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专用)记叙文重点词语含义及表达效果 练习题—湖南省长沙市2021年...
记叙文重点词语含义及表达效果
记叙文阅读重点词语是指在记叙文中意义深刻的,内涵丰富的词语。小学阶段通常理解指代性词语,答案在原文中比较明显。而理解具体语境中的词语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也就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表达效果,指作者为了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所用的符合语言环境的言语和方法。记叙文阅读中的词语表达效果主要是指,词语在句子中对文章的所表达的内容和作者的抒发情感所起到的作用。
知识讲解   
考点1
语段中重要词语的理解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含义,是高水平阅读的一项重要标志,初中记叙文阅读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里的“文中”二字,一是指理解词
语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要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所谓“词语的含义”,不是指一般的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的含义。
考查内容主要有:
(1)把握词语的语境义;
(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3)把握代词和具有临时指代作用的词语的含义;
(4)理解蕴涵在词语中的作者的特殊感情等等。
考点2
语段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基本解题思路:
1、结合语境,认真推敲
初中阅读非常强调理解动态语言环境中的词语含义。这种理解不是孤立静止的理解,而是对语言做活的理解分析。我们知道,同样的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往往是不同的。因此,只有结合语境,认真推敲,才能揣摩出词语的确切意义。
对词语语境义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修辞义:主要指比喻义、借代义、移觉义、讳饰义、比拟义等,要从修辞本身的特点出发来理解,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
2.隐含义:隐含义即词语的深层含义,就是人们常说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它是相对于字面义而言的。理解隐含义应注意象征义。
3.临时义:临时义是相对于词语的固定意思而言的,它是指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派生出来的意思,离开了这个语境,这个词的临时义也就消失了。
4.附加义:作者从情味、感情彩等方面给词语附加的含义。
这里是出于全面思考不遗漏要点而考虑的,第一步很简单,第二步的第一小点答题时也不会遗忘,但对于第二小点很多同学没有想到,原因是他们认为作用怎么也不能称为含义。
2、遇到代词,从上查
代词的出现,往往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因此代词指代内容的落实在本句中是不到答案的。代词的指代对象一般在上句或上文,因此我们解题时,必须从上句开始寻,而且应当由近及远地去。
3、由近及远,查释句
有些词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所以作者往往在提出之后,对他们进行解释,而这些解释往往就是我们所要寻的答案。这些阐释性的句子往往在抽象词语之后,因此我们在解题时必须从下句中去答案,由近及远地去。
考点3
记叙文中词语意义的考察往往与比喻和拟人的修辞结合起来,这些手法的运用也会对词语的意义和表达效果产生影响,所以从修辞的角度来理解和鉴赏文中词语的含义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1. 比喻:就是用具体的、常见的某一事物或情景来比抽象的生疏的事物或情景。
比喻包括本体(被比的事物或情景)、喻体(用来作比的事物或情景)、比喻词(用来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
(1)明喻:甲(本体)像乙(喻体)。常用的比喻词有:“像”、 “仿佛”、 “好像”、 “好比”、 “像……似的”、 “如同……一般”等。例如:海燕像黑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2)暗喻:甲是乙或甲变成了乙。常用的比喻词有“是”、 “变成”、 “成了”等。例如:这孩子快成泥猴了。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把喻体说成本体,也不出现比喻词。比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和“鸿鹄”都是借喻,我们把它们还原成明喻形式:那些目光短浅的人好像渺小的燕雀,自己好像翱翔万里的鸿鹄。比喻的作用: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使被描写的事物更加形象、鲜明,使复杂的道理具体、易懂。
2. 拟人:拟人就是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运用联想,直接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将它写成有人一样的语言、感情、动作等。例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拟人的作用:可以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彩,增强语言的亲切感,还可使被描述的事物变得生动形象起来。
修辞鉴赏的答题公式:
1.手法,这句话运用了          修辞,将        比作        (当作人来写)
2.内容,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人物        的特点
3.情感,表达了作者        情感。
考点4
解题基本步骤:
第一步,要将题干代入原文处;
第二步,寻答案可能在的区域;
第三步;在检索区域内提取那些可以充当答案的词语;
第四步,要将提取的词语、句子,运用阅读知识加工、概括成答案。
(2)词语的赏析 
1.从词性入手。不管是动词、形容词、副词、拟声词,还是叠词等,准确地运用这些词语,会为平淡的句子增添彩,会使句子韵味无穷。赏析词语可先从词语的词性着手,进行具体分析。 
  2.从词语的感情彩入手。不同感情彩的词语的使用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彩,可从这些词语的感情彩上去分析对作者情感表达的作用。有些词语的感情彩还会产生变化,应根据语境具体分析。 
  3.从修辞角度入手。有些词语往往运用了修辞手法,使句子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能使句子更准确、形象、逼真、传神,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4.从对人物的描写角度分析。有些词语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对其进行品析,可理解其在刻画人物心理、性格等方面的作用。
再来看看“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或作用”这类题型怎么解答
答题样式:方法(修辞、描写手法等)+写了什么(具体内容)+体现表达(效果:感情、性格等)
例句赏析:
例如: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紫藤萝瀑布》)
“挑逗”一词指招惹,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角度),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规范化)写出了紫藤萝花开的茂盛的特点(内容/特点(写出……)),表达了作者对紫藤萝花的喜爱之情(情感)
再次我们分析“把句子中的“”改成“××”好不好?或加点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这种类型的题目怎样做?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例句:树尖上顶着一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老舍《济南的冬天》
赏析:能换别的近义词吗?如“堆”。不能因为是小雪,用“堆”不贴切,“顶”写出了小雪后小树特有的意蕴(内容/特点(写出…)),轻巧灵动,一如后面的比喻“像日本看护妇”。(情感)
三、例题精析
【例题1】
紫藤萝瀑布(节选)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花枝招展的意思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有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的生长。紫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挑逗。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 )着一串,一朵( )着一朵,彼此( )着(  )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题干】1、在文中括号内选词填空,依次为( )( )( )( )
   A、挤   B、接   C、挨   D、推
【答案】C B D A
【解析】原文填空题型,首先要识记准确,其次可以通过上下文推断。
【题干】2、“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一句从修辞的角度看是(        ),“挑逗”一词在文中指什么?
                                                                             
                                                                           
【答案】拟人,紫藤萝花在微风的吹拂下摇摆的风姿
【解析】判断拟人手法,重点看句中动词和形容词的使用。 “挑逗”一词只可用于人,不可用于物,所以是拟人。这里挑逗指的是指的是紫藤萝花根部反射的光芒和阳光交相辉映。
【题干】3、“春红已谢”的“春红”指的是什么?
                                                                             
                                                                           
【答案】春花
【解析】联系上下文来看,红即代表花。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题干】4、从文中出三个能表现“热闹”的句子。
                                                                             
                                                                             
【答案】彼此推着挤着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解析】“热闹”指的是谁?从上下文搜寻,前文写道是“花”——“花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由“挨”、“接”、“推”、“挤”可是看出是拟人手法表现的是花的热闹,后文说花在笑,在嚷嚷,同样是拟人手法,表现了花儿的“热闹”。
【例题2】
济南的冬天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觉的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