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维尔《蜜蜂的寓言》读书笔记
曼德维尔《蜜蜂的寓⾔》读书笔记
5寸照片多大1.“他们渴望成为富裕发达者,并且出奇地贪婪,追求⼀切能够获得的收益,却总是或低声抱怨,或⾼声反对那些恶德及不便。”
企业主创办企业出于“贪婪”,员⼯来企业⼯作也是出于“贪婪”。奇怪的是,在⼀家以挣钱为核⼼⽬标的公司⾥,领导往往倡导员⼯“⽆欲则刚”“不要把钱看得太重”等种种不切实际的说法;不少的企业主,对于员⼯的各种物质和发展的要求,往往是抱怨,⽽不是⾼兴。吴军在《硅⾕之谜》中说:“⼀些企业家,明明做的已经是新时代的⽣意,想法却还停留在旧时代,他们在给员⼯发放期权时,总认为这是企业对个⼈的恩赐。其实,期权只是⼀种财富增量分配的合约,本⾝不具有价值,它的价值是员⼯靠⾃⼰的努⼒实现的,并⾮企业从已有的蛋糕中分给员⼯的。”下⾯是王育琨和任正⾮的⼀段对话,说的也是类似意思——王育琨:“任总,我发现华为跟绝⼤多数中国公司都不同。华为激发员⼯要多挣钱,要升官发财,要改变家族命运。多挣钱和升官发财,这都是私欲呀,私欲如狼似虎,如狼似虎的团队可怎么带……”任正⾮说:“王⽼师你打住,别抬⾼我,我在私欲上与员⼯同流合污!”
2.“娴熟地管理每⼀个⼈的恶德,将有助于造就全体的伟⼤及世间的幸福。”企业所得税的税务筹划
省委办公厅曼德维尔认为,“美德”是⼀切克服了天然私欲的⾏为,“恶德”则是⼀切不顾公众利益、只顾满⾜种种私欲的⾏为,⽐如欲望、骄傲、虚荣和奢侈等。我在课堂上总提问⼀个问题:什么是⼤家认为的科学的、好
的制度?⼤家⼀般会说,好的制度就是能够充分调动员⼯积极性的制度,⽽细究之下,所谓调动了员⼯积极性的制度,⽆⾮就是员⼯的私欲得到了更多满⾜的制度。⼏⼗年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如此,现在的⼈单合⼀也是如此。
3.“⼤多数作者都在教导读者应当做怎样的⼈,却⼏乎很少想到去告诉读者他们实际上是什么样的⼈”。
我国姓氏中哪一个姓氏的人口比例最多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应然”与“实然”的问题,即作为⼈“应该是怎样的”、作为⼈“实际上是怎样的”。曼德维尔认为,他不想“恭维⾃⼰”。他相信,⼈是各种激情的复合体,这些激情轮流⽀配着⼈,不管⼈是否愿意。他认为,⼈们不应该为这些⾃然的禀赋感到羞耻,因为他们是⼀个“繁荣社会的伟⼤⽀柱”。想想也是, ⼀家好的企业,⽆论如何⾸先是最⼤程度地融合了企业利益与员⼯利益的企业;⼀个伟⼤的社会,⾸先是能够保护每⼀个国民利益的社会。如何制作幻灯片模板
4.“⽴法者及其他智者为建⽴社会⽽殚精竭虑、奋⼒以求的⼀件最主要的事情,⼀向就是让被他们治理的⼈们相信:克服私欲,这⽐放纵私欲给每个个⼈带来的益处更多;⽽照顾公众利益亦⽐照顾私⼈利益要好得多。”
“⽴法者”与“智者”们的努⼒不⽆道理,毕竟,谁也不想⽣活在霍布斯说的⼈与⼈就像狼对狼的世界中。从原始意义上讲,公与私之间也没有那么多的界限和对⽴,“集私为公”是⼀个必要的过程,⽽结果上的“化公为私”才是验证管理分量的关键。现在企业管理的核⼼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化公为私”的问题,
各种各样的新潮管理⽅法,概莫能外。⽤不刺激⼈的、时髦的话来说就是,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
5.“⼈类天性的那些冲动乃是⾮常迫切的;抵抗那些冲动会引出许多⿇烦,⽽彻底扑灭它们亦极为困难。”
⼈本管理的核⼼问题,其实不是简单的或者矫情地关⼼⼈、尊重⼈。你连⼈是什么都不知道,关⼼和尊重所从何来?所以,好的管理者⼀定是通⼈性、顺应⼈性的,⼈性中的很多东西,说不上善与恶,也⽆法阻⽌,只是看你怎么⽤。都江堰的“深淘滩、低作堰”被任正⾮学去,成为华为管理的重要思想,可以说是“⼈性化管理”的重要例证。
6.“道德的最初基础,显然是由⽼练的政客们策划出来的,旨在将⼈们变得互为有⽤,变得易于管理。这个基础的主要意图是:使富于雄⼼者从中获得更多收益,即能够更从容、更安全地治理⼤量的⼈。⼀旦奠定了这样的政治基础,⼈类便不可能长期处于不⽂明状态。”
道德⾃然是维系⼈类社会的重要概念和⾏动指南,也是企业管理的基础逻辑,关键是如何去定义它。曼德维尔认为,来⾃本能的“私⼈的恶德”要转化为“公众的利益”,“⾄少还应加上⼀个动词,其意思⽅能完整”——“私恶德若经⽼练政治家妥善管理,可能被转变为公众的利益”。这是因为,⼈们越是更多地追求私利,越容易与其他⼈产⽣冲突与摩擦,“招致数不清的⿇烦”,为了避免这些冲突,⼈们经常
会从理性⾓度收敛⾃⼰的⾏为,道德的价值在这个时候就体现出来了。创业与运营企业,从根本上将就是⼀个“⽆事⽣⾮”和“招惹是⾮”的过程,企业发展得越好越快,内外部的利益冲突就会越显著。所以,让“⼈们变得互为有⽤”是⼀种实⽤的道德⽽不是⾼标的伦理指向,现在企业战略层⾯的⽣态化发展及内外部的所谓“价值共⽣”等理论,应该也源于此。
7.“永远激励着每⼀位英雄的最难满⾜的渴望,乃是对声誉的渴望;这种渴望,完全是⼀种⽆法驾驭的贪婪,即希图享有未来时代⾥的其他⼈对他的尊崇与赞美,就像享有其同代⼈的那样。”
这⼀点倒是符合后世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看来,⼈的“恶德”,不仅仅包括物质层⾯的个⼈利益,也包括了这些被曼德维尔称为“赞誉的空幻钱币”的荣誉和名声,为了得到这样的荣誉,“连⼼地最⾼尚的⼈也如此乐于牺牲他们的安宁、健康、感官快乐以及⾃⼰的⼀切”。纵观古往今来的世间百态,还真是这样。彼得·⾥克森和罗伯特·博伊德著《基因之外:⽂化如何改变⼈类演化》,说到美国南⽅的暴⼒案件更多,其原因居然是南⽅⼈⽐北⽅⼈更加爱惜⾃⼰的声誉。所以,声誉及与之相关的种种,都可以成为⼀种管理要素,可以作为企业主与员⼯“交换”的筹码,⽐如
荣誉称号、官位、“⾮物质激励”等等。
8.“在我们的所有弱点当中,怜悯乃是最令⼈亲近的弱点,乃是与美德最为相似的弱点······不过,怜悯是⼀种天性冲动,它既不顾及公众利益,亦不顾及我们⾃⾝的理性,因此,怜悯既能导致善,亦可造
成恶。怜悯促使毁坏处⼥的名誉,亦促使败坏法律的公正。”
怜悯类似孟⼦的“恻隐之⼼”,它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哲学家们有不少的争论。不管怎样,在实践中这的确也是⼀个悖论似的问题,⽐如,中国俗语中的“慈不带兵,义不养财”也能体现这样的意思。在企业管理中,有很多企业主崇尚仁爱管理,其实是⼀件很好的事情,但在效率和⼈性之间、在员⼯被感化与是否真愿意为企业发展付出之间、在激励饱和与持续的积极性之间、在舒适与焦虑之间,如何掌握平衡点,是⼀个⼗分重要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见识和“⽕候”最重要。毕竟,企业不是⼀个家,更不是你家我家,尽管⼀些企业主张⼝闭⼝“家⼈们”。
9.“勤勉的好⼈养活⼀家,慷慨地抚育⾃⼰的⼦⼥,交纳税⾦,并总是以不同⽅式成为有⽤的社会成员。他们依靠某种⾏业为⽣,这些⾏业则主要依赖于他⼈的恶德,或者主要受到他⼈恶德的影响······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便可以说:美德与恶德结为了朋友。”
曼德维尔在这⾥说的“他⼈的恶德”,其实就是他⼈的种种需求,就像亚当·斯密说的吃早餐的⼈⼀样。在书中,曼德维尔举的例⼦就是商⼈——“商⼈便是如此。他们将⾕物和布匹出⼝到外邦,购回葡萄酒和⽩兰地,促进了⾃⼰国家的种植业或制造业。商⼈使航运业受益,增加了关税收⼊,为公众带来了多⽅⾯的益处。然⽽,不可否认的却是:商⼈最⼤的依靠乃是奢侈和酗酒。”正是因为有⼈要喝酒、有⼈要过得好⼀些甚⾄享受⼀点奢侈,才有了商业,也才有了从事商业的形形⾊⾊的⼈。“倘若除⾮必要
便⽆⼈去喝酒,倘若除⾮因健康需要便⽆⼈去喝酒,那么,众多的酒商、葡萄酒商、制造酒桶的⼯⼈等等,这些使这个繁荣的城市分外兴旺的⼈,便会陷⼊悲惨的境地。”在这样的情景下,“‘善’正在
从‘恶’中萌发⽣长,犹如雏鸡从鸡蛋中破壳⽽出⼀样”。
10.“我们最有益于社会的品质,莫过于骄傲。要使社会富裕繁荣,最不可或缺的品质还是骄傲。然⽽,遭到最普遍厌恶的品质,亦正是骄傲。”
曼德维尔在这⾥提到的“骄傲”,并不是特别⼤的⼀个事情,⽐如他认为,“我们根据⼈们的外表华丽去判断其财富,根据⼈们订购的东西猜测其见识。正是这⼀点激励着每⼀个⼈”。所以,“只要⼀个⼈还算有本事,他就会在意⾃⼰的⼩⼩长处,就要穿⾼于⾃⼰社会地位的⾐服,在⼈⼝众多的⼤城市⾥尤其如此。”这样做的⽬的,其实就是希望“享受到被⼤多数⼈尊重的快乐”。由此看来,骄傲的确是⿎励⼈奋⽃的重要因素,可是有意思的是,我们的⽇常中有⼀种现象:往往赞成⿎励⼀个组织(甚⾄更⼤范围的地区、国家)的骄傲,但却并不⿎励⼀个⼈⾃⼰的骄傲。这种现象在不同的⽂化存在差异,在有的⽂化中尤其严重,往往被告诫要“夹着尾巴做⼈”。可是,“夹着尾巴”明明就是⼀个“狗东西”,哪⾥还能做成⼈?
11.“我们相信⾃⼰热爱正义,并且愿意看到奖励美德;但是,倘若⼈们始终仰慕最享盛誉者,那么,我们当中⼀半的⼈便会渐渐对他们感到厌烦,于是去寻觅他们的过错。”
这⾥表达的意思,似乎与上⾯的话题有较强的关联,其实也反映了⼈性中的⼀个重要倾向。曼德维尔在这⾥举的例⼦,就是古希腊⼈的“贝壳放逐法”。盐野七⽣在《希腊⼈的故事》中就提到,指挥过著名的马拉松战役的阿⾥斯泰德、在萨拉⽶战役中指挥雅典海军取得对波斯决定性胜利的地⽶斯托克⾥,都曾被“陶⽚放逐法”流放,后者甚⾄被他的敌⼈、波斯国王薛西斯收留为政治顾问。曼德维尔说:牺牲这些⼈,乃是对⼼怀恶意众的逢迎,因为众看到⼀位伟⼈⾝败名裂,会感到莫⼤的宽慰。你看,真正的世界和⼈⼼,就是这么复杂和⽆厘头!
12.“从⼈们的实际⾏为判断,所有⼈天⽣喜爱的真正快乐,乃是那些世俗的和感官的快乐。”
⽤曼德维尔的话说就是:如果没有欲望的驱使,⼈绝不会去拼⼒奋⽃;当⼈们躺在休眠状态中(时髦的话就是“躺平”)时,任何东西都不能使他们奋起,当然,他⾝上的才能再多也永远不会被⼈发现。因此,如果希望⼈类社会强⼤有⼒,就必须去唤醒其种种激情。⽐如,通过划分⼟地将能使⼈们“⼼⽣贪欲”,⽤赞扬将⼈们从懒散中唤醒,教给他们贸易与⼿⼯,增加他们的财产,务必使财产受到保护,⼀切皆依法办事,使⼈⼈皆能⾃由地思想,等等。
13.“能够激励他们去为他⼈服务的,除了他们⾃⾝的种种需求以外,别⽆其他,⽽缓解那些需求乃是明智之举,但扑灭那些需求则是愚蠢之举。”
曾经看到⼀位企业家提到“⼈欲即天理”的说法,放在企业管理的情境中,还是很有道理的,起码⽐那
些假惺惺的“义利之辨”说法要真实⼀些。在现实的企业中,华为的“奋⽃者⽂化”,也是⼀个很好的例证,没有激励,员⼯难以持续地保持艰苦奋⽃的精神;⼀个⼈收⼊⾼了、位置⾼了、管的⼈多了,难免产⽣惰怠。曼德维尔也是这样说的——能使劳作者变为勤奋的,惟有数量适度的⾦钱:因为若⾦钱太少,按照劳作者的脾⽓,或者会使他⾃暴⾃弃,或者会使他铤⽽⾛险;⽽若⾦钱过多,则会使他变得傲慢懒惰。
14.“毫⽆疑问,⼀个国家若⼈⼈都诚实和节俭,那就没有⼀个⼈建造新房⼦,⽽只要旧的尚够⽤,亦不会有⼀个⼈使⽤新材料。这样⼀来,四种建筑⾏业中的三种将缺少⼈⼿,它们是⽯匠、⽊匠和泥⽡匠。建筑业⼀旦消亡,测绘师、雕刻匠将会是什么状况呢?服务于奢侈的其他⾏当也被严
加禁⽌,因为⽴法者们意在建成⼀个良好、诚实、伟⼤⽽富裕的社会,并且努⼒让⾃⼰的⾂民具备美德,⽽不将他们变得富有。”
这样的例⼦,包括以道德名义⼲预经济活动,⼈类历史长期以来的各种“乌托邦”出给了很多的实践⽽且似乎⼀直延续⾄今,不⽤多说。
15.“我⾸先确定⼀条原则,即在⼀切社会(⽆论⼤⼩)当中,为善乃是每个成员的责任;美德应受⿎励,恶德应遭反对,法律当被遵守,违法当受惩罚。”
玛雅文化预言⼏乎到本书的最后,曼德维尔才说出了⼈们⼀直期望他说的话——他论证“私⼈的恶德”即“公众的利益”,并不是他赞成和⿎励“恶德”⽽否定⼈们向善。他之所以费劲地研究这个问题,是因为“⼈的本性⾃亚当堕落以来始终如⼀,其优点和弱点在世界各地⼀直皆显⽽易见,且并不因年代、⽓候或信仰不同⽽有别。”所以,研究社会或组织的管理,脱开这样的基本⼈性判断,就很容易⾛⼊误区,“没有⼈的恶德,任何社会将不会成为这种富强的王国,即使成了富强的国家,也不能持久。”但是,这样的研究结论,⼀定不是“要⼈们去做恶妄为”,更不是“要⼈们去动辄争吵、⼼地贪婪”。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