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第七章格致诚正的感悟
大学是儒家四书五经的入门经典,本是五经中《礼记》的一篇,因为他提到了一些儒家提纲挈领的东西,所以被拉出来单独成篇。大学主要是围绕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谓三纲者: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今天我看完了《大学》第七章,看完之后我有了很大的感悟:大学,首明其意,什么是大学?很明显这个大学不是我们现代词汇中上大学的意思。个人认为,这个“大学”的意思是为人处事的大道理、大学问,是相对于当时诗词歌赋等的学问而言。八十年代人们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在古代的中国,从汉代开始只有经学才是官方承认的学问,是仕途晋升的标准学问,可以说中国的汉唐盛世就是这几篇四书五经说奠定的基础。
当然这也造成了中国重文轻理,近现代那几百年的屈辱史,这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但自五四以来,似乎又矫枉过正了,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统统抛弃,把老祖宗几千年的修身养性,做事驭人学问都一贬到底,以至于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都不满的提到过这个问题。其实搞任何学问,做任何事情都要先把人做好,从这一点上来说,大学无愧于“大学”这两个字。
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明明德,我理解为明白真正的正确的道理。思想、主义、做人处事的方法有成千上万种,大学的目的就是向我们昭示儒家认为正确的那一种,关于这一点,大家还可以参看韩愈的《原道》一文。亲民,这个从字面上很难理解,看了后面的解释,应该我个人理解为自我修正,不停的自我革新的意思。止于至善,学习的目的就是达到(个人修养)完美的境界。这样三纲的意思,也就是大学之道,就是首先明白什么是真正正确的道理,然后(依次为准则)不断修正,革新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最后达到 (个人修养)完美的境界。
八目,也是依次递增,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学习、了解事物的一般规律(自然之物,生活之物),从而是自己的学问见识得到增长。只有学问增长了,才会有信仰,我们常说无知者无畏,越是不学无术或者半筒子水的人越是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学了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才知道自己差距。有了信仰,我们才能正其心,依照心的指引去做事,去修身养性,而后才是家、国、天下!
以上就是大学的第八章,也是大学或者说整个儒家体系最提纲挈领的地方,以后几章依次解释了这三纲八目以及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比如诚意中要注意的毋自欺,慎独;比如修身正心中提到的愤怒、恐惧、好乐、忧患等问题,修身正心中的偏见问题等等。其实以我的能力要
解释这朱熹都读了一辈子的微言大义简直就是天方夜谈,只是把自己读书的一点体会和看法写出来,期望一是能抛砖引玉,二是能引起大家对古代经典的兴趣,让大家了解,所谓经典就是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都用的上的东西。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