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人术》第二章刚柔相济把人看透识人驭人皎洁易见
作者:***
于秋璇 - 汉宫秋月.mp34:43
来自Ani书籍通读
文章较长不妨听着音乐慢慢阅读
刚柔相济把人看透
何谓刚柔,曾国藩在《冰鉴》中讲道:“既识神骨,当辨刚柔。刚柔即五行生克之术,名曰“先天种子”,不足用补,有余用泄。消息直与通,与其皎然若见。”
曾国藩认为,识别完神骨的清浊优劣之后,还应当进一步辨别用类刚柔,依据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名叫“先天种子”其中有柔弱不足的,用补;阳刚过度的,用泄。阴阳彼此消长与命运相关系,就像月亮皎洁易见。
“刚”和“柔”是一对矛盾的概念。在论“刚”和“柔”之前,有必要先谈一谈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因为它是“刚”、“柔”的理论基础。
早在夏朝,阴阳学说就已经产生。
八卦中的阴爻和阳爻就出现在夏朝的占书《连山》中。但是,五行学说的产生,至今还没有定论。易学界认为,五行学说应是与阴阳学说同时产生的。史学界则认为五行的创始人是孟子。哲学界却认为产生在西周,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三种意见一直在争论。具体的来说,五行为木火土金水,它们各有各的属性:
“木”具有生发、条达的特性;“火”具有炎热、向上的特性;“土”具有长养、化育特性;“金”具有清静、收杀特性;“水”具有寒冷、向下的特性。
汉代的刘邵认为形质与五行、阴阳、元一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含元一以为质,所以有其混同;因为禀阴阳以立性,所以有其刚柔;因为体五行而著形,所以有如水火金木土的形状。形状尽管千变万化,然其内在性质则不变,因而形成形质。
经由元一、阴阳、五行以论情性,为气性论者的依据。东汉时期王充提出“用气为性”的主张,
他认为“元之气”是“性”之根源。王充说:“人禀气于天,气成而形立。”又说:“人之善恶,共元气。”气息有多少,决定性的好坏。
东汉盛行阴阳五行学说认为,凡来气者,称之为阳气;凡去气者,称之为阴气。阴阳二气来自天地元一之气,并融为一体,天地间有阴气阳气之分,人也就有阴阳之两面,因此董仲舒说:“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其含义为既有生又有克,即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互联系又相互转化。那种只生不克,或只克不生,不符合其生克规律。
我国古代哲学有一个核心观念叫做“天人合一”,说的是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之间是相通、相类和统一的。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一般都主张天地与人相互统一。而反对天与人相互为敌,他们力图追索天与人的相通之处,以求人与天的协调。有人认为,主张和讲求“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之一,而力求创造“天人合一”,则是中国人追求的最高的生存境界。如何评价“天人合一”思想,不是本书的任务,这里姑且不去管它。但是在某些时候,某些方面“合一”-即人与天相通的统一,则是客观事实。
驭依据上述所讲,古人在预测和判断人的命运时,要求人相既要充分合自然性,又要充分合社会性;而合自然性和合社会性落到实处,就是符合阴阳五行的运动变化规律-即阴阳互转、五行生克规律。
大体知道了五行学说,我们再来看看曾国藩在《冰鉴》中提出的观点,曾国藩认为“神”和“骨”为识人之本,有本才会有种子,因此在这一节中提到了“刚柔”是识人的“先天种子”,是五行生克之术。所以说,识别“神”和“骨”很重要,而识人“刚”与“柔”同样很重要。
“刚柔,五行生克之数。”如果一个人五行中的某一“行”不足,其他部位都可以加以弥补,即老子所言的“损有余而补不足”,如果一“行”有余,其他部位却可以加以削弱。这就是比较中和平衡的“刚柔相济”。“不足用补,有余用泄”这个思想在阴阳五行中是辩证的重要体现。比如金过旺,由于物极必反,刚极易折,所以要用水来泄金之旺;如水太弱,不足以济事,则用金来生水,助其弱势。这种总体观念,可免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观点。在运用“不足用补,有余用泄”时,应遵循事物消长之理-即阴阳均衡,刚柔相济,和谐统一的规律。
所以,管理者在识别人才的时候,刚柔也是不可忽视的。的时候,有的人刚直,有的人柔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的时代,提品待别人能抵他。而用人双手往往能够利用这
一点才能有让他施展自己的本领。
使对方激将用人之法分为明激法和暗激法,明激法是直接贬抑对方,振奋起来,从而使对方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暗激法是通过赞扬第三者的方法,间接地贬低对方,从而刺激对方的自尊心理的平衡,产生超越第三者的心理,如诸葛亮智激黄忠采用的便是暗激法。
三国时的曹军将领张邻率重兵攻打葭萌关,眼见葭萌关将要失守,于是连忙向成都告急。刘备听到了这消息马上请军师来议。孔明聚众于堂上,问:“今葭萌关紧急,必须到阆中招回张飞,方才能打退张邻。”法正说:“张飞屯兵江油,镇守阆中,也是紧要的地方,不可招回,只能在帐中将内选人破张邻。”孔明笑着说:“张郃是魏国的名将,非等闲之辈,除非张飞,无人可挡。”
孔明一个劲地夸张飞、赞张郃,这时候老将黄忠沉不住气了,说:“军师为什么轻视众人呢?我虽不才,愿斩张邻首级。”孔明说:“汉升虽勇,但怎奈年老,恐非张郃对手。”黄忠听了,白发倒立说:“我虽然老了,两臂尚能拉三石之弓,浑身还有千斤之力,岂有不足以与张邻对敌的道理。”孔明说:“将军年近七十,如何不老?”黄忠健步下堂,架上大刀,转动如飞,壁上硬弓,接连被他拉断两张。孔明说:“将军要去,谁为副将?”黄忠不服老,说:“老将严颜,
可同我去,但有疏忽,先砍下我这白头。”结果也正如孔明设想的那样,老将黄忠并没有让他失望。
识别刚柔,有利于更好地了解一个人的个性,从而更好地使用人才,这也是领导在识人用人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曾国藩把刚柔分为内刚柔和外刚柔,他在《冰鉴》中讲:“五行为外刚柔,内刚柔,则喜怒、跳伏、深浅者是也。喜高怒重,过目辄忘,近“粗”。伏亦不伉,跳亦不扬,近“蠢”。初念甚浅,转念甚深,近“奸”。内奸者,功名可期。粗蠢各半者,胜人以寿。纯奸能豁达,其人终成。纯粗无周密者,半途必弃。观人所忽,十得八九矣。”
意思是五行是人的阳刚和阴柔之气的外在表现,即“外刚柔”。除了外刚柔,还有与之相应的内刚柔。内刚柔指人的喜怒哀乐感情、激动与愤怒的情绪、深浅不一的心机城府。有的人一遇到令人高兴的事就乐不可支,而事情一过,又忘得一干二净。这种人阳刚之气太盛,性情近“粗”。平静的时候没有一点张扬之气,激动的时候也毫无斗志,这种人阴柔之气太重,性情近“蠢”。
遇到事情,开始考虑得很浅,然而一转念,想到的却非常深入和精细,这种人阳刚与阴柔并济,接近于“奸”。刚柔皆能支配其心,使他们乐天知命,因此寿命往往超过常人。纯奸的人,胸襟开阔,能藏丘壑,遇事往往以退为进,以顺迎逆,这种人最终会获得事业的成功。那种外表举止粗鲁,心思也粗枝大叶的人,只是一味地刚,做起事来必定半途而废。因此“内刚柔”往往被忽略,而且一般察人者十有八九都会忽略这一点。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