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女子驭妆术
2评论
中国古代女子驭妆术
来自:****************** ( 有意思吧 - kaying ) 10小时前 | 阅读原文
驭大唐里坊图局部
一、女性额饰
北朝《木兰诗》里,少女花木兰替父从军,征战十年始归。她一回到告别已久的闺房,就急忙“脱我战时袍,著我旧衣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诗中花木兰所贴的花黄是古代流行的一种女性额饰,又称额黄、鹅黄、鸭黄、约黄等,是把黄金的纸剪成各式装饰图样,或是在额间涂上黄。
这种化妆方式起源于南北朝,当时佛教的盛行,爱美求新的女性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
额头涂成黄,渐成风习。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就是指额黄。
到唐朝时额黄更加盛行。如卢照邻诗:“片片行云著蝉鬓,纤纤初月上鸭黄。”皮日休诗“半垂金粉如何似,静婉临溪照额黄”,郑史诗“最爱铅华薄薄妆,更兼衣着又鹅黄”,经过五代到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如宋彭汝励诗:“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 古时还时兴过由额黄发展而成的佛妆,张芸叟《使辽录》中所说:‘胡妇以黄物涂面如金,谓之佛妆。’但这种潮流并未大范围的在汉地流行。
与花黄相近的额饰还有花钿,关于花钿的起源,有一个亦真亦假的美丽传说:南朝《宋书》中写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曾在正月初七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殿前梅树上一朵梅花,恰巧落在公主额上,额中被染成五出花瓣状。宫中女子见公主额上的梅花印非常美丽,于是纷纷剪梅花贴于额头。这种梅花妆很快就流传到民间,成为当时女性争相效仿的时尚。五代前蜀诗人牛峤《红蔷薇》“若缀寿阳公主额,六宫争肯学梅妆”,即是在说这个典故。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古代还有一种在面颊贴花钿的化妆术,称为面靥或笑靥。相传三国时期,吴太子孙和酒后在月下舞水晶如意,失手打伤了宠姬邓夫人的脸颊。太医用白獭髓调和琥珀给邓夫人治伤,伤愈之后脸上留下斑斑红点,孙和反而觉得邓夫人这样更为娇媚,很快宫廷、民间就兴起了丹脂点颊,而且流传到后世。梁简文帝诗:“分妆开浅靥,绕脸傅斜红。”即在形容这种妆饰,诗中的斜红是一种和面靥配套的面饰。面靥在唐朝时依然风行,高承《事物纪原》中记载:“远世妇人喜作粉靥,如月形,如钱样,又或以朱若燕脂点者,唐人亦尚之。”从南薰殿旧藏的几位宋代皇后像中可知面贴花钿在宋代犹有余风。
远看和发天花差不多,一张麻子脸……
从传世的文字与形象资料得知,花钿的样式是多种多样的,最简单的仅是一个红点丹,复杂的有各种小动物及花朵的图案。制作花钿的材料有金箔片、珍珠、鱼腮骨、鱼鳞、茶油花饼、黑光纸、螺钿壳及云母等,五代后蜀孟昶妃张太华《葬后见形》写“寻思往日椒房宠,泪湿衣襟损翠钿”,诗中的翠钿是用翠鸟的羽毛制成的。宋代陶谷所著《潸异录》中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 这是用蜻蜓翅膀做花钿了。
花钿是用一种牛鱼鳔制成的呵胶贴于额上的,卸妆时用热水敷软即可揭下。由此可知,白居易《长恨歌》“花钿委地无人收”一句中隐含着让人不忍多想的凄惨。与之相比,李清照思念丈夫而写的《蝶恋花》中“酒意待情谁与共,沮融残粉花钿重”之句仅仅是一场温暖的忧伤。
出土额饰表
二、古人的化妆品
1、用于改善面部肤的粉。先简单的说说制造流程:把上好的当年新米,泡在水里,过个十天左右,等酸味弥漫时,捞将出来,用磨子推成极细的粉末浆。然后澄在一旁。等到清水跟粉浆分开时,将清水滗出倒掉。当剩下的水分蒸发殆尽后。用竹片刮去表面的一层比较粗糙的粉末,底下的就是细腻的成品了。粉做好了,闻起来并没有很强烈的酸味,淡淡的,甚至有点象女人的体香。
2、胭脂。 胭脂有很多种做法,有用胭脂花(东北也叫地莲花)做的,有用玫瑰做的。比较了一下程序,用玫瑰为原料要简单些。
还是先看过程,先颜纯正的玫瑰花瓣,要尽量使用泽统一的。将花瓣用干净的器皿挤
压出汁,然后放入当年(注意:又是当年)的新蚕丝,在此之前,先将蚕丝撕成小片,使之不粘连。当玫瑰花汁充分浸入蚕丝中时,捞出晾上。彻底晾干后收入密封的陶罐。用的时候取出一两片,放于手心,滴一两滴水,用手推匀后拍于双颊。使之“嫣红颜好”。这里说一下,这个做法是在清代。
3、眼影。据偶了解古代没有眼影。
但是唐代曾经流行过一种“血晕妆”,即在剃得精光的眉毛上下,用红紫涂画三四条横道,接着用手指将之涂抹至化开,看上去血肉模糊。这种在当今时尚界也只有王菲敢化的“血晕妆”,在唐代居然大大流行,逼得那些积压几十吨墨烟的卖货郎改行做卖炭翁。
4、口红。也是要用花瓣来淘膏子,做法不详了。还好胭脂也是可以用来擦嘴唇的。还有的穷人家是准备一张红纸,直接抿一下。
5、眉笔。用细柳条烧焦成碳,绘之于眉,就可以了,简单吧?
三、关于高髻的问题
很多人不理解,这种高髻是怎么盘的,一般人也没有那么多的头发啊。
据说在福州南宋黄升墓中曾出土了高髻的实物,此种高髻大多掺有从他人头上剪下来的头发,加添进自己的髻发中。甚至直接用他人剪下的头发编结成各种不同式样的假髻,需要时直接戴在头上。其使用方法类似于今日的头套。时为“特髻冠子”或“假髻”。各种不同式样的假髻,可供不同层次的人物,在不同场合选择使用。
这种高髻假发产业,也是在宋朝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展~
唐代宫女坠马髻发式,就是太皇太后那个大香蕉的来源啦~
刘三好:双环望仙髻
据唐段成式《髻环品》载,唐玄宗时宫中盛行双环望仙髻。三好的发髻与右图西安李爽墓出土的仕女像相似,将头发分为两股,用丝绦束缚成环形,高耸于头顶或头之两侧,有瞻然望仙之状。
钟雪霞:透额罗髻
透额罗为一种用于束发的轻纱名称,据传是源于唐玄宗标新立异,对宫女发式的改良。钟雪霞将头发束成高髻,左右以团发辅助,两侧饰以珠花。与右侧的仕女发式异曲同工。
何惠妃:堕马髻
坠马髻出现于魏晋,流行于唐天宝、贞元时,不同时代微有变化,但其基本特点,偏侧和倒垂的形态未变。何惠妃高髻右偏,将坠未坠,但不及右图的出土仕女像偏得厉害,有九成相似。
金铃丽妃服饰:大袖对襟衫
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大袖对襟衫,平民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丽妃所着的大袖对襟衫,长裙配以披帛。披帛则多以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避寒保暖,增添美态。
再来个唐代妇女冠服图,想象一下金铃册封皇后时的妆容,哈哈哈~~~
四、女子唇妆演变图
---------------------- 最后来张狗血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