂的情感,语言形象,富有感染力。
18.诗中写沈亚之入京应试和落第归家时都用到了“笈”,试分析其意义和作用。
(2023·北京顺义·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书志川【1】
陆游
往年出都门,誓墓【2】志已决。
况今蒲柳姿,俯仰及大耋。
妻孥厌寒饿,邻里笑迂拙。
悲歌行拾穗,幽愤卧啮雪。
千岁埋松根,阴风荡空穴。
肝心独不化,凝结变金铁。
铸为上方剑,衅以佞臣血。
匣藏武库中,出参髦头【3】列。
三尺粲星辰,万里静妖孽。
君看此神奇,丑虏何足灭。
注释:【1】作此诗时,作者住在山阴,年73岁。【2】王羲之辞去会稽内史官职后,曾在其父母墓前发誓不再做官。【3】参,参加。髦头,皇帝大驾出官时武士披发前驱者。
19.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写诗人自离开首都后,就已立下坚定的决心。
B.三四两句写作者身体状况不好,很快就将到八十岁。
C.五六两句说虽然妻儿能忍受饥寒,但邻居并不理解。
D.这首诗在最后八句借助“剑”的意象抒发激昂情绪。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因晚年生活条件艰苦,拣稻穗、屋漏雪,而怨恨不已。
B.作者想象死后心肝化为金铁,意味着其生前愿望难以实现。
C.诗中“佞臣”二字暗示当时南宋朝廷谄媚、主和之风盛行。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