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荡秋千的由来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的节日。那么,你知道清明节荡秋千的由来是什么吗?
清明习俗一二三——荡秋千
在中国民俗节日里,寒食、清明、上巳是相伴相行出现的,甚至很多时候会将其相提并论而趋向于混同,最终则寒食和上巳都被并入了清明,使得清明节成为包容多种民俗内容的传统节日。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就把当时东京(今开封)清明节的盛况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在宋时的清明里除了扫墓踏青以外,还有射柳、拔河、蹴鞠、相扑、听书、看戏、斗鸡、放风筝、荡秋千等民俗活动。
寒食节有什么风俗活动在如此众多的活动中,有一项受女子欢迎的游戏,那就是荡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两边支架,中间悬起两绳,下栓踏板而成。相传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获得
高处的食物,需要借助藤条或是绳索来回摇荡来采摘果实。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里开篇就记载:“立春之日。悉翦彩为燕以戴之。帖宜春二字。为施钩之戏,以缏作篾缆相罥,绵亘数里,鸣鼓牵之。又为打球、秋千之戏。”隋杜公赡为“秋千”作注说:“《古今艺术图》云:‘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趫折。’后中国女子学之,乃以彩绳悬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曰名‘秋千’。楚俗亦谓之‘施钩’,《涅槃经》谓之‘罥索’。”唐代徐坚《初学记》卷四中又将“打球”、“秋千”二事置于“寒食”条目之下,也说明在早期的秋千是寒食节日中的一项传统活动。到了汉武帝时,秋千逐渐成了祝寿的代名词。唐高无际《汉武帝后庭鞦韆赋序》云:“鞦韆者,千秋也。汉武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鞦韆之乐。”千秋万寿,取的其实是谐音,为了避讳,所以改千秋为秋千。
如果说北方山戎人荡秋千是为了强健体格,宫廷秋千是为了讨个好彩头,那么自齐桓公北伐山戎并将其传入中原之后,秋千也确确实实成为了节令里盛行的游戏,以至于“每至寒食为之”。
秋千,绝不仅是来回摇摆如此单调的游戏。魏晋至唐宋,秋千就已是在寒食清明前后一项必不可少的项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半仙”,恐怕就是嫔妃们随秋千的摆荡飘起衣衫
美裙宛若仙女一般吧!唐代诗人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秋千的影子,王维《寒食城东即事》有“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杜甫《清明》里“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秋千常与蹴鞠一起出现,“蹴鞠”是男子踢球游戏,秋千则是女子专属,男女相伴,意趣横生。唐宋时期,秋千一直是寒食节里最流行的活动。由于寒食在唐代有七天的国定假期,一年之中也唯有此时树木葱绿,所以人们纷纷选择去户外感受大自然的美感。
兹举数例:
抱膝思量何事在,
痴男埃女唤秋千。
白居易《寒食夜》
春风摆荡禁花枝,
寒食秋千满地时。
王涯《宫词》
风烟放荡花披猖,
秋千女儿飞短墙。
李山甫《寒食二首》
好是隔帘花树动,
女郎撩乱送秋千。
韦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
寒食梁州十万家,
秋千蹴鞠尚繁华。
陆游《春晚感事》
芳草长时寒食天,
红墙低处见秋千。
张耒《二月词》
五代十国时期,渐渐流行起了水秋千。花蕊夫人有一首《宫词》,“内人稀见水秋千,争擘珠帘帐殿前。第一锦标谁夺得,右军输却小龙船。”诗里来看,水秋千应是置秋千于水面船中,类似于八月十八的弄潮,表演者需是会耍会演,在秋千激荡中展现技艺。水秋千延续到宋代时已经成为一项水嬉活动,《东京梦华录》卷七《驾幸临水殿观争标锡宴》中记载:“驾先幸池之临水殿,锡宴臣。……继有木偶筑毬舞旋之类,亦各念致语,唱和、乐作而已,谓之‘水傀儡’。又有两画船,上立秋千,船尾百戏人上竿,左右军院虞候监教,鼓笛相和;又一人上蹴秋千,将平架,筋斗掷身入水,谓之‘水秋千’。”宋代的娱乐活动甚为丰富,“水傀儡”就是在水中作人偶表演,水秋千则难度更高,类似于现代的高台跳水和杂技,所以伎艺人也是经过了专门训练的。《武林旧事》卷三《放春》里写道:“春时悉以所有书画、玩器、冠花、器弄之物,罗列满前,戏效关扑。……且立标竿射垛,及秋千、梭门、斗鸡、蹴鞠诸戏事,以娱游客。”秋千晃悠起来,往往都是一派繁华热闹的景象。一直到现代,秋千也依然是少女儿童最喜爱的娱乐之一。
春天是思念的季节,也会生出多愁善感的情愫,所以秋千也荡出了少女们孤独寂寞的相思愁绪:
欲上秋千四体慵,
拟交人送又心松。
韦庄《浣溪沙》
秋千慵困解罗衣,
画梁双燕栖。
冯延己《阮郎归》
吹花小雨湿秋千,
闲却好春。
张元幹《好事近》
十五泣春风,
背面秋千下。
李商隐《无题》
过尽百花芳草满,
柳丝舞困阑干暖,
柳外秋千裙影乱。
人逐伴,旧家心性如今懒。
侯置《渔家傲》
谁能读懂春中的深闺女子,谁又能解出她们的望穿秋水,“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古时女子莫不待字闺中,一堵围墙却隔断了少女的心事,唯独秋千是她们最忠诚的伴侣,瞬间而过的也是一晃的青春。现代文明中秋千依然不少,却更多是孩子们的乐园,无忧无虑,也无忘烦恼。
清明节习俗:扫墓祭祖踏青荡秋千
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荡秋千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