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安全观
第八讲  亚洲安全形势与亚洲安全观
    教学目的:进入新世纪后,亚洲地区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和文明进步的重要引擎和推力,国际影响力上升。与此同时,亚洲一些区域老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增加,特别是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挑战不断加大。通过解读亚洲安全观提出的背景、内涵,让大学生了解亚洲安全形势的复杂性及我国未来发展面临的安全形势挑战。
    课程内容:1.当前亚洲安全形势的特点
    2.亚洲安全观的历史方位
    3.中国崛起塑造亚洲安全秩序
    4.亚洲安全机制建设的挑战
    2014521日,在上海举行的亚信(AICA)第四次峰会上,习近平提出了共同、综合、合作和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共同,就是要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安全;综合,就是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合作,就是要通过对话合作,促进各国和本地区安
全;可持续,就是要发展和安全并重以实现持久安全。亚洲安全观,是新一届领导集体在综合研判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基础上提出的外交新理念,是进一步促进地区融合、构建稳定地区框架的方案,也是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信心的重大举措。
一、当前亚洲安全形势的特点
    亚洲幅员辽阔,人口占全球67%,经济总量占全球1/3,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亚洲安全形势总体上还处于稳定状态,但也发生了急剧变动,呈现出若干特征性的安全问题复杂化现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和平发展、日本实施国家“正常化”战略和美国再平衡战略为特征的安全竞争态势加剧,地区安全形势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
    第一,热点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非传统安全问题对地区内国家安全形成重大挑战。例如,在东北亚次区域,朝鲜半岛问题长期以来是热点问题,日本与俄罗斯、韩国以及中国在海洋领土问题上纠纷不断,中韩与日本之间的历史问题、慰安妇问题也频繁见诸报章。在东南亚,中国与越南、菲律宾等南海声索国的争端尤为突出,特别是20145非传统安全包括哪些内容月以来,因中海油“981”钻井平台开发西沙岛海域资源引发的纠纷已经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在南亚,印度与巴基斯坦长期以来围绕恐怖主义、领土等问题的纷争也一直存在,印度积极拓展地区影
响力,新总理莫迪上台后以民族主义彰显印度在地区和全球的存在感,而阿富汗问题则随着美国2014年撤军显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在中亚地区,相对突出的仍然是“三股势力”,特别是极端宗教势力制造给人民众心理、财产和人身安全造成极大损害和威胁。在西亚地区,伊朗核问题、叙利亚危机以及伊拉克重现战火,影响到国际能源市场和武器防扩散机制,也都是国际社会极为关注的热点问题。
    第二,亚洲的海洋问题明显升温,特别是西太平洋的岛礁争端激烈。其中既有国际局势变动沦为大国博弈工具的诱因,也存在源于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造成的零和竞争态势。美国主导的西方舆论夸大中国崛起的负面影响,认为中国单边改变海洋政策,正在使用武力或者武力威胁改变现状。这不仅导致地区形势紧张,而且背离了中国的和平发展承诺。国际舆论批评中国的依据主要包括:(1)中国军费的高速增长,但缺乏透明度,国际社会对中国如何使用日益增长的力量缺乏信心;(2)中国海上维权力量显著增强,不少国家担忧中国将采用强制力夺取岛礁;(3)中国坚持双边、拒绝通过多边方式逐步解决南海争端。鉴于上述几点内容,国际舆论认为中国与邻国的政治安全互信显著降低,个别国家的对冲行为加剧,南海有可能爆发小规模冲突。中国方面则认为,南海地区形势的复杂化,主要源于越南、菲律宾的单方面行为以及域外国家美国、日本的积极介入。由于美国实施再平衡战略,
越南、菲律宾借势改变其南海政策,成为美国实施平衡中国战略的抓手,这些国家试图以国际规范、国际法等约束中国的行为,限制中国海外权益的发展。而日本因钓鱼岛争端,积极推进集体自卫权,将南海问题看作是突破战后秩序约束的一个重大机会。美日倾向于限制中国海上力量的发展,要求中国明确约束自己的武断行为,不得挑战美国主导西太平洋的地位。
    第三,亚太地区军费开支增速明显,但还难以形成恶性军备竞赛。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的数据,2013年亚洲(包括大洋洲)的军费开支为4000亿美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占全球的比重从2000年的18.1%上升到23.5%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相对于欧洲军费开支增长基本停滞、美国军费开支略有下滑的态势,亚洲军费开支尤其令国际社会关注。特别是在美国主导的国际舆论中,倾向于把地区内军事开支增加说成是应对“中国威胁”,实际上必须要看到亚洲各国多数处于政治转型、突破经济社会发展障碍的新关口,国内稳定问题较为突出,防务开支增加实属必然。例如,东亚地区军费开支占整个亚洲地区的比重只不过是从2000年的72.5%增长到2013年的77.7%,而同期经济总量占全球GDP的比重上升明显,以军费占GDP衡量变化不大。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军费已经突破占GDP1%的约束,印度7月新出台的国防预算费用较上一年增加12%。亚太地区不少国家在经济发展获得提升后,
特别是在美国承担地区稳定作用衰退后,也试图改善其防卫力量。美国在整个全球军事体系中处于绝对的压倒地位,军费开支占全球排名前15位国家的总和,尽管在金融危机后由于财务约束而减缓了扩增速度,但美国向亚太地区转移军事力量、增加军备出口的势头却在增长。单纯将地区内军费开支增加看作是中国导致的,这是美国搅浑地区内安全局势的做法。
    第四,中美博弈加剧,特别是针对中国崛起的美日同盟进一步强化。党的十八大提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意在避免重蹈“修昔底德陷阱”,防止崛起国和守成国之间的重大冲突,建立不同于冷战时代的新型大国关系。奥巴马政府积极回应中国的新型大国关系构建理念,但其目的不同于中国,美国呼吁中国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并一度以“G2”(两国集团)忽悠中国,让中国成为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的附庸。但中国并不因为要构建与美国的新型关系,而丧失一直以来坚持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反而更加强化奋发有为的外交,积极捍卫国家利益,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加大对地区事务的影响力,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美国在该地区的威信。
    出于维护地区霸权这一战略目标,美国显著地增强了和地区内同盟国的关系,积极落实再平衡战略,以延缓中国崛起速度和降低中国影响力。美国总统奥巴马20144月底访问日本
期间,明确表示钓鱼岛适用于《美日安保条约》第五条,这是美国总统首次对此做出表述,其影响显著超过国务卿或者国防部长。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对此表示十分满意,认为在美日联合声明中明确写入美国承诺对钓鱼岛的防卫义务,是一项划时代意义的声明,并且强调这一声明显示了美日主导亚太秩序的能力和意愿。在奥巴马到访菲律宾前几小时,菲律宾国防部与美国驻菲律宾大使签署了为期十年的军事基地协定,该协定允许美国军队、航母通过菲律宾领土,在菲律宾港口休整,但不同意美军常驻和携带核武器。美国官方表示,这是十年来美菲缔结的最重要的协定,也是奥巴马再平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美方同时也强调该协定并不是针对中国,而是落实美菲同盟关系的需要。尽管美国官方声明避免引发中国的猜疑,但从菲律宾的行动来看,无疑坐实了美国支持菲律宾借海洋问题牵制中国的意图。
    5月底新加坡举行的香格里拉安全会议上,美国与其盟友进一步联手打压中国发展空间、丑化中国国际形象。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在其主题发言中点名批评中国,宣称中国在海洋问题上挑战地区稳定、破坏航行自由,影响到美国的国家利益。而日本则呼应美国的行为,安倍晋三表示日本将积极在地区内发挥影响力。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日本4月份将限制武器出口的原则修改为“武器转移三原则”,并于7月初通过了集体自卫权议案,颠覆了自二战以来日本赖以立国的经济主导路线,实行军事经济并重的正常化道路。日本还将向美国出口
作为拦截导弹用的核心零部件,三菱电机公司也将与欧洲防务企业共同研发用于F-35隐形战斗机的空对空中距导弹。而美国政府第一时间宣布支持日本的集体自卫权议案,动员日本参与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联盟体系和主导地位。从这一点来看,奥巴马在西点军校宣称美国要继续领导一百年的说法不过是政治宣传,离开了盟友的助力,美国安全体系将漏洞百出。
    第五,中国与俄罗斯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上升到新台阶。在亚信峰会期间,中国与俄罗斯签署的天然气协议备受国际社会瞩目,这一协议已经谈了将近十年。能源安全是该协议受到关注的一大因素,因亚信峰会接纳重要的天然气出口国卡塔尔成为成员国,进一步确保了亚洲能源市场的稳定,但更重要的是地缘政治因素,因乌克兰危机,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极度恶化,美国出台措施制裁俄罗斯,对伊朗的核危机一直持高度戒备状态,而俄罗斯总统普京、伊朗总统鲁哈尼出席亚信峰会,达成亚洲安全观,标志着美国以经济制裁改变地缘政治的企图落空。亚洲的经济增长已经逐步创造出一个地区内市场体系,通过地区内的协调可以增强能源安全。
    针对美日同盟加强、中俄关系升温,国际社会提出一个问题:亚洲安全是否将会进入新冷战格局?即以欧亚大陆两大力量为基础的陆权对抗以太平洋两大力量为基础的海权。显然,
陆权对抗海权的思维早已存在,19世纪后期德国陆权的崛起与霸权国英国海权的对抗是国际关系史上的经典案例,也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动因。不过拿英德历史作为参考毕竟是一种简单的经验主义,还必须有理论和现实的思考,即亚洲国家目前的安全形势是否必然落人对抗?显然,从亚信峰会的结果来看,多数亚洲国家赞成提出来的亚洲安全观,即建立各国共享,以共同发展为目标的安全秩序。
二、亚洲安全观的历史方位
    如何理解中国在亚信峰会上提出的亚洲新安全观,或者进一步而言,这种安全观与历史上构成亚洲安全架构的其他安全模式有什么不同?
    随着中国崛起,越来越多的观察家认为,亚洲的根本性安全问题是地区力量的失衡,即如何应对一个崛起的中国,如何与强势中国共存是显著的挑战。这既是一个历史性问题,因为一战以后发展起来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倾向于借用历史案例压制崛起国,认为崛起国通常并不满意守成国家对利益的分配,而守成国家往往不能适应新的利益调整。但历史并不是线性发展的,我们不能说历史上的欧洲安全秩序出了问题,今天的亚洲安全秩序也会重蹈覆辙;同时,中国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亚洲安全秩序,也是一个重大的理论性题目,中国能否走出一
条不同于过去500年西方崛起的新道路,这既要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以及与周边国家的传统关系中加以深究,更要从亚洲国家的实际情况出发加以推理。如何实事求是地基于亚洲各国的安全需求制定安全秩序是一项重大挑战。
    首先,亚洲历史上存在过多个次区域体系,这些次区域体系对于建立亚洲目前所需要的安全秩序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也难以直接套用。应该说,近代亚洲安全的特点是一个拼图,各个次区域基于不同的地区文化和治理体系,建立了地区安全秩序。特别是近代东亚社会长期存在着朝贡秩序,它维持了东亚几百年的国家间和平,近年来其经验越来越受到重视。这种等级制的地区安全格局,以中国为核心,地区力量对比长期失衡,由于力量对比差距过大,长期缺乏区域内敌对势力,地区秩序总体上比较和平。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这种地区秩序的不足也非常显著,并没有建立起稳定的.接纳地区外力量介入的机制,特别是不具备从农业社会转入工业社会的机制。因此当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进程中,以武力拓展海外市场、破坏东亚地区架构时,东亚国家无力形成一种集体的力量,只能相继沦为殖民地。由于西方国家强大的武力,特别是英国推出的一套殖民地制度,在经济上将亚洲国家变为原材料供给地,政治上变为非文明国家、打击民族主义力量,东亚社会在很长时间内还处在建立和完善民族国家的过程中,与西方国家建立的并不是平等的国家间关系,在安全秩序上也完全是不
平等的。
    其次,二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在东亚和西欧有着不同的特征。在欧洲形成了以美国为核心的多边的北约体系,这种安全体系有三个特点:第一,建立的前提是存在共同的外部威胁——苏联,这种威胁使欧洲国家被迫纳入美国设计的安全体系中,欧洲国家之间的矛盾被转化为“家庭内部”矛盾,可以通过其他利益交换来降低不安全感。第二,法国与德国的和解。两个陆权国家将军事力量约束在北约体系内,建立彼此间的安全互信。第三,经济文化层面的认同。欧洲的一体化的基础还包括法国和德国共享战略性资源,欧洲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总体比较接近,人均收入差距较小,欧洲国家总体上属于同一个文化圈。
    欧洲在安全问题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是有客观原因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德国愿意承认二战中的罪行,愿意达到和解妥协的结果。而亚洲最基本的一个问题是日本根本不承认二战罪行,甚至想翻案。这样我们如何能够实现一体化?不是白日做梦吗?亚洲国家千差万别,有很发达的,有很落后的,领土也并没有连在一起,怎么实现一体化?现在东盟国家想推进一体化都行不通,因为它有内部矛盾。而且,欧盟也在反思其一体化道路走到这个程度,已经出现矛盾和问题了,下一步该怎么走还是个问题。欧债危机就是例证,各国的利益已经撮合不到一起了。虽然表面上看似是一体化,但是实际上它内部是分裂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