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考(下)
作者:苗天娥 景 爱
来源:《文物春秋》2010年第05期
作者:苗天娥 景 爱
来源:《文物春秋》2010年第05期
【关键词】金章宗;北京西山;八大水院
【摘 要】金朝在北京营造皇家园林下功夫最大的首推金章宗,其西山八大水院颇为有名,经历了800多个春秋,有的依然存在,有的只存遗址。由于古籍对西山八大水院语焉不详,因此学界也说法不一,本文据史籍所载,考订八大水院分别为清水院(大觉寺)、香水院(法云寺)、灵水院(栖隐寺)、泉水院(玉泉山芙蓉殿)、潭水院(香山寺)、圣水院(黄普寺)、双水院(双泉寺)及金水院(金仙庵),并对其沿革、变迁及现状做了考述。
四、泉水院——玉泉山芙蓉殿
玉泉山的泉水清澈甘甜,有“天下第一泉”的美称,“玉泉趵突”为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山上的芙蓉殿(又称芙蓉阁或芙蓉宫),据史籍记载是金章宗留下的避暑行宫,现仅存遗址,有古银杏长
势良好。有专家认为此处应是金章宗的“泉水院”。
关于玉泉山有金章宗行宫芙蓉殿的记载,见于多种史籍。《金史》云:“宛平有玉泉山行宫。”[30]《长安客话》载:“玉泉山顶有金行宫芙蓉殿故址,相传章宗尝避暑于此。兰溪胡应麟游玉泉诗:‘飞流望不极,缥缈挂长川。天际银河落,峰头玉井连。波声回太液,云气引甘泉。更上遗宫顶,千林起夕烟。’”又:“殿隐芙蓉外,亭开薜荔中。山光寒带雨,湖净连宫。作赋携词客,行歌伴钓翁。夕阳沙浦晚,凫雁起秋风。”[31]《帝京景物略》记载玉泉山:“山旧有芙蓉殿,金章宗行宫也。”[32]《日下旧闻考》载:“青龙桥西为玉泉山,金章宗建行宫于此,元明以来皆为游幸之所。”“静明园在玉泉山之阳,园西山势窈深,灵源浚发,奇征趵突,是为玉泉。山麓旧传有金章宗芙蓉殿,址无考,惟华严、吕公诸洞尚存……”[33]又引《南濠集》称:“玉泉山金章宗尝建行宫,今废。山之北麓凿石为螭头,泉从螭口出,潴而为池。”[34]《戴司成集》云:“玉泉在京城西三十里西山之麓。有石洞,泉自中而出,洞门刻玉泉二字,泉味甘冽。上有石岩,名吕公洞。其上有芙蓉阁,金章宗避暑处。其在山之阳者,泉自下涌,鸣若杂佩,泓澄百顷,合流而入都城,逶迤曲折,宛若流虹。”《前溪集》亦云:“相传金章宗避暑于此,上有芙蓉殿,漫不可寻,但黄榛碧瓦而已。”[35]《天府广记》记载:“金章宗西山八院为游宴之所,其香水院在京(应为“金”)山口,石碑尚存。稍东有清水院,今改为大觉寺。玉泉山有芙蓉殿基存,鹿园在东便门外通惠河边。”[36]“
玉泉山在京西二十余里,山顶悬崖旧刻玉泉二字,水自石罅中出,鸣如杂佩。金章宗行宫芙蓉殿之故址也。”[37]“五湖朱长春记云:……其上又有洞,其顶有故金芙蓉宫址,章宗避暑宫也。……”[38]《顺天府志》转引《元一统志》:“玉泉山……山顶有芙蓉殿遗址,故老相传金章宗尝避暑于此。”[39]《宸垣识略》记载:“玉泉山在瓮山北青龙桥西,金章宗建行宫于此,元明以来,皆为游幸之所。”“玉泉山以泉名。泉出石罅,潴为池,广三丈许。水清而碧,细石流沙,绿藻紫荇,一一可辨。池东跨小石梁,水经桥下东流入西湖。山顶有金行宫芙蓉殿故址,相传金章宗尝避暑于此。”[40]
关于金章宗巡幸玉泉山的记载屡见于《金史》,多达七处,几乎两年去一次,现摘录如下:明昌元年八月,“壬辰,幸玉泉山。”[41]明昌四年三月,“甲申,幸香山永安寺及玉泉山。”明昌六年夏四月,“丙子,幸玉泉山。”承安元年八月,“癸丑,幸玉泉山。”[42]泰和元年五月,“壬戌,幸玉泉山。”泰和三年三月,“甲午,如玉泉山。”[43]泰和七年五月,“己丑,幸玉泉山。”[44]
凡此种种,已经足以证明金章宗在玉泉山确实建有行宫——芙蓉殿。
玉泉山的清泉天下第一,景苍茫叠翠,这里的环境特别适宜盛夏避暑、游玩。生性喜欢山光水的金章宗,在大臣们的前呼后拥下来到玉泉山巡幸,决不会只作短暂停留,芙蓉殿就是
供其休息燕居的行宫。如果没有行宫设施,金章宗浩浩荡荡的七次巡幸玉泉山就不可能进行,也不可能尽兴,毕竟玉泉山离皇宫有相当一段距离。
五、潭水院——香山寺
香山自古以来风景秀丽,林泉幽美,有“小清凉”的美誉,历朝历代都非常看重这里的山水。现在的香山公园中就有辽金名刹香山寺遗址,史载这里曾经有金章宗会景楼、祭星台、梦感泉、护驾松等古迹,而且坐西朝东,泉水潺潺,银杏皤皤,所以有的专家认为这里就是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之一——潭水院。
香山寺,辽创,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重建,赐名大永安寺,金章宗常至此游幸,史书中多有记述。《日下旧闻考》记载:“香山寺址,辽中丞阿勒弥所舍。殿前二碑载舍宅始末,光润如玉,白质紫章,寺僧目为鹰爪石。又云寺即金章宗会景楼也。”[45]阿勒弥是满语“声誉”的意思,旧作阿里吉。查《辽史》,无阿勒弥或阿里吉传。
考《金史·胡砺传》,发现金太宗初年香山寺依然存在:“胡砺,字元化,磁州武安人。少嗜学。天会间,大军下河北,胡砺为军士所掠,行至燕,亡匿香山寺,与佣保杂处。”[46]“天会”是金太
宗的年号和金熙宗在位前三年的年号,但这里指的是胡砺未中进士之前的事,他于天会十年(1132年)中进士第一,授右拾遗,权翰林修撰。所以,这里的“天会间”指的是金太宗初年,天会五年(1127年)左右,胡砺被金军从家乡掳掠到燕京,逃到香山寺藏身,此时辽和北宋相继被金军灭亡,南宋刚刚建立。由此可以推断,香山寺可能是在金军和南宋的连年战乱中遭到重创,大定年间属于原寺扩建。
关于金代扩建香山寺(大永安寺)的缘起、寺庙格局及营建始末,《顺天府志》记载更为详尽:“大永安寺在京师之乾隅一舍地香山。按旧记:金翰林修撰党怀英奉敕书。昔有上下二院,皆狭隘,凿山拓地而增广之。上院则因山之高,前后建大阁,复道相属,阻以栏槛,俯而不危。其北曰翠华殿,以待临达,下瞰众山,田畴绮错。轩之西叠石为峰,交植松竹,有亭临泉上。钟楼、经藏、轩窗、亭户,各随地之宜。下院之前树三门,中起佛殿趵,后为丈室、云堂、禅寮、客舍,旁则廊庑、厨库之属,靡不毕兴。千楹林立,万瓦鳞次,向之土木化为金碧,丹砂旃檀,琉璃种种,庄严如入众香之国。金大定二十六年,太中大夫尚书礼部侍郎兼翰林直学士李晏撰碑云。又按,泰和元年四月翰林应奉虞良弼碑记亦云,旧有二寺,上曰香山,下曰安集。金世宗重道,思振宗风,乃诏有司合为一,于是赐名永安寺。”[47]这段文字中提到两块金代石碑,一块是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太中大夫尚书礼部侍郎兼翰林直学士李晏撰写的碑,一块是金章宗泰和元年(1201
年)四月翰林应奉虞良弼作的碑记,两块碑文互为补充,详细记述了大永安寺是在原有香山寺和安集寺的基础上合而为一重建的,不仅寺庙规模宏大,而且佛堂殿宇庄严壮丽,亭台楼阁交相辉映,充分说明了金世宗和金章宗两位皇帝对香山寺的兴盛起了很大的作用。《元一统志》也提到了金章宗时期的这块碑志和对香山的雅称:“又按,金泰和元年翰林应奉虞良弼有记云:都城之乾隅三十里,曰香山,亦号小清凉。”[48]
《金史·世宗下》证实了这一说法:大定二十六年三月,“癸巳,香山寺成,幸其寺,赐名大永安,给田二千亩,栗七千株,钱二万贯。”[49]
元朝年间曾两次重修香山永安寺,一是在中统四年(1263年),“元朝兴修,庄严殊胜于旧,有中统四年太保刘秉忠号藏春散人十咏。”[50]一是在皇庆元年(1312年)四月,“元仁宗纪:皇庆元年四月,给钞万锭,修香山永安寺。”[51]
香山的清凉和林泉,吸引金章宗多次亲临赏玩,《金史》中记载颇多:明昌四年三月,“甲申,幸香山永安寺及玉泉山。”[52]承安三年秋七月,“癸丑,幸香山。”八月,“癸酉,猎于香山。”承安
四年,“八月己巳,猎于香山。”承安五年八月,“壬辰,幸香山。乙未,至自香山。”泰和元年,“六月己卯,幸香山。”[53]泰和六年九月,“丙戌,幸香山。”[54]粗粗一算共八次,几乎两年去一次,比去玉泉山的频率还高。
典籍中屡屡提到会景楼、祭星台、梦感泉和护驾松等,并对香山的泉水有充满传奇彩的描述。关于这方面的记载连篇累牍,择其要者抄录如下:
《宸垣识略》记:“金大定二十六年二月,香山寺成,世宗幸其寺,赐名大永安寺。……又云,寺即金章宗之会景楼也。香山寺殿五重,崇广略等。……山多名迹,有葛稚川丹井、金章宗祭星台、护驾松、梦感泉、棋盘石、蟾蜍石、香炉石。寺始金大定,正统中,太监范宏拓之,费七十余万。”“……宾轩为金章宗祭星台。其西南道上,章宗经此有松密覆,因呼为护驾松。”“寺亦名甘露。石梁下有方池,正统间,遣中官以金鱼数十投其中,今巨者盈尺矣。上有金刚殿,后有古椿六。又上由画廊登慈恩殿。其右为香炉冈,冈下有蟾蜍石二,状如蛤蟆。石下二井,相去丈许,水深三四尺,俯手可濯。……又有梦感泉,金章宗尝至其地,梦矢发泉涌,旦起掘地,果得泉。”[55]相传金章宗看见双泉涌出,欣喜之余,遂题“双井”二字刻于石上。至清代,乾隆皇帝手书“双清”二字,镌刻摩崖,作为静宜园二十八景松坞云庄景区。
《长安客话》还抄录了元、明士大夫的怀古诗作:“(香山寺)来青轩之前,两腋皆叠嶂环列,宾轩为祭星台,金章宗祭星处。其西南有护驾道,章宗驾经此,道傍松荫密覆,因呼为护驾松。元人萨天锡有祭星台诗:‘章宗曾为祭星来,凿石诛茅筑此台。野鸟未能随鹤化,山花犹自傍人开。直期荧惑迁三舍,不向人间劝酒杯。梯磴高盘回辇处,马蹄无数印苍苔。’又护驾松诗:‘銮舆西幸日重辉,五老欣然拱翠微。风撼碧涛寒落座,鹤翻清露冷沾衣。根柯夭矫翻金辇,枝叶阴森障绣帏。记得瑶池开宴处,梦花香里驻旌旗。’”又云:“西山古迹多金章宗所遗。隆庆间,岭南黎民表与锡山安绍芳同游,蹑峤披磴,遍寻故址,得祭星台、护驾岭二处,各为诗纪之。黎民表诗:‘阜帽青鞋相伴来,夕阳钟罄寺门开。龙盘涧底流云细,莲插湖中岳势回。检玉有坛遗索虏,题诗何处托宗雷。先朝正辇孤松树,委弃谁知作栋材?’安绍芳诗:‘隔岭藏香阁,到门生暮烟。断崖寒积雪,细草伏流泉。台指祈星处,松传护驾年。石幢苔半绣,似欲化青莲。’”[56]从这几首诗作可以看出,岁月流逝,金章宗在香山寺建立的行宫别苑已经成为古迹。
《帝京景物略》也有相同的记载,并收录有诗作数十篇:“京师天下之观,香山寺当其首游也。……寺旧名甘露,以泉名也。……山多迹,葛稚川井也,曰丹井。金章宗之台、之松、之泉也,曰祭星台,曰护驾松,曰梦感泉。……茶陵李东阳《香山诸寺》:‘半岭香台石径斜,诸空缥缈送天花。新开塔寺雄西郭,旧赐经幢出内家。避暑亭前泉带雨,回龙殿下水明霞。太平天子无
巡幸,头白山僧诵法华。’”又无锡顾可文《游香山寺》诗云:“飞磴登初到,深林度几重。楼台逼层汉,缥缈接高峰。白下巢云鹤,青连覆殿松。翠华临幸日,轩上设行宫。”[57]由此观之,香山寺在金朝曾显赫一时,寺院里的经幢出自皇室,避暑亭专为皇上修建,行宫就设在来青轩上面。
《南濠集》也记述了章宗时常临幸香山并感梦得泉的传说:“香山永安寺亦名甘露寺,……又有梦感泉。金章宗尝至其地,梦矢发泉涌,旦起掘地,果得泉。其后僧以泉浅浚之,遂隐。”[58]
《天府广记》则简单叙述了香山寺的历史沿革:“金甘露寺,即香山寺,建于大定中。明正统间,内侍范宏重建,费银七十余万。旁一轩,万历御题曰来青。山有祭星台、护驾松、梦感泉,皆金章宗遗迹。”[59]“香山在碧云南二里许,有永安寺,旧名甘露寺,……有泉出自山腹,下注溪谷,曰小清凉。西行数百步至弘光寺,……面其前者金章宗祭星台。”“弘光寺乃香山寺之支院也。”[60]收录的明人郭正域《香山寺》诗曰:“寺入香山古道斜,琳宫一半白云遮。回廊小院流春水,万壑千崖种杏花。墙外珠林疑鹿苑,路旁石磴转羊车。四天天上知何处,咫尺轮王帝子家。”[61]诗末句无疑指的就是香山寺的章宗行宫。
六、圣水院——黄普寺
京西海淀区凤凰岭一带山林秀丽,泉流丰沛,古刹林立。凤凰岭有南线、中线、北线之分,南线有关帝庙、黄普院、吕公洞、金刚石塔;中线主要是龙泉寺;北线山水险峻,摩崖石刻、天梯等非常有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