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医疗IT类公司
2013年10月14日,《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意见》明确提出了发展目标,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可分为以下六大类)总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以上。
目前相关健康产业上市公司约占总二级市场市值的15%左右,本文就是我根据近几年的行业从业经验结合个人的理解,对相关上市企业的医疗市场布局进行一定的分析(如有误差,欢迎指正),整个系列共分为10篇,下面正式进入第一篇。
浅谈上市公司医疗市场布局-医保控费
当今社会给钱的就是大爷,被怎么捧着都是无可厚非的,在服务行业,付费方更是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然而,医疗服务行业因为分担着社会福利的部分有其特殊性,为医疗服务付费的主体与享受医疗服务的主体并不是对等的。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医保承担了大部分的医疗服务费用,接受医疗服务的却是患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连接以及医疗经费的筹资流向,可从下图反映出来。
为了保证各级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转、提供服务,医疗机构在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会根据服务项目收取一定的费用。承担这项费用的有的是个人直接承担——即在医院看病就诊时自费部分,还有一部分是由政府承担——即政府对医疗服务的购买或是补贴等。除此,还有很大一部分承担费用的就是医保报销费用——即是由医保基金承担的费用。
那么,医保基金做为承担医疗服务费用的主体部分,现在运行的状况又怎样呢?不管是医疗数据类新闻报道,还是医疗业从业人员的谈论,通通反映出医保基金已经是入不敷出、快要无力承担医疗服务费用了。
2014年是一个大拐点,医保支出比例的增长速度开始远超收入比例,医保基金入不敷出,日渐严重。
从市场容量上来看,2016年5月最新数据,医保基金规模已经达到了46000亿,但其中有3%-5%的比例是欺诈、骗保、套现,10%-15%来自过度医疗,以及15%左右的不合理浪费,共计会有30%-35%的不合理医疗支出,从比例上来看,就会有约1.4万亿的医保基金被不合理浪费掉。
按照海虹控股(000503)的盈利模式来计算,通过医保控费减少不合理支出金额的10%作为佣金收入,就有1400亿的收入空间可以想象。同样,除此之外,获得了医保大数据,相当于把患者病例资源牢牢掌握在手里,后续的商险定制,商保代赔以及慢性病管理更是打开了千亿级别想象空间。
随着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的方式深入展开,为降低医疗诊治费用不合理的支出,医保控费系统的推广和普及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给医药福利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等医疗细分产业也带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通过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来控制医疗费用,能够对每一例医疗诊治加强规范,同时对开出的处方能够进行合理的检查,从而确保医疗服务费用支出的
合理性。
统观医保控费系统,主要由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的审核系统构成。对应的医保控费信息化系统,也是由事前、事中、事后系统构成,主要用于对医疗服务费用的审核。在医院端进行的事前审核,为主动审核,能够在开出处方的同时发现违规行为。事中审核则需要医院与医保机构进行实时的数据对接,对医院的医疗诊治和费用通过信息网络实现实时监控。在社保阶段进行的审核则是事后审核系统,属于被动的审核,是在医疗诊治违规费用发生后进行的审核。最佳的医保控费系统,应该是对每一单医疗诊治都能进行包含事前、事中、事后审核的。
在这大背景的催化下,上市公司以卫宁软件、万达信息、海虹控股为代表的医疗IT公司的医保控费业务开展正逐步拉开序幕。
卫宁健康核心业务为“4+1”:云医院、云康、云药、云保险。“云医”,指的是卫宁云HIS(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纳里健康,市场化运营云医院。“云康”,推出康信,孕乐宝等产品,关注慢性病诊疗服务;“云药”公司与国药健康合作,开发了云医药平台,提供线上医药支付服务;“云险”公司参与发起设立互联网财产互助合作社,涉足保险与金融业务。“加一
”指卫宁研究院统筹四朵云。云医院,通过医保控费前置审核,HIS的定制化研发,通过连接线下医院资源,形成用户流量与粘性入口,云健康形成变相提供医疗增值服务,云药以及云保险是卫宁健康后续实际最主要的两道变现入口。2016年4月份公告,中国人寿以1.92亿元对卫宁健康控股子公司卫宁科技进行增资,双方的深度合作就是希望可以完成PBM医保空费商业闭环,以及医保数据共享,当然目前卫宁的核心业务还是以HIS开发为主。
万达信息也以四朵云为战略核心目标,健康云,医疗云,医药云以及医保云。医疗云,同样也是HIS和医疗机构定制化产品。“医药云”则为B2B2C,上海阳光采购平台(toB),以及实现了类似慢性病处方药(toC)的线上线下结合式购买。“医保云”万达率先医保控费试点“宁波模式”,并后续推进了上海,重庆数十个医保统筹地区城市。“健康云”是万达和上海卫纪委共同推出的上海健康管理云平台。2015年12月,公司定增10亿收购上海嘉达科技,其欲变相收购由嘉达科技控股的四维医学(远程心电诊断),全程健康(大数据慢性病管理)以及药谷药业。总体进度是希望可以覆盖华东,华南,及华北的核心竞争力及市场覆盖率。但是万达信息,的阳光采购平台非政府主导,以及民营医院的采购平台无法实现现金流,物流的打通,开展比较困难。同时,在医保控费的进度与市场占比也 远不及后面提到的海虹控股。
海虹控股- 从财务数据来看,2015年,营业收入1.93亿,同比减少0.64%,净利仅为0.4亿,同比增长19.98%。16年一季度营收0.56亿,同比增长24.59%。净利亏损0.26亿。从财务的角度来讲,海虹控股撑起这么高的估值是不合理的,但这家公司也是一家有情怀的公司比较特殊,就比如乐视网的超级生态,手机,视频,汽车,体育,跨界整合无所不能,喜欢“贾布斯”的人大有人在,为吹过的牛皮而想方设法的一一去实现,这是何等的情怀。海虹控股绝对也是要么天堂、要么地狱,看好他的人甚至会愿意终身持股。因为从战略方向上来看绝对是走在所以医疗IT上市公司前沿的,早先做省级医药招标采购平台,规模就已经达到了千亿级别,但由于药管局和医药体制的因素,被取缔。但由于有地方医药招标业务发展的基础和优势,建立了和药厂的业务联系,以及和各地医保的合作关系,尤其是药品电子说明书的信息渠道,后来开始转型借鉴美国PBM模式的医保控费,也是开了中国的先河,湛江、岳阳、成都、杭州等地,其核心业务也是围绕医保数据展开,异地医保支付、医保基金托管、商险定制等。
其实从整体三家公司对比的话,医保数据或者说医保统筹地区的先发优势很重要,在这个称
医保要交多少年可以享受终身得上是千亿级别的市场当中,政府也绝对不会允许一家独大垄断局面的。全国有400多家医保统筹地区,光海虹公布的官方数据,其医保统筹地区的占领已经占领了50%,形成了覆盖6亿人的医保大数据系统,公司从ESI引入的PBM沉淀了20多年的控费审核这就变相的形成了天然的护城河,因为一个统筹地区一旦根据三目(药品目录,材料目录,诊疗目录)制定好了医保控费规则,当个地级市的所有医院就都要按照这个规则来,所以这三家机构的前期市场必然是先布局医保统筹地区试点。目前规模,海虹的早期布局在这方面有一定的先天优势,第二是万达,目前最少的是卫宁。然而,尽管由于前期的巨额投入目前海虹换来的却是不明确的盈利模式,比如对医保统筹地区收取一次性开发费用甚至免费,反而根据后置审核而做出的前置审核向医院收取,根据节省下来的比率进行收取或者每年固定收取,但医院一旦用了前置了解并熟悉了控费规则,就不再需要前置系统来管理,那么收入过了第一年,可能第二年就没有了,变成了“一次性买卖”,那么所投入的时间成本(前置系统需要与每家医院HIS提供方做接口),人力以及财力成本都大打折扣。
万达信息,在分级诊疗信息化领域是走在了行业前列的,同样也是国内首家实现了医保控费(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管理,覆盖系统人次接近2亿人次,在全国排第二,同样拥有着大量的卫生医疗机构渠道资源以及强大的政府公关能力,其业务变现能力也是三家目前来讲是
最好的。而卫宁软件相对三家,是签订医保统筹地区数量相对较少的,大约30家左右,地级市医保控费规则需要专业的临床知识库,以及规则库的积累,每个统筹地区都是非标准化定制,所以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相对较于完善。虽然统筹地区占领相对较少,但公司HIS系统客户数量却有高达4000家以上,份额已经占到了全国第一,所以地级市的统筹地区建立后,如果想把前置审核推广到医疗机构里面的效率却是最高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