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为什么又叫寒食节
清明节为什么⼜叫寒⾷节
清明是⼀幅多彩的画,画中有祭祀的肃穆,也有⽂明的传统;有踏青的欢畅,也有折柳的牵挂。下⾯是⼩编给⼤家整理的清明节为什么⼜叫寒⾷节,欢迎⼤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家有所帮助。
清明节为什么⼜叫寒⾷节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骊姬为了让⾃⼰的⼉⼦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申⽣,申⽣被逼⾃杀。申⽣的弟弟重⽿,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在流亡期间,重⽿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道出奔的⾂⼦,⼤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个忠⼼耿耿的⼈,⼀直追随着他。其中⼀⼈叫介⼦推。有⼀次,重⽿饿晕了过去。介⼦推为了救重⽿,从⾃⼰腿上割下了⼀块⾁,⽤⽕烤熟了就送给重⽿吃。⼗九年后,重⽿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晋⽂公。
晋⽂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共苦的⾂⼦⼤加封赏,唯独忘了介⼦推。有⼈在晋⽂公⾯前为介⼦推叫屈。晋⽂公猛然忆起旧事,马上差⼈去请介⼦推上朝受赏封官。差⼈去了⼏趟,介⼦推就是不来。晋⽂公只好亲去请。当晋⽂公来到介⼦推家时,只见⼤门紧闭。介⼦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母躲进了绵⼭。晋⽂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搜索,没有到。于是,有⼈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烧⼭,三⾯点⽕,留下⼀⽅,⼤⽕起时介⼦推会⾃⼰⾛出来的。晋⽂公乃下令举⽕烧⼭,孰料⼤⽕烧了三天三夜,⼤⽕熄灭后,终究不见介⼦推出来。上⼭⼀看,介⼦推母⼦俩抱着⼀棵烧焦的⼤柳树已经死了。晋⽂公望着介⼦推的⼫
体哭拜⼀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看,原来是⽚⾐襟,上⾯题了⼀⾸⾎诗:
割⾁奉君尽丹⼼,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
倘若主公⼼有我,忆我之时常⾃省。
寒食节有什么风俗活动⾂在九泉⼼⽆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公将⾎书藏⼊袖中。为哀悼介⼦推⽂公把介⼦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柳树下,并下令把绵⼭改为“介⼭”,在⼭上建⽴祠堂,把放⽕烧⼭的这⼀天定为“寒⾷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只吃寒⾷。下令全国介⼦推被焚的三⽉五⽇为⽕禁⽇,禁⽌烟⽕,仅⾷寒⾷,并从此形成了中国古代⼀个著名的节⽇“寒⾷节”。
第⼆年清明,晋⽂公率众⾂到绵⼭下的介庙祭奠介⼦推,看到焚烧林⼭坡上的被烧柳树死⽽复活。晋⽂公以为柳树是介⼦推转化,他便赐柳树为清明柳。要求晋国百姓家家门上挂柳枝,扫墓栽柳,上绵⼭踏青,抒发思念之情。并令寒⾷前⼀是为“炊熟⽇”,⼈们要做许多蒸饼,称作“⼦推蒸饼”;也有⼈家⽤⾯粉和枣泥做成燕⼦状饼,然后⽤柳条串起挂在门据上晾晒,称作“⼦推燕”。
此后,寒⾷、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
清明节简介
清明是我国的⼆⼗四节⽓之⼀。由于⼆⼗四节⽓⽐较客观地反映了⼀年四季⽓温、降⾬、物候等⽅⾯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民⽤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天⽂训》云:“春分后⼗五⽇,⽃指⼄,则清明风⾄。”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长此时,皆清洁⽽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到,⽓温升⾼,⾬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种⾖”、“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与农业⽣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与纯粹的节⽓⼜有所不同。节⽓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节⽇则包含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种活动。汉族和⼀些少数民族⼤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们要携带酒⾷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物供祭在亲⼈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折⼏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礼祭拜,最后吃掉酒⾷回家。唐代诗⼈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纷纷,路上⾏⼈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氛。
清明节,⼜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4⽇⾄6⽇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有清明踏青,并开展⼀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的习俗仍很盛⾏。
清明节传统习俗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绳⽽迁移。它的历史很古⽼,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今为⼈们特别是⼉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种⽪球,球⽪⽤⽪⾰做成,球内⽤⽑塞紧。蹴鞠,就是⽤⾜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们喜爱的⼀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的是⽤来训练武⼠。
踏青
⼜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清明,春回⼤地,⾃然界到处呈现⼀派⽣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成长快。因此,⾃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直流传⾄今。1979年,⼈⼤常委会规定,每年三⽉⼗⼆⽇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分重要的意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