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素材】二十位“中国之父”(人物简介+适用主题+先进事迹)
1.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研究开发杂交水稻开发者,也被誉为“世界第一杂交水稻之父”。是他让我们不再挨饿。
写作素材
适用主题:爱国,梦想,初心
1930年,袁隆平出生了。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童年时光,几乎都是战争的威胁中度过的。那时的他为了活命,和家人一起到处逃难。
年幼的他不懂,为什么我们中国要受欺辱?为什么我要东奔西走?为什么中国要忍受饥饿和贫穷?等到袁隆平高中毕业,一家子的生活算是稳定了,但在他的学业上,大家又一次犯了难。上了大学是好事,可是学啥?父亲的思想比较传统,希望儿子能通过上学走入仕途,升大官,赚大钱。可袁隆平不乐意呀,他不喜欢钱,偏偏喜欢花花草草。在袁隆平的心里,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才是自己的归宿,在别的孩子把赚钱当成理想时,他却对鲜花,绿草,果树有着异常的向往。而他也确实这么做了。
1949年,他义无反顾地报考了西南农学院的农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湖南农校任教。在那几年,他边教课边学习,不光给学生提问题,更喜欢给自己提问题。课堂外的他,经常埋头在田野间,去从实践中答案。到了60年代,自然灾害来了,很多地方都闹起了饥荒,人们有的饿死,有的病死,就连袁隆平的身体也有些撑不住。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他愁得连觉都睡不好。在当时,杂交水稻可是世界性难题,就连发达国家的专业人员也没有攻克,很多人都觉得袁隆平在痴人说梦,可他偏偏不服输——“外国人成功不了,不代表我们中国人不行!”人民挨饿的景象就是他的动力,他迈开双腿奔走进田野,去寻那从未有人见过的水稻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着大太阳,脚踩在烂泥里,弯着腰一点点地观察、寻,后来他终于到了,可这仅仅是第一步。实验,观察,整理数据,撰写论文……潜心研究了好几个春秋,他才使杂交水稻成为了可能。
2.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
钱学森(1911年12月)出生于上海,逝世于2009年10月31日。他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导弹和卫星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曾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是他让我们不再受欺负。
写作素材
适用主题:爱国
钱学森大学毕业之后便赴美留学,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新中国成立后,得知祖国急需人才时,和妻子毅然放弃美国的优待,历经重重困难回到当时物质匮乏、科研落后的祖国。他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将毕生精力贡献给了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在他和众多科学家的努力下,我国成功研制出了、、火箭等,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两弹一星之父到底是谁
适用主题:坚持不懈,愚公精神,不屈不挠
中国航天之父,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曾说:“常常是最后一把钥匙打开了门。”他凭借着这种坚韧不拔,开拓创新的愚公精神,在漫长的岁月里,用智慧和勤奋自我淬炼,直至利刃出鞘的那一刻。他将中国导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为中国航天打下了坚实基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吾辈定当自强。
3.于敏——中国之父
于敏(1926年8月16日)出生于河北宁河县芦台镇,逝世于2019年1月16日。毕业于北京大学,核物理学家。对中国核武器发展到国际水平做出了巨大贡献。先后获得自然科学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是他让我们的技术发展得到认可。
写作素材
适用主题:爱国,牺牲,奉献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技术是各个核大国的最高机密,没有参考借鉴,中国的研究是彻底白手起家。带头突破原理的,正是于敏。从第一颗爆炸到第一颗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中国用了2年零8个月,速度世界第一。巨大的成功背后,是难以想象的艰辛——全国仅一台每秒
万次的计算机,95%的时间算,5%留给设计。于敏带领科研团队废寝忘食,埋头于堆积如山的计算机纸带中,用最原始的计算手段,在海量的数据中发现了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形成了一套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这就是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
因于敏的工作内容较为特殊,在28年时间里,他的名字曾是绝密,直到1988年解密。连妻子孙玉芹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都说“人过留名。”其实,有些人为了祖国的利益必须隐姓埋名,于敏在28年里名字曾是绝密,这是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
4.钱三强——中国之父
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出生于浙江绍兴,毕业于清华大学。逝世于1992年6月28日。核物理学家。原子能科学事业创始人“两弹一星”元勋。曾获得“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是他不再让我们被
动挨打。
写作素材
适用主题:奋斗拼搏,矢志报国,吃苦耐劳,中国梦
钱三强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7岁时就进入了蔡元培、李石曾、沈尹默等北京大学教授们创办的子弟学校——孔德学校学习,先后又进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巴黎大学等一流学府学习,之后留在法国任职。
后来,钱三强在得知国内战争即将结束、新中国即将诞生的消息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国,为中国的科研事业做出贡献,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发展竭尽全力,为培养中国原子能科技队伍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年逾花甲时,仍干劲十足,经常工作到深夜。有人问他多大岁数了,他回答:“属牛的。”也正是这么一股子“牛劲”,让他成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为我国国防科技作出了突出贡献。
5.孙家栋——中国卫星之父
孙家栋(1929年4月)出生于辽宁瓦房店市。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他长期领导我国人造卫星事业,是“两弹一星”“国家最高科技奖”“共和国勋章”获得
者。曾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并获评“航天科技事业创新推动者”。是他把我国卫星更上一层楼。
写作素材
适用主题:奋斗拼搏,矢志报国,平台与人才,机遇
他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总设计师;他也是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50多年来,孙家栋院士倾注于中国的航天事业。他为人正直,顾全大局,并十分重视人才培养,通过航天工程实践,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航天科技人才。
孙家栋经常说:“1967年国家要搞人造卫星,当时也是没有搞卫星的人才,我个人也只是具备了一点最基本的条件。所以主要靠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靠国家发展所创造的环境,对我个人来讲主要还是靠机遇。”“我能够主持卫星总体设计工作,得益于中国航天事业的稳步发展。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为自己提供了‘平台’,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成就了自己。”
2010年孙家栋获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问起他的获奖感言,他发自内心地说:“心情非常激动,非常荣幸。自己感觉,航天事业是千人、万人大家共同劳动的结果,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下产生的,奖励是给予航天事业的肯定。自己做得有限,心情不安,只有感谢各方面对我的支持和培养,向共
同战斗的同志们表示感谢。”“航天的事情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每个人手中的事情看似不大,但集合起来就是事关成败、事关国家经济利益的大事情,不论是哪个航天人,他都会想尽一切办法把事情办好。如果要说我自己,那我也就是那千千万万航天大军中的一分子而已。”
6.黄旭华——中国核潜艇之父
黄旭华(1926年3月)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红海湾区田墘镇。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他是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成功研制了中国第一代核潜艇,为中国海基核力量实现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做出了卓越贡献。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写作素材
适用主题:科研报国,无私无我、奋斗奉献
黄旭华院士的人生,曾一度“赫赫而无名”,在30年的无声岁月里成就无穷的力量,却始终“壮心未与年俱老”,六十多年如一日为中国核潜艇事业倾心竭力奉献。2021年10月,黄旭华捐赠1100万元个人所获奖金作为科技创新奖励基金,奖励为推动装备研制事业创新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科研人员,激励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勇攀高峰。
7.南仁东——中国天眼之父
南仁东(1945年2月)出生于吉林辽源,逝世于2017年7月15日。毕业于清华大学。他是天文学家,中国天眼的主要发起者。主要研究“射电天体物理”和“射电天文”技术与方法。曾获“全国创新争先奖”改革先锋称号。
写作素材
适用主题:梦想与坚守
十二年,一件事。南仁东,这位把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中国天文事业的科学家,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了FAST燃尽了生命最后的火花。
为了给“天眼”选址,南仁东用了12年,带着团队对1000多个洼地进行比选,又实地走遍上百个窝函,最终决定选址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大窝函。那时,贵州的交通条件还不是很好,很多地方无法通车,只能靠步行,他们每天最多只能看一两个窝函。FAST调试组副组长、南仁东的学生甘恒谦回巳:“有的荒山野岭连条小路也没有,当地农民走着都费劲。”
南仁东以百折不回的毅力,化身“拼命三郎”,既要把握工程的整体方向,在施工现场也经常亲力亲为,爬山调查危岩、上钢架拧螺丝、拿扁铲削平钢材。FAST现任总工程师姜鹏说:“大到工程整体实施方案,小到一个零部件图纸,南老师都非常了解。
南仁东曾说:“FAST如果有一点瑕疵,我们对不起国家。一项关键技术突破不是我个人的成绩,它是一大人的拼搏和努力。”怕“对不起国家”,这或许是支持南仁东挺过所有争议、困难的最大动力。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陈学雷曾这样写道:“虽然南老师没有能等到它产出科学成果的那一天,但我想他离去的时候心里一定非常清楚,他毕生的事业已经成功了。
适用主题:创新、勤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