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寒食节的风俗习惯_寒食节的来历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古代寒食节的风俗习惯,供大家阅读参考。
名目
古代寒食节的风俗习惯
寒食节介绍
寒食节的来历
古代寒食节的风俗习惯
1·寒食节饮食风俗
寒食节饮食的东西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粳饭等;寒食节的供:面燕、蛇盘兔、等。饮料有:春酒i、新茶、清泉甘水等。这些大多用来祭食盘兔,寓意希望国家富强。
2·寒食节插柳风俗
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来是怀念介子推所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流传民间也就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插柳是
插柳是一种习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樯”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用来预报天气,古谚语说:“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俗话说:”又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哪,就活到哪里。
插柳有三种含义:一表惜别,在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二表挽留,在李白诗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三表祝福,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以此来祝福客人随遇而安。
3·寒食节春游郊游习俗
寒食节也叫踏春,这始于唐宋。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了春游的场景:岁清明日,都人春游,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
春游,又叫春游、探春、寻春。在花草返青的春季,人们结伴到郊外去春游。中国的春游习俗由来已久,传奇远在先秦时已形成,《晋书》记载,每逢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到唐宋最为盛行。
4·寒食节荡秋千风俗
秋千原本在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的嬉戏项目。据史书记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嬉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
秋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那时候的祖先们为了谋生,需要上树采摘果实。在攀缘和奔跑中,他们抓住藤蔓来回摇摆,上树或者跨越沟壑,这就是秋千的雏形。
秋千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它有很古老的叫法,叫千秋,后来为了避忌,改名秋千。古代的秋千是在清明、寒食后才有的,而且仅仅是宫廷贵族们的男女嬉戏使用的。
5·寒食节吟诗风俗
寒食节有什么风俗活动 在寒食节时候,文人墨客们或者思念亲人,或者是借景抒情,感慨良多,灵感顿生,或诗
兴大发等。据《全唐诗》记载里有唐玄宗、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们来创作关于寒食节的诗词,都丰富了文人的生活消遣。
6·寒食节春天卫生风俗
这得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来讲,由于春节期间大都的人们吃了不少的大鱼大肉,所以应当要好好的清理一下肠胃。这样不仅可以健康,还可以让自己的头脑糊涂。在寒食节这天人们大都出去采集野菜,这不仅熬炼身体,还能调养自己的精神上生活问题。
在春季时候人们简单肝肺上火,失调,所以要缅怀一下先人,寄予哀思,起到悲克怒的作用,对肝肺的调理有好处。
7·寒食节蹴球风俗
蹴球盛行于唐,据史书记载《文献通考》:“蹴球,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败。”这就是古代清明节人们宠爱的一种嬉戏。
蹴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到唐宋时期最为富强,皇帝们都重视蹴球运动,并把它当作一种军事训练。
8·寒食节祭拜扫墓风俗
寒食节祭拜扫墓在南北朝到唐前期被视为“野祭”。人们每家每户都会到自己的祖坟上,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上滚下来,用柳枝或者起个疙瘩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为沾上先祖的德泽。
返回名目
寒食节介绍
寒食节在每年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后的105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清明节的前一到两天,又有“禁烟节”、“冷节”、“百五节”之称。因寒食节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是清明寒食,为缅怀晋国大夫介之推介休绵山——清明(寒食)节的发源地在我国悠久的民俗文化中,因纪念历史人物的节日只有两个:一是五月端午,为纪念楚国大夫屈原;一是清明寒食,为缅怀晋国大夫介之推。对此,叶剑英元帅有过精辟论述:“以寒食寄予哀思,为了怕引火再烧了绵山。这也许和五月端午屈子死难日乘龙舟往汩罗江丢粽子一样,一来为了纪念
屈原,一来也怕鱼类再糟蹋屈子的躯体。
这是无权的人民众怀念他们所喜爱的历史人物的方法。”同一时期的两位贤哲,一南一北,双星辉映;一水一火,赴义成仁;一江一山,永载史册。寒食节起源,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晋文公上绵山悼念介之推。当时,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郦姬迫-害而流-亡国外,行至五鹿,在最困难的时候,随臣介之推“割股奉君”。
十九年后,重耳返国为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赏当年随他流-亡的功臣时,唯独忘了介之推。介之推认为自己顺应天命辅君复国,不愿再同那些邀功争赏之人同朝为伍,便携老母隐居到介休绵山。晋文公听说后惭愧莫及,便亲自来到绵山寻而不获。文公无奈,听人之计,放火烧山,本想逼他出来,但直到大火熄灭后,才发觉介之推母-子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
为了悼念介之推,文公下诏,在介之推忌日,禁烟寒食。其次年寒食节的次日,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祀,发觉那棵被烧死的老柳树竟然死而复活。他触景生情,想起介之推割股奉君时对他的盼望“我不求任何封赏,只愿你做一个清明的国君!”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返回名目
寒食节的来历
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封赏有功之臣。唯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母亲隐居绵山,不愿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逼其下山。谁知介子推母子宁愿被烧死也不愿出来。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修庙立碑。同时,还下令在介子推遇难的这一天,“寒食禁火”,举国上下不许烧火煮食,只能吃干粮和冷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