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
1.同音异字通假 例: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坐”通“座”
“反”通“返”
2.音异形异字通假 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最喜小儿亡赖”的“亡”,通“无”,因而读“wú”,不读“wáng”。
王维《鹿柴》的“柴”是通假字。古代“柴”指有篱落的村墅,也指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划定的某些区落。本诗的题目“鹿柴”是一地名,其“柴”通“寨”,所以应读作“zhài”,不读“chái”。而在《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中的“柴”字,不是通假字,所以读“chái”。
3.音异形似字通假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
4.音近形似字通假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古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句中的“见”都是通假字,都通“现”,显现,显露出来之意,因此读“xiàn”,不读“jiàn”。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无”字是通假字,通“勿”,读wù,四声表示"别'"不要'的意思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