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建筑史
第二篇    中国近代建筑(公元1911~1949年)
第一章  近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节  时代背景
1840年,战争开始:中国的社会状态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国建筑——近代建筑时期。
第二节  发展分期
1、传入期(19世纪中叶—19世纪末)
2、形成期(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末)
3、繁盛期(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末)
4、夭折期(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末)
第二章  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
第一节  概述
一、战争以前中国城市的特点
1)中国城市都是封建社会型的城市。
2)绝大部分城市是地主封建统治者以及一些商人、手工业者的聚居地。
3)城市大部分是消费性的。
4)城市的功能结构简单,平面形式沿袭着封建社会的城制,城市的建筑面貌也完全是中国传统的形式。
二、战争以后中国城市的发展与变化
战争以后,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由于社会所发生的剧烈变动,而产生急剧的变化。
中国城市的变化开始于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及其补充条约。其结果:
香港被强行割让给英国侵略者;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被强行开放为通商口岸:
上海、广州被划定“租界”。
继后,从沿海到内地,约70多座城市被强迫开辟为殖民地式或半殖民地式的商埠城市。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家已在各通商口岸建立近代工商业企业。
60年代,清政府洋务派曾一度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7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近代企业也开始产生。
由于工矿、商业、交通事业的发展,一些新兴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城市先后在沿海和沿江地区形成并发展起来。此外,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动,又促使原来的封建旧城市逐渐地发生变化,旧的城区衰落了,新的城区在成长。
第二节  近代城市发展的两大类型
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变化,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
中国最大的城市1、第一类: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外国资本的输入,或由于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而产生较大变化或新兴起的城市。
属于这类城市的有:
A、 帝国主义国家侵占的城市。如:
a)、割让地城市:香港(1842年英国)、澳门(1849年葡萄牙)、九龙(1895年英国)、台湾的一些城市(1895年日本)等:
b)、租界地或交通工矿的附属地城市:青岛(德、日)、哈尔滨(俄)、旅顺与大连(俄、日)、湛江(法)、长春与沈阳的铁路附属地(日)、广州的沙面(英)、厦门的鼓浪屿(英)等。
c)、共同侵占的租界城市:上海、天津、汉口等。
上述城市均为帝国主义国家借立名目、巧取豪夺所霸占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式的城市。
B、 新兴的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城市。
a)、民族资本和官僚资本的工矿企业的开办所引起的城市:唐山、南通、无锡、大冶(湖北)、锡矿山(湖南)等。
b)、因交通运输的发展所促成的城市:郑州、蚌埠、石家庄、宝鸡(陕西)等。
以上城市较多地反映了新兴资本主义经济特点。
2、第二类:由古代封建城市变化发展起来的半殖民地城市。
这类城市原来或各级封建行政中心,或有较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城市发生局部变化,出现新的工商业区和市中心,市区范围稍有扩大,一般仍较多地保留了旧城基础。
属于这类城市的有:
A、商埠城市。
如:福州、宁波、烟台、营口、苏州、杭州、宜昌、芜湖、沙市等。
1842年“五口通商”以来,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前后皆辟为商埠。
B、各级政权统治中心城市。
如:北京、南京、安庆、兰州、长沙、太原、昆明、重庆等。
第三节  近代城市的发展分期
近代城市的发展变化,与不同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按其发展特点,可以分为下列五个阶段。
一、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
二、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
三、20世纪20年代前后至20年代末
四、20世纪20年代末至抗日战争前
五、抗日战争期间至全国解放前夕
第四节  近代城市的发展特点
近代城市发展与变化表现如下两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近代城市比传统的封建城市改进与发展的显著特点:
一、城市类型的更新(如前述)。
    二、城市功能结构的改变
近代城市功能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工业区的出现
2、 资本主义商业街区与新的市中心的出现
    三、城市公共活动的多样化
四、市政建设的发展
·第二、近代城市发展所反映的突出矛盾与落后:
一、城镇分布的不均匀和发展的不平衡性
1、 分布的不均匀性,具体为:
近代100多个大中小城市和商埠中,10万人口以上的大中城市主要集中在沿海与沿江地区。
全国小城镇的80%也分布在沿海各省,而西南、西北、内蒙等广大内地地区只占20%,其中四川、陕西两省又占了50%
2、 发展的不平衡性,具体为:
少数大城市畸形发展,不断近代化;大量中小城镇发展停滞,建设落后。
·经济畸形繁荣的租界城市:上海、天津等。
·充满殖民地经济的帝国主义占领城市:长春、青岛、哈尔滨等。
经济发展缓慢、变化不大的旧城市:安庆、开封等。
·萧条衰落的传统手工业城镇:南浔、景德镇、淮安等。
·还有:地处偏僻、长期保持落后的手工业经济的内地小城镇。
二、城镇的消费性与寄生性
近代大城市是洋商、官僚、买办、大地主、资本家的聚居地;与大量失业率形成对比,城市呈现典型的消费性质。
三、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在近代城市上的反映
1、帝国主义独占城市、租界城市和外国人特殊区
2、高级住宅区和贫民窟棚户区的对立
3、 公共建筑、公用设施、绿化等分布的不均匀
    4、城市面貌的半殖民地化
第五节  近代城市的事例
一、帝国主义控制下由“租界”发展的大城市
1、上海的畸形发展
2、天津的发展
一、 帝国主义独占的新建城市
1、青岛的发展
2、大连的发展
3、哈尔滨的发展
二、 旧城市的新变化
1、封建统治中心——北京的变化
2、济南的发展与变化
3、相对衰落的城市
四、由近代资本主义商业与交通运输的影响而发展的城市
1、新兴的工矿城市——唐山
2、南通的发展
3、民族资本集中的城市——无锡
4、因修建铁路而发展的城市——蚌埠、郑州和石家庄
五、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城市
1、南京
2、其它城市
六、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区的城市
1、伪满“新京”(长春)的规划和建设
2、奉天(沈阳)的城市规划
3、牡丹江的发展
第三章  公共建筑
第一节  近代公共建筑的形成
二十世纪前:
近代公共建筑,仍以城镇中的旧式商业、服务行业建筑为主,新建筑数量较少。
二十世纪后:
在大中城市中,近代公共建筑出现了新的类型,如:市政、金融、交通、文化、教育、医疗、服务行业、娱乐业等。
·近代公共建筑形成的两个途径:
一、在封建社会旧有类型基础上沿用与改造
这条途径,往往由旧式匠师根据新的功能要求,在旧建筑体系基础上,吸取某些新材料、新结构方法,进行改造、革新。
主要是中下层民族资本所属的建筑活动,如:服务行业建筑——菜馆、酒楼、澡堂、客栈等;
金融建筑——钱庄、当铺;娱乐建筑——戏园、书场;商业建筑——百货、商场、绸缎、菜市场等。
其核心问题是:
1)扩大建筑活动空间,增加营业面积
2)加强立面商业广告效果,突出建筑立面处理。
一般有四种形成原因:
1)原来已有的建筑类型,且具备一定基础;
2)业主资金不足,利用旧建筑改造;
3)建筑功能要求不严,改旧应新;
4)旧式工匠技术影响和传统技术条件限制。
以北京近代旧式商业建筑的演变为例,具体有三种改造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修改门面。
·第二种方式是扩大营业大厅。
·第三种方式是突破旧的独立布局,将露天街弄覆盖建成大型营业场所。
二、从资本主义国家同类建筑引进、借鉴和发展
这条途径所形成建筑有:
    行政办公建筑——办公楼、会堂;
    金融建筑——银行
    交通建筑——火车站、大型邮局
    娱乐建筑——电影院、剧院
    体育建筑——体育馆
    医疗建筑——医院、疗养院
    教育建筑——高等学校教学楼
    商业建筑——大型百货公司、大型饭店
一般有三种形成原因:
1、原来没有的建筑类型或原来虽有但新功能差距很大;
2、建筑类型从外国传来,但功能较复杂,对近代化要求较高;
3、业主资金雄厚,有条件由近代建筑师进行设计,有条件采用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
第二节  近代公共建筑的发展特点
1、建筑类型丰富
2、建筑空间的功能改变。
3、建筑的规模扩大。
4、采用了钢铁、水泥等新材料。
5、采用新结构方式,如砖石钢木混合结构、钢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等。
6、采用了供暖、供冷、通风、电梯等新设备。
7、采用新的施工机械。
第三节  近代公共建筑的建筑类型
一、市政建筑
市政建筑有:行政、会堂等
·在早期,这类建筑基本上是西方同类建筑的翻版,布局大多脱胎于欧洲古典式、折衷式宫殿、府邸的通用形式。如:外国的“领事馆”、“工部局”、“提督公署”和清政府的“新政”活动、军阀政权的“咨议”机构以及商会大厦等的建筑。
实例:南通商会大厦
·20世纪二十年以后,外观大多采用了“中国固有式”。如:国民党政府在南京、上海等地建造的个部办公楼、市府大楼和大会堂等。
实例:原南京国民大会堂
二、金融建筑
金融建筑有:银行、交易所等。
银行建筑,在近代公共建筑中发展十分突出。银行为了显示自己资本的雄厚,竞相追求高耸、宏大的体量和坚实、雄伟的外观、内景,构成近代大城市中最触目的建筑物。
1845年,第一家外国银行在中国设立;
20世纪二十年代,外国银行建筑已经遍布全国各大城市。30年代,官僚资本的银行建筑也在各地设立。
实例:上海汇丰银行(1921—1923年)
三、交通建筑
交通建筑有:火车站、汽车站、航运站、航空站、邮电局及为交通运输服务的仓库、码头等。
火车站建筑:由于铁路的修建大多为帝国主义所控制,其建筑形式也就直接套用各国的火车站形式。它们大体上达到了当时国外火车站的一般水平。
京奉铁路北京站(1900年建);
中东铁路哈尔滨站(1912年建);
津浦铁路济南站(1912年建);
大连火车站(1935—1937年建)。
四、文化、教育、卫生建筑
文化教育建筑有:大学、中小学、图书馆、博物馆等。
在近代,文化、教育、卫生建筑有很大一部分与外国都会活动有关。其中教会学校的建筑,为了柔化中国人的排外情绪,教会学校建筑往往采用“中国式”的外观。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