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到“⼗”
芝⿇開们 4天前
⾃古流传着“仓颉造字⿁神惊”的神话,因为仓颉造的字正好向世间万物诉说着天机的惊⼈秘密。实际上,中国⽂字应该是众多先⼈的创造。
⼀⾄⼗是描述⼗个数字的汉字,应该是产⽣最早的⽂字之⼀,历史悠久。从结绳记事⾓度考虑,⼀⼆三的产⽣到楷化没有多⼤变化。从“亖到四”的变化,四到⼗后六个表数⽂字,其中有着更曲折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字博⼤精深的⽂化内涵和古⼈⾼超的造字智慧。
传说中仓颉造字
“⼀”表⽰初始也表⽰混沌的整体
“⼀”的甲⾻⽂(图1)是特殊指事字,抽象符号“⼀”既代表最为简单的起源,也代表最为丰富的浑沌整体。⽂字⼀⾄四横划表⽰数字⼀⾄四,是原始记数符号。“⼀”字本义是表⽰最⼩的正整数。《⽟篇·⼀部》:“⼀,王弼⽈:⼀者,数之始也。”⼜表⽰序数,指第⼀。《书·洪范》:“五⾏:⼀⽈⽔,⼆⽈⽕,三⽈⽊,四⽈⾦,五⽈⼟。”⾦⽂(图2)、篆⽂(图7)承续甲⾻⽂字形。春秋战国以后,“⼀”字⼜可写作“弌”(图9)或“弌”(图10),累增“⼷”或“⼽”旁,是⼀种繁化写法。后世这种繁化写法均被废弃。
⼀的演变
东汉许慎《说⽂解字》:“惟初太始,道⽴于⼀,造分天地,化成万物。”道家思想“⼀⽣⼆,⼆⽣三,三⽣万物”,所以“⼀”也表⽰“全,满”。
“⼆”表⽰天地两极
“⼆”,指事字。古⽂字⼀、⼆、三、四皆以积画为之,⼤约都跟刻画记数有关,是纯符号的指事字。“⼀”是特殊指事字,“⼆”也是特殊指事字,表⽰天地两极。《说⽂解字注》⾥说:地之数也。易⽈:天⼀地⼆。惟初⼤始。道⽴于⼀。有⼀⽽后有⼆。元⽓初分。
⼆的演变
此⼆横画历代写法⽆⼤异。战国时期产⽣两种新写法:⼀增繁从“⼽”(图5);⼆增繁
从“⼽”从“⾁”(于6)。古⽂字从“⼽”从“⼷”每⽆别,从“⼽”者后代写作“弍”,作为“⼆”的异体字。(图6)的“⾁”旁可能是临时赘加的符号,也可能是从“贝”的讹误。从“贝”者后代写作“贰(贰)”,作为“⼆”的⼤写。
“三”⽣万物
“三”,其本义为特殊指事字,指衍⽣万物的天、地、⼈,后引申为⼆,四之间的正整数、多多地、⼀再地等。古⼈认为“道⽴于⼀,⼀⽣⼆,⼆⽣三,三⽣万物”。就是说,混沌太初的存在整体是“⼀”;然后由太初混沌的“⼀”,分出天地“⼆”极;天地⼆极“⼆”之间,⼜⽣出⼈这第“三”部分;天地⼈三者,衍化出宇宙万物。三,上⾯的⼀横代表“天”,下⾯的⼀横代表“地”,中间的⼀横代表“⼈”。
三的演变
“三”字本⽤三横表⽰数量,战国⽂字中或在原形上追加“⼽”或“⼷”为繁形,其中加“⼷”之形⼀直沿袭⾄汉代。甲⾻⽂“三”字作“三”,三横等长,“⽓”字作“三”,中间⼀横较上下两横短,⼆字是有严格区分的。
“四”为“泗”的本字,原意表⽰“⿐涕”
四的演变
四,指事字。最早见于甲⾻⽂,以积划成数的⽅式表⽰数字四。其造字原理与“⼀”、“⼆”、“三”相同,⾪定为“亖”。这种写法亦见于西周以⾄于汉代的⾦⽂中,在很长的⼀段时期内与写
作“四”者并存。⾦⽂“图2”承续甲⾻⽂“图1”字形。另⼀系列的字形最早见于春秋时期,有繁、简两式写法,分别作“图6”和“图7”。将⾦⽂“图2”的横笔竖写,就成了“llll”;将“llll”与“⼆”合写,就成
了“图7”。有的⾦⽂在“图7”的基础上再加“⼆”,强调“四”与“⼆”的倍数关系,写作“图9”。对于这种字形的分析,历来有不同的说法。《说⽂》认为是“象四分之形”,虽可验证构形为“图6”的⼀个,但却对其他更多的写法不能尽释。近代马叙伦《说⽂解字六书疏证》认为“四”即“泗”的本字,是以象形的⼿法表⽰“⿐涕”的意思。如此则“四”⽤作数词是假借。
“五”寓意天、地万物的交汇
五的演变
“五”也是特殊指事字,“五”的甲⾻⽂字形⽤⼀个叉号寓意天、地万物的交汇,以表⽰⼤
于“四”的正整数。有的甲⾻⽂(图3)在字形“X”(万物交汇)基础上加“⼆”(天地之间),表⽰天地间交汇的万物。《说⽂解字》:“五,五⾏也。从⼆,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林义光在《⽂源》⾥认为:“五,本义为交午,假借为数名。⼆象横平,“X”象相交,以⼆之平见“X”之交也。”古之圣⼈知有⽔⽕⽊⾦⼟五者,⽽后造此字也。
“六”为假借字
六字的演变
“六”的最初写法很像“四”⼤篆的写法,只是上⾯加了个头⽽已。现代学者流沙河认为,甲⾻⽂六,像房屋形,就是廬(简作庐)的本字,也是假借字。《说⽂解字》:“六,《易》之数也,阴变于六,正于⼋。从⼊,从⼋。”《周易》中称阴⽘为六。六个六为“坤”卦,上六⽘,是⼤不顺的卦象。因为不顺,所以⼈们喜欢说六六⼤顺,来表达⼼中的期望。
“七”原来是“切”的本字
七”是“切”的本字。造字本义:动词,⽤⼑分割物体。七,甲⾻⽂是指事字,⽤⼀横、⼀纵
表⽰切分物体。当“七”的“切分”本义消失后,⾦⽂将甲⾻⽂字形中的“⼗”写成“七”形,并再
加“⼑”另造“切”代替,强调⽤⼑分割。
切的演变
由于甲⾻⽂发现在清代末期,著有《说⽂解字》的东汉许慎当然没法看到,他认为:七,阳之正也。从⼀,微阴从中斜出也。就是说:七⼗阳的正数。字形采⽤“⼀”作字根,“⼀”表⽰阳⽓,折笔表⽰微弱的阴⽓从中斜斜冒出。有点想当然哦。
七的演变,从⾪书到甲⾻⽂
“⼋”是分的本字
“⼋”本义:相背分开。《说⽂解字》说:⼋,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从“⼋”的字多与分解、分散、相背有关。当“⼋”的“向背”本义消失后,篆⽂再加“⼑”另造“分”代替。古⼈认为“⼋”也是极限数,⽈:“七乱⼋糟”。“⼋”像⼀分为⼆、向背分离的现状。但现代⼈仅关⼼"⼋"的读⾳与“发”很相近,于是带“⼋”的字都跟外受欢迎。
⼋字的演变
“九”原意是探究
九,造字本义:动词,伸⼿往洞⾥掏摸、试探,以求确定情况。甲⾻⽂是象形字,字形
由“厷”(即“肱”,⼤臂)与“⼜”(抓、掏)混合组成,表⽰伸出⼿掏摸、探究,⼒求确定内部情况。⾦⽂承续甲⾻⽂字形。篆⽂淡化了⾦⽂字形中的⼿形“⼜”。⾪书承续篆⽂字形。当“九”的“探究”的本义消失后,篆⽂再加“⽳”(未知空间)另造“究”代替。《说⽂解字》说:九,阳之变也。
象其屈曲究尽之形。
在中国古代,九为阳数的极数,即单数最⼤的数。《黄帝内经》说:天地之⾄数,始于以,终于九焉。
于是多⽤九这⼀数字来附会帝王,与帝王有关的事物也多与九有关。帝王之位称“九五”。帝王称“九五之尊’”。与九有关的还有:青铜器有“九⿍”,皇帝周围要设“九卿”。朝廷命宫
设“九品中正”,京师置九门。紫禁城的房屋九千九百九⼗间半。天安门城楼⾯阔九间,深九间。
故宫
“⼗”是打满了结的纪事绳⼦
“⼗”造字本义:名词,⼀根⽤来打结纪事的绳⼦,代表满数、全数。从⾦⽂开始成为指事字。“⼗”的甲⾻⽂是象形字,像⼀根⽤于纪事的垂悬的绳⼦。古⼈⽤结绳纪事、计数,⼀根绳⼦代表⼀个纪事主题,代表全数。⾦⽂承续甲⾻⽂字形。有的⾦⽂在绳上加圆点指事符号,表⽰结绳纪事。有的⾦⽂将表⽰结绳的圆点指事符号写成短横指事符号。篆⽂承续⾦⽂字形。《说⽂解字》说:⼗,数之具也。⼀为东西,⼁为南北,则四⽅中央备矣。:⼗,表⽰⼗进位所需数都已具备。“⼀”代表世界的东西,“⼁”代表世界的南北,“⼀”和“|”相交成“⼗”,则表⽰东西南北中齐备。
⼗的演变
古⼈认为⼗是数字完备的标志,所以“⼗”⼜表⽰完备、齐全、达到极点,如⼗分、⼗⾜。“⼗全⼗美”由此⽽来。⼜通“什”,指繁杂,如古代的“什锦”也作“⼗锦”。
汉字中的数,并不像我们想象的就是⼏个计数的数字。造字本⾝是⼀个漫长的过程,其中集合了中国先⼈的察天识地的深邃智慧,它们深厚的含义融在了中华⽂化的⾎脉中,⼀直影响到现在。九大写
扩展资料:
⼤写数字是中国特有的数字书写⽅式,利⽤与数字同⾳的汉字取代数字,以防⽌数⽬被涂改。
据考证,⼤写数字最早是由武则天发明,使⽤始于明朝。朱元璋因为当时的⼀件重⼤贪污案“郭桓案”⽽发布法令,其中明确要求记账的数字必须由“⼀、⼆、三、四、五、六、七、⼋、九、⼗、百、千”改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陌)、仟(阡)”等复杂的汉字,⽤以增加涂改帐册的难度。后来“陌”和“阡”被改写成“佰、仟”,并⼀直使⽤⾄今。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