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大学之道》 教案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
单元 4.2 大学之道 教案
教学目标
1、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
2、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3、把握本文在治学目标和人生目标上的启示意义。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整体阅读,点面结合。在弄懂重点语句的基础上,理清各句和各段之间的联系,把握本文主旨。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理解并把握《大学之道》的要旨。
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本文中的“三纲”“八目”,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难点:
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什么样的社会是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什么样的社会最为全人类所向往?人类历史发展了几千年,全世界各个国家的人们一代又一代地进行探索,但至今并没有到完满的答案。然而,在中国儒家经典《礼记》中,我们的先哲早已描画了人类社会的美好蓝图,这就是《大道之行也》。
二、写作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但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和步骤,所以中唐之后,它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到南宋时,朱嘉力作《大学章句》,使《大学》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后朱熹又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进行注解,这就是《四书章句集注》。后来,《四书章句集注》被历代统治者推崇,甚至被作为学官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这对古代教育,甚至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三、作者介绍
戴圣:西汉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字次君。梁人,又一说为魏郡斥丘人。官九江太守。与叔父戴德俱学《礼》于后苍。宣帝时立为博士,参加石渠阁议。时称“小戴”。圣授梁人桥仁、杨荣。由是小戴有桥、杨氏之学。又曾选集古代各种礼仪的主要论述,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
四、题目解说
“大学之道”,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学问。第二种含义同样也有“博学”的意思。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阐明宗旨,阐述儒学追求的“三纲”,交代达到
“至善”的途径。
第二部分(第2段):点明《大学》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六、全文分析
1.第一段连用五个“后”有何作用?
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明确:
形象地展现了大学的宗旨对人修身养性逐步影响的过程,从“知止”到“能得”,各方面的因素关系紧密。
2.本文第一段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明确:
第一段将三纲领依次展开之后,紧接着用一连串的逻辑推理,论述了“知止”,也就是说明了
明确目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在思想道德修养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但殊途同归,他们最终的目标应是“止于至善”。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成为随波逐流的过客,碌碌无为,虚度此生。
3.“三纲”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还是层层递进的?
明确:
“三纲”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明明德”,就是要彰显人性中美好的品德,这是儒家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的根本要求。“亲民”,有一种解释就是要使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强调只有不断革新,永不停滞地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使人性中美好的品德得以弘扬。“止于至善”,就是要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告诉人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这三者之间是一个循序渐进、有始有终的过程。
4.“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
“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有、治国、平天下”是安人。
5.“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6.本文阐述了什么道理?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作用?
明确:
本文第一段阐明“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从“知止”到“能得”,“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这告诉人们要明白每件事物都有本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第二段从明德修身和治国理政方面层层推进,最终推到人要学习并掌握知识、明白事理、修身
养性、培养道德情操。这段话强调通是学习知识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修养自己的品性,仁德修养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关键。本文阐述的是“修己以安百姓”的道理,将“大学之道”阐述得非常透彻。
本文深刻地体现了儒家学派“内圣外王”的思想,打通了个人与社会、道德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带有强烈的道德理想主义彩。这一思想经宋明理学的大力提倡,对以后的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七、中心思想
《大学之道)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齐家、洽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其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娃”,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
八、写作特点
说理透彻 深邃隽永
(1)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本文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阐明了治国平天下和提升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论点与论据浑然一体,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2)运用排比、顶真,突出气势。
本文语言气势充沛,一气贯注,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文章运用排比、顶真的手法,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等语句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气势。
九、补充资料
《礼记》
《礼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在儒家政教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大学》是《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大学》的成书时代大体在孔子、曾子之后,孟子、荀子之前的战国前期,系出于曾氏之儒一派的纯儒家作品,它是儒家嫡传所著,是正宗的儒学作品,受后世理学家朱熹、程颐、程颢推崇。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