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之⼀,它不仅是⼈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也是⼈们踏青的好时期。以下是⽆忧考整理的清明节有哪些习俗和传统⾷物,欢迎阅读!
【篇⼀】清明节的传统⾷物
1、清明螺
清明时节,正是采⾷螺蛳的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螺蛳⾷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可拌、可醉、可糟、可炝,⽆不适宜。若⾷法得当,真可称得上“⼀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了。此外,我国南北各地在清明佳节时还有⾷鸡蛋、蛋糕、夹⼼饼、清明粽、馍糍、清明粑、⼲粥等多种多样富有营养⾷品的习俗。
2、⾯花
做⾯花是陕北妇⼥的拿⼿好戏。她们⽤⾃⼰灵巧的双⼿,能将发了酵的⽩⾯捏成各种形状的⾯花。⼯具只是梳⼦、剪⼦、锥⼦、镊⼦等⽇⽤品,辅料则是红⾖、⿊⾖、花椒⼦和⾷⽤⾊素。蒸出来的⾯花栩栩如⽣,尤如艺术珍品,令⼈爱不释⼿,舍不得马上吃掉。
“⼦推馍”和⾯花除了⾃⼰⾷⽤,还⽤来馈赠亲友。母亲要给当年出嫁的⼥⼉送,称为送寒⾷。农村孩⼦给⾃⼰⽼师送,让离开家门独⾃在偏僻的⼭乡⼩村教书育⼈的园丁分享节⽇的美⾷。
3、“鸡蛋”和“凉馒头”
⼭东清明节吃什么呢?⼭东清明节吃鸡蛋和凉馒头,莱阳、招远、长岛清明节吃鸡蛋和冷⾼粱⽶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清明节吃冷煎饼卷⽣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东清明节吃什么总和⼀些“有趣说法”相关。
4、吃馓⼦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的⾷俗。“馓⼦”为⼀油炸⾷品,⾹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节禁⽕寒⾷的风俗在我国⼤部分地区已不流⾏,但与这个节⽇有关的馓⼦却深受世⼈的喜爱。现在流⾏于汉族地区的馓⼦有南北⽅的差异:北⽅馓⼦⼤⽅洒脱,以麦⾯为主料;南⽅馓⼦精巧细致,多以⽶⾯为主料。在少数民族地区,馓⼦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维吾尔族、东乡">东乡族和纳西族以及宁夏回族的馓⼦最为有名。
5、“⼦推馍”
“⼦推馍”⼜称⽼馍馍、⾯花,也叫蒸⼤馍。⽤酵糟发⾯,夹核桃、红枣、⾖⼦之类蒸⾷,取意⼦孙多福。做⾯花是古时陕北⼥⼈的拿⼿好戏。她们凭⾃⼰灵巧的双⼿,⽤最平常不过的梳⼦、剪⼑、锥⼦、镊⼦等,就能将发了酵的⽩⾯捏成各种形状的⾯花,与红⾖、⿊⾖、花椒籽和⾷⽤⾊素等配合出各种栩
栩如⽣、犹如艺术品般的“⼤馍”,令⼈爱不释⼿,舍不得吃。有些地⽅习惯做成飞燕,⽤柳条穿起来挂在窑洞顶或窗框边,让孩⼦们慢慢享⽤。这样风⼲的⾯花,能⼀直吃到第⼆年的清明节再续上。
6、寒⾷⼗三绝
“⼗三节”是清明墓祭“寒⾷供”的⼀种。第⼀种寒⾷供饭菜,摆的已逝之⼈⽣前最喜欢吃的⾷品,如饺⼦、馒头等;第⼆种叫蜜供,把⼤⼤⼩⼩的供桌叠成⼗三层,所摆蜜供五个为⼀堂,坨上插上“福”、“禄”、“寿”、“喜”、“财”等剪花字或插⼩旗,叠在⼀起有⼀房那么⾼;第三种是⼩吃,讲究⽤⼗三种,⽤提盒带到坟地祭奠,然后可以当“借祖游春”时家族⼈旅游⾷品。这类“寒具”有三个特点:适于冷餐、便于携带和不⽤作料。
【篇⼆】清明节的习俗
墓祭: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祭祖扫墓,历代沿袭⽽成为中华民族⼀种固定的风俗。
踏青:
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地,⼈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家⽼少在⼭乡野间游乐⼀番,回家时顺⼿折⼏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也有的⼈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然去欣赏和领略⽣机勃勃的春⽇景象,郊外远⾜,⼀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
寒食节有什么风俗活动 插柳:
清明节习俗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们踏青时顺⼿折下⼏枝柳条,可拿在⼿中把玩,也可编成帽⼦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的⼀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牵钩:
“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民的体质。它主要是以⼀根⿇绳,两头分为许多⼩绳,⽐赛时,以⼀⾯⼤旗为界,⼀声令下,双⽅各⾃⽤⼒拉绳,⿎乐齐鸣,双⽅助威呐喊,热闹⾮常。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们最喜爱的活动之⼀。古⼈相信若某⼈⽣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
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起飞⾛。所以很多⼈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的疾病、*⽓都让风筝带⾛了。
荡秋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相传秋千为春秋时齐桓公从北⽅民族⼭戎所传⼊,汉以后成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节、寒⾷节等节⽇的民间游戏。秋千最初是⽤⼀根绳⼦,以⼿抓绳⽽荡,后发展成于⽊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成。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们玩耍。今⽇的公园和游乐场仍然有秋千,供⼉童玩耍。
射柳:
射柳是⼀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的记载,就是将鸽⼦放在葫芦⾥,然后将葫芦⾼挂于柳树上,弯⼸射中葫芦,鸽⼦飞出,以飞鸽飞的⾼度来判定胜负。
蹴鞠:
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户外活动,像踏青、郊游、荡秋千等等,在祭奠追思的感伤之余,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氛。蹴鞠,就是现在⾜球的前⾝,球⽪是⽤⽪⾰做成,球内⽤⽑塞紧。
⽃鸡:
古代清明盛⾏⽃鸡游戏,⽃鸡由清明开始,⽃到夏⾄为⽌。我国最早的⽃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鸡成风,不仅是民间⽃鸡,连皇上也参加⽃鸡。如唐⽞宗最喜⽃鸡。
蚕花会:
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种特有的民俗⽂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绝⼤多数在船上进⾏,极具⽔乡特⾊。近⼏年乌镇⾹市活动中的蚕花会,仅有迎蚕神、踏⽩船、翘⾼竿等⼏个项⽬,⼤有潜⼒可挖。
【篇三】清明节扫墓的禁忌
1、扫墓需要奉⾹给⼭神⼟地
扫墓时,除了将带来的⾹烛炮、鲜花果品、财帛、酒等物及先⼈⽣前喜欢吃的东西祭祀礼品多寡随意,摆放在墓前外,还要燃点⾹烛,奉⾹给看管墓地的⼭神⼟地,因为⼭神⼟地是墓地的守护神。此后才是恭敬地向先⼈叩拜上⾹献花,然后烧化⾦帛,奠酒即将酒洒在地上,这代表向先⼈敬酒,后即可撤供离开。
2、扫墓时不得嘻笑怒骂
因为墓地是阴灵的安居之所,故不可跨过坟墓及供品,⼤声喧哗、嘻笑怒骂,污⾔*语,乱跑乱碰,随处⼩便,这样做不
单只对⾃⼰的先⼈不尊敬,更且对附近的灵体构成滋扰。更不能践踏别家坟墓或对墓⽳设计评头品⾜,会被视之为亵渎,遇到不好的⽓场,那便惹到⼀⾝⿇烦回家。
3、谨慎在先⼈墓地照相
在中国,祭祖并不只是纪念祖先,⽽是明显得带着向亡灵敬拜,祈求的意思。谨慎在先⼈墓地照相,⽆论是扫墓者⾃⾝合影,还是扫墓者与墓地合影。更忌讳照相时将其它坟墓拍进镜头。否则,你的运势很可能下降,各⽅⾯失衡。
4、清明节忌讳探视朋友亲⼈
不要清明节当天去探视亲朋好友,隔天去探视为宜,因为清明节是祭奠的特殊时候,此时去探视亲朋好友很说不过去的,或者说不吉利。当然,你也可以请亲朋好友在外⾯吃饭为宜。
5、清明节穿⾐配饰
忌穿到⼤红⼤紫的⾐服,应穿上素⾊的服饰。
6、清明节拜祭辈分
当然需要讲究,拜祭要分先后次序。依次为⽗亲、母亲、长男、长⼥、次男、次⼥……余此类推。拜祭完毕后,祭品让祖先祝福过,众⼈可⾷取祭品。最后当然要注意防⽕安全,待⾹烛点完后可离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