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菊花
古诗词中的菊花
菊花,虽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它傲霜抗寒,坚强不屈,刚正优美,芳香四溢。由此,引动了古今多少诗人的情思,激活了古今多少诗人的心智: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傲的气质,有人崇尚其隐逸的情怀。菊花是重阳节的象征物,《礼记月令》云“季秋之月,鞠有黄华”;《尔雅图赞》称:“菊名日精”,“日精”正与“重阳”谐调。唐代杨衡《九日》诗云:“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古代重阳节有个很淡雅的称呼:菊月。魏武帝写给钟繇的书信里言道:“九月九日,草木遍枯,而菊芬然独秀,今奉一束。”可见三国时代,已有重阳节赠菊花而簪之的习俗。每逢重阳,不少人家都在自家堆叠菊山,饮酒赏菊作乐。晋隐士陶渊明栽菊赏菊,爱菊成癖。逢菊开时,有乡邻来作客,他都采菊相送。
他在诗中吟道:“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他的诗中,最让人回味不已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国维评此句为“无我之境”,于物我两忘中,眼前景语皆为情语也。
菊花古诗
翻开古诗词,菊花可谓无处不在。屈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以此象征自己
品行的高尚和结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怀才不遇的士子、遭谗受贬的谪客、崇尚隐逸的文人,或以屈菊、或以陶菊意象表达个人的志趣,有些菊花意象也反映着当朝的政治风貌。其他“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王勃有“九日重阳节,门门有菊花”的描写;孟浩然接受了“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邀请;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诗云:“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抒发了人老心壮的慨叹。
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强、刚正品格的追求。咏菊,大凡要说说菊花的可爱。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丛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优美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
表达了诗人分外的爱菊之情。
唐末黄巢的《菊花》豪气冲天:“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晚唐遁隐中条山王官谷,专写山水隐逸之情的司空图,其涉菊诗18首更是写尽萧疏老暮之意味“菊开犹阻雨,蝶意切于人。亦应知暮节,不比惜残春。”(《重阳》)“须知世乱身难保,莫喜天晴菊并开,长短此身长是客,黄花更助白头催”(《狂题二首》伤己伤国的情绪无以复加!而南宋易安居士的重阳节,则是怅然思人,对菊独酌,见菊瓣纤长,菊枝瘦细,遂吟出“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之句,人菊相对,脉脉无语,末三句更成为全篇最精彩之笔。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