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产业如此重要,为什么被卡脖子而无人知晓?
传感器产业如此重要,为什么被卡脖⼦⽽⽆⼈知晓?
作者:林雪萍
传感器是数据采集的源头,它⽆处不在。尽管如此重要,却⽆⼈重视。跟芯⽚卡脖⼦是卡在明处完全不同,传感器在中国的产业地位,基本就是⼀个⿊户⼝。这才是传感器产业最令⼈担⼼的地⽅。
智能少不了传感器
传感器是数据采集的源头,它⽆处不在。智能最前端所需要的态势感知,基本都是要从传感器开始。⽆论是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等,还是智能设备和⼤数据分析,再庞⼤的智能系统,都要从传感器的针尖上开始。
医疗器械界的奇兵——达芬奇⼿术机器⼈有四百多个传感器;⿍⿍有名的波⼠顿机器⼈⼤狗,能够⾃如地翻跳腾跃,则需要1300个传感器。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这些令⼈叹为观⽌的智能产品,其实都是有共性的。
这个世界的数字化步伐,半步都不能离开⼩⼩的传感器。
图1 传感器的数量
然⽽在中国战略性、⽀撑性的产业版图上,却⼏乎不到传感器的位置。当新基建如⽕如荼建设的时候,传感器——这⼀⾄关重要的⽀撑,却⼏乎被⼈忘在脑后。
这个画⾯⼤概如此,当所有光鲜的客⼈要步⼊⼤厅的时候,脚后跟却都被夹在门外。这种尴尬的局⾯,迟早是要痛得⼤声喊出来的。
两栖物种,传感器六⼤怪
⼴泛使⽤的传感器,它属于以⼩搏⼤的⼯业门类,是通向其他产业的基础。但传感器也是⼀个很独特的⾏业。很多传感器都具有两栖属性:
⼀⽅⾯,传感器的核⼼是芯⽚,会追随摩尔定律,有着快速进化的⼤脑;另⼀⽅⾯,它同时也与敏感材料、机械器件在⼀起,受到机械定理的许多制约。
这是种独具特⾊的产业,使得传感器必须经过细⼼呵护,才能发展得很好。然⽽在中国,传感器却成为⼀个令⼈惊讶
的“六⼤怪”⾏业。
传感器的第⼀怪:容量不⼩,⽽国内头部玩家却很⼩。2019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达到1700亿元,估
计有1700多家企业。除了歌尔、瑞声靠着苹果⼿机强⼤的出货量,体量达到百亿级,在声学传感器领域已经占住地盘。
⽽其他领域,如⼿机、汽车、⼯控、可穿戴、物联⽹等,基本上都是国外品牌的市场。在消费电⼦、安防之外的领域,产值超过1个亿的企业并不多,只有郑州汉威、宝鸡麦克、南京⾼华等跑在前⾯,其他国内传感器企业,基本都属于⼟⾖俱乐部。
传感器的第⼆怪:种类繁多,但这个市场很隐蔽。国外成型产品及在研种类有3万多种,我国有2万多种。这些数量未必精确,但传感器⽆疑是⼀个庞⼤类别的产品。⽽这种产品,却很少为业界之外的⼈所知晓。
其实⼿机、汽车、⼯业测量、智能装备等都是应⽤传感器的⼤户。⽽这⼏年风⽣⽔起的智能制造、⼯业互联⽹,都离不开⼩⼩的传感器。当然⼈⼯智能也不例外。可以说⼈⼯智能跑得再快,脚上穿着还是传感器的鞋。
传感器的第三怪:民品最怕断供,军⼯不怕价⾼。军⽤传感器已经⾼度⾃主化,主要是由于军品采购可以不计成本。⽽如果要到民⽤市场来竞争,那是既要拼规模,也要有⾼性价⽐。如果功耗⼩⼀点,成本⼩⼀点,那就可赢者通吃。因此民⽤市场的突破还很艰难,也⽆法从军⼯市场获得⽀撑。两条隧道,各通⼀边,没有打通。
民⽤市场的突破还很艰难,也⽆法从军⼯市场获得⽀撑。两条隧道,各通⼀边,没有打通。
⽽民⽤仪表传感器⾼度依赖国外。⽇本横河跟重庆川仪有⼀家合资公司,⽣产横河川仪的仪表。⽇本横河提供的谐振式压⼒传感器,这是最⾼精度的压⼒传感器。国内攻关⼀直未能攻克。这家合资⼚也只能依赖⽇本的传感器。
传感器的第四怪:中国制造虽以成本著称,但传感器的成本优势还没有国外明显。中国⽬前⽣产⼤部分都是低端传感器。⽽我国中⾼端传感器进⼝占⽐达80%,传感器芯⽚进⼝更是达90%以上。
中国⽣产成本也很⾼,收⼊才⼏千万,如何舍得投⼊⼏千万建⽣产线?现在很多传感器⼚家,还都是单⼲,⼿⼯装配很多。因为产量上不去,有的1个⽉的产量也就5000只,根本谈不上规模效益。⽽博世、欧姆龙等早就把⼯⼚设⽴在中国,成本优势同样巨⼤。
⽽且,美德⽇品牌企业对中国传感器市场虎视眈眈,对市场份额看得很紧。中国⼀有进步,就会被国外品牌降价挤压。2010年⽇本欧姆龙⼀个开关要接近400元,⽽现在随着中国品牌的逐渐崛起,现在只需要60元。灵活降价,坚决保卫市场份额,是国外⼚商常见的营销⼿段。这种⽅法,⼀直将国产品牌压制在⾯黄肌瘦线附近,很难翻⾝。
传感器的第五怪:市场巨⼤,融资最难。本来智能制造、⼈⼯智能⼤热,传感器终于应该迎来咸鱼翻⾝。但是,没有。这是⼀个投资⼈不待见的市场。
由于国内对这个产业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导致投资界⼀直处于冷淡期。这跟产品隐蔽,做⼤做强⽐较难,是有关系的。⽽国家对这个产业的“冷处理”的态度,⾃然也影响了投资基⾦的判断。
传感器的第六怪:本是国之重器,奈何落地沦为⼩萝⼘头。传感器作为感知的第⼀道防线,是⼈类社会⾛向智能的关键源头。然⽽这个⾏业⼀直得不到重视。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科委主持的课题研究中,在讨论信息技术包括哪些技术的过程中,“传感器技术”引起了巨⼤的分歧。但因为体量太⼩,最终还是被切掉。
这⼀晃,四⼗年都过去了,情况⼏乎没有变化。虽然最近两三年有些⿎励发展传感器的政策陆续出台,但⼀⽆⼒度⼆⽆资⾦,基本也就是草草地⾛了过场。
传感器其实就是互联万物的五官,是眼睛、⽿朵、各种触觉。尽管如此重要,却⽆⼈重视。传感器六⼤怪,本⾝就是⼀⼤怪事。这可真是⼀根扎⼼的刺。
惊⼈的利润
在国内,传感器并不容易挣钱。由于芯⽚不能⾃主,⼯艺研发投⼊巨⼤,再加上红海竞争激烈,中国传感器的利润⼀直被压得很低。根据国内40家传感器企业上市公司的财报,将近40%的企业利润率低于5%;⽽利润为负就有6家。
企业发展战略规划
都说制造业利润低,传感器看来也是其中的⼀种。不过,不挣钱,并不是这个⾏业的真实情况。
⽇本基恩⼠传感器公司,可以说是⽇本最挣钱的公司。2019年营业额接近360亿⼈民币,⽽利润,则达到了惊⼈的180亿。利润率居然超过50%,⽽且常年如此。传感器这种在中国⼏乎⽆法建树的⾏业,被⽇本做成了真正的摇钱树。
这家以纯设计(Fabless)起家的传感器公司,主要是设计和销售传感器、测量系统、激光刻印机等。从产品开发策略来看,它从来不定制产品,坚持完全“以我为主”的标准化产品研发。这种策略,维持了产品研发的规律性,⽽定制产品则会有很⼤的周期不确定性,经常导致企业失去灵活性。
为了不断开发新品,基恩⼠采⽤了⼴泛的研发信息源,促使产品的多样化。⽽从产品系列⽽⾔,则采⽤了深度嵌套的产品组合。既有传感器产品,更有在传感器基础上做好的测量系统,成为测量领域的领头⽺。
国内像海康威视、⼤华等领头⽺,都是⾛⼤型⼯程。虽然也挣钱不少,但其实跟传感器没有太⼤关系。即使是以⽓体传感器起家的郑州汉威,这⼏年也是重点聚焦在⽔务、环保等总包⼯程。
传感器事业板块,不过只是这家上市公司的⾼科技之名⽽已,从体量⽽⾔基本就是⽆⾜轻重。
传感器主要⽤在电⼦产品、⼯控与测量、设备等⼏个板块。⽽传感器的发展,最早是来⾃⼯业⾃动化
的推动。但在中国
传感器主要⽤在电⼦产品、⼯控与测量、设备等⼏个板块。⽽传感器的发展,最早是来⾃⼯业⾃动化的推动。但在中国最黯淡的,也就是⼯控与测量这个分⽀了。
夸夸插是什么意思
最典型的可以算是上海威尔泰仪表公司了。这家企业以核电为⼊⼿点,进⼊到传感与仪表领域的,属于纯正的⼯业⾃动化产品。
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来看,这家公司上市已经14年,但最近⼀年收⼊⼤约在六千万元。不得不说,经营惨淡。要知道,另外⼀家巨头公司霍尼韦尔,其传感与物联部门在全球的营收将近60亿元。
设计软件没⼈管
⼯业软件是中国制造的软肋,传感器更是如此。⽽传感器的设计软件,也是⾮常隐蔽的⼔⾸。这⼏年MEMS传感器⾮常⽕爆,每个⼿机中都有⼏个,如感知加速度的。
⽽⼀般的汽车⾄少也有⼗多个。德国博世、美国博通、荷兰恩智浦等都是业界巨头。中国只在麦克风的MEMS传感器扳回⼀个⾓,做得很好。
然⽽MEMS传感器的设计,需要两款很专业的CAD软件。⼀个是 IntelliSuite,这是美国1991年创⽴的,这也是最早的MEMS专⽤CAD设计画图软件。
另外⼀家ConventorWare也是美国公司。中国很多传感器企业⼏乎都在⽤,能占据中国80%的市场。当年在国内承担863计划MEMS研究项⽬的30个研究⼩组,全部都使⽤这种软件。
它在MEMS传感器的位置,跟6⽉份哈⼯⼤被断供的Matlab软件在科学计算中的地位,基本⼀样。⽽在中国,⼏乎没有这种软件。
不幸的是,这款软件在2017年被泛林LAM收购;⽽LAM是美国第⼆⼤半导体设备制造商。这都是美国政府最容易动⼑⼦的断供之地。
⼯业软件,⾮常的细分了。如果不深⼊到⾏业中去,很多软件都是隐藏⽽不可见。这种处境,倒是跟传感器⼀模⼀样。传感器和⼯业软件,似乎都穿着隐⾝⾐。⽽正是这些看不见的⼯业软件,其实暗地封锁着中国制造的诸多命脉。传感器设计软件,就是其中⼀道令⼈紧张的暗⽳。没有软件,这些传感器很难被设计出来。
⼏乎全是卡脖⼦
在中国,消费类电⼦的传感器,由于市场的拉动,近⼗年已经有了很⼤的进步。然⽽在⼯业级的传感器,卡脖⼦情况⽐芯⽚还厉害。围绕着控制与测量,尤其是仪器仪表传感器,⼏乎100%进⼝。
中国仪表的变送器两⼤巨头,都是“国外芯”。重庆横河川仪年产归谐振变送器30万台,传感器⽤的是
⽇本横河的;北京远东罗斯蒙特,每年30万台⾦属电容变送器,⽤的是美国罗斯蒙特的传感器。
可以说,这两家占据中国70%以上市场的龙头企业,基本就是给⽇本和美国打⼯。其他企业情况也⼀样,苏州恩德斯豪斯E+H⼀年⼤约5万台,⽤的是德国E+H;⽽国内品牌的龙头企业,⽤的基本都是德国FirstSensor。
要命的是,这家公司,在今年3⽉被美国传感器巨头泰克连接公司所收购。这对于中国的仪表,实际上⾮常的凶险。今后是否还能买到德国传感器芯⽚,存在着极⼤的不确定性。
这意味着,⽯化、医药等流程⾏业⼴泛使⽤的变送器,其中的传感器除了⽤⽇本横河和美国罗斯蒙特的芯⽚,原本⽤德国产品的公司现在也要依赖美国公司了。
其他⾏业也基本是类似的状况。根据传感器国家⼯程研究中⼼《中国传感器发展蓝⽪书》的统计,汽车传感器、⾼端化学类⽓体传感器、光纤传感器、环境检测传感器,对国外进⼝依赖度都是在95%以上。⾄于海洋传感器,⽤于移动观测平台的⾃动浮标、⽔下滑翔机,以及海上浮标等,则是100%进⼝。
国⼈⾮常关⼼的PM2.5值,其测量仪基本都是采⽤仪表巨头美国热电公司的产品。它内部所使⽤的微量振荡天平,通过测量滤膜上微⼩颗粒的质量⽽引起振荡管的频率变化,来测试空⽓颗粒物的浓度。
测量滤膜上微⼩颗粒的质量⽽引起振荡管的频率变化,来测试空⽓颗粒物的浓度。
以精密测量的传感器作为基础,热电公司的⼀台PM2.5测量仪,动辄⼏⼗万元,甚⾄上百万元。也只有国家级测量站,才⽤真正⽤得起这种仪表。⽽直到最近,这种技术才被天津⼤学精仪学院毕业博⼠所创⽴的天津同阳公司,基本攻克。这是⼀种很幸运的进展了。
传感器的卡脖⼦⽅式,与绝⼤部分其他⼯业产品都不⼀样。它就像⼀个漫⼭遍野的地雷阵,分散⽽隐蔽。要逐项对这⼀类卡脖⼦短板进⾏突破,必将是⼀个漫长的过程。⽽且要逐个突破,也基本不现实。
历史上的动摇
传感器与通信、计算机被称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三⼤⽀柱。但本来处于战略要冲的传感器,在中国的产业位置,基本⼀直被边缘化。
这在中国,是有过历史上的动摇。据国内信息化⽼前辈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些专家参与了国家科委主持的“信息技术发展政策”课题的研究与起草相关政策。
当时第⼀个要解决的问题是: 信息技术包括哪些技术?计算机、集成电路、通信技术和软件四⼤技术得到专家们⼀致的同意。问题出在“传感器技术”,⼤家意见不⼀致。
图2 中国信息技术的构成中国工商银行信用卡
从理论上说,⼤家都同意,传感器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缺少传感器,信息技术就不完整了,体系上⽆法⾃洽。但是,从⾏业营业额来看,当时的传感器产业太⼩了,不要说与通信产业这样的⼤产业⽐,就是和当时的软件这样的“⼩产业”⽐,也不在⼀个量级上。
可以说,信息技术刚刚起步,作为⽀点之⼀的传感器,从⼀开始就被边缘化。这种偏差,意味着中国的信息化,⼀直就是瘸腿的信息化。⽽进⼊数字化时代,⼯业互联⽹成为国家战略,这种瘸腿就更加明显。然⽽,这种历史上的动摇所形成的隐形偏差,历经四⼗年,越发畸形,⽽且⾄今也未能得到纠正。
现在,应该是回到原点,重塑根基的时候了。
⼩记
祝福短信息
饮水思源的意思芯⽚卡脖⼦,举国上下情激愤,到处都是⼤投资。但中国的卡脖⼦,其实是⼀个系统性⼯程,不是只出现在某⼀个节点上。要说卡脖⼦,中国制造⼏乎就是长颈⿅的脖⼦,到处都是卡点。
许多不同的卡脖⼦技术,底层有着更为隐蔽的交错关系。传感器的芯⽚,并不需要太⾼的纳⽶制程,像当前最热的传感器微机电系统MEMS,它需要的制程甚⾄可以⽤微⽶级完成。
以举国之⼒,狂热的投资,都要去解决华为⼿机芯⽚,或者中芯国际的先进制程问题,既不科学,也不理性,更忽视了其他同样重要的产业市场。
跟芯⽚卡脖⼦是卡在明处完全不同,传感器在中国的产业地位,基本就是⼀个⿊户⼝,⽆⼈关注。这才是传感器产业最令⼈担⼼的地⽅。
中国数字经济已经是庞然⼤物,⽬前占GDP的⽐重约为35%,总量超过30万亿元。传感器正是数字经济的最基本的⽀点。然⽽在这座庞⼤宫殿的⼊⼝处,守门的哨兵,却依然在昏睡中。
这是智能⼤门的缺失。传感器就像⽆处不在的⼩伤⼝,随时都可能作痛。传感器之殇,中国不可承挡。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