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马通先生的相关著述,嘎吉忍耶是中国伊斯兰教苏菲主义四大派别之一,于12世纪创立后盛行于巴格达“。嘎吉忍耶”通常写作“尕德林耶”或“戛迪林耶”,系阿拉伯语音译,源自其创始人阿卜杜勒·卡迪尔·吉拉尼(1078-1166)名字中的“卡迪尔”一词,意思为“大能者”。清康熙初年,穆罕默德29世后裔和卓·阿卜杜拉首先将嘎吉忍耶传入中国甘肃、宁夏和青海地区。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嘎吉忍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发展出一些与其他苏菲派别显著不同的特点。如在遵行《》和圣训的同时注重静修参悟,认为“一时的参悟,胜过千年的功修”,静修参悟是求道的捷径。为求道,一派主张抛弃功名利禄,斩断人间情爱,云游四方,遍访名师,潜心苦炼;一派认为结过婚的人也可以出家修行。因为婚姻是主命,不婚有违主命,所修之道也不会完美。嘎吉忍耶的出家人分三等,第一等必须童子出家,并要经历长期巡游乞行、入山修练及食不果腹等苦修;第二等可以童子出家也可以半路出家,但只住拱北修行,不再巡游乞行或入山修炼,他们被称作“勤炼人”或“记教人”;第三等是管理拱北的当家人或主持,也需修行,但不及前面的人艰苦。阿訇和一般教众被视为俗人,只是信道者,不履行修道的各种戒律和功课。嘎吉忍耶传入中国后,最早有三个支系:祁门(大拱北)、鲜门(后改遵虎夫耶)和马门(云南马)。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大支系又衍生出若干分支。概而言之,其下分支门宦有大拱北、灵明堂、后子河、明月堂、文泉堂、香源堂、明德堂、韭菜坪、高赵家、崖头、鲜门、通贵、撒玛尔、阿门和七门门宦等,主要分布
于西北五省及四川等地。文泉堂因其创始人马文泉而得名。马文泉生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祖籍临夏嘎吉忍耶文泉堂西川大寺贾建平名胜采撷40!!县大河家,后旅居兰州。他一生曾去麦加朝觐三次。期间,马文泉从麦加嘎吉忍耶道堂的筛海(原文为“一个筛海·阿布都里·克勒木”,笔者疑为印刷错误。筛海“即谢赫“”、舍赫”,原意为“长老”“、长者”,一般指伊斯兰教对教内有名望或有地位者的尊称。)阿布都里·克勒木那里领受了传教衣钵。回国后,先后传道于福建、广西、四川、云南和甘肃等地,道号穆罕默德·依布勒喜满,信徒称“哈知太爷”。清光绪八年(1882),因一本由麦加带回的、绘有人体图的书(一说是生物解剖书),马文泉被人以“”告官,枉然被杀,时年43岁。推崇他的人在耿家庄为他修建了拱北,看护拱北的亲属在拱北所在地建起房宇,取名文泉堂,以表怀念。马通先生认为,文泉堂先后只传两代,教众约千余人,主要分布于甘肃临夏,兰州和青海循化等地。但是,据嘎吉忍耶文泉堂西川大寺的内部资料,文泉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至圣、圣门弟子及再传弟子。历经33辈之后,于1860年传入中国,第一位接领传教衣钵的中国人是马文泉,后在病中将传教衣钵交予青海循化街子工的穆萨(1827-1899)。穆萨传教治事25年后,将衣钵传给青海循化草滩坝的撒力克。撒力克归真时,将衣钵传交于青海循化拉边村的伊布拉黑麦。之后,衣钵历经胡个(甘肃积石山崖头村人,?-1932),尔布董热黑米(或许应写作阿卜杜·热合曼,甘肃积石山大河家人),苏洼什(1880-1949,青海循化苏洼什村人),海孜
勒(1907-1984,青海循化羊库郎村人,治事35年),马世奎(1922-2000,甘肃广河城关镇拱北村人,治事16年),传到现在的第44辈掌事人马良义尊师(1944-,甘肃广河城关镇拱北村人),马良义尊师从2000年9月27日开始治理教务,也曾四次赴麦加朝觐,据说整个文泉堂西川大寺的设计皆出自他手。目前,嘎吉忍耶文泉堂的教众遍及全国各地近十几万人。嘎吉忍耶文泉堂西川大寺秉承先知遗训,重视教育,创设了颇具规模不同凡响的现代经堂教育。清真寺分别设有男校和女校,目前已接收学生800多名。学生多为回族、东乡族、保安族和撒拉族,也有汉族。嘎吉忍耶文泉堂西川大寺为他们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不仅学费、食宿费全免,而且免费供给校服、课本、学习用具,甚至还时不时地给予一些补贴。校园很安静,学生们清脆而礼貌的致安让人浑然不觉地“自重”起来。参观时看到教室、宿舍里有些孩子在悄悄地好奇观望,于是我敲开一个宿舍,进去和她们攀谈了片刻。宿舍里整洁明亮,纤尘不染。二十几个孩子都很开心,挂着纯真、羞涩、亲切、甜甜的笑,一种互帮互助、相亲相爱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但是,这些孩子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却是她们精彩的表演:几百个女孩子,身着阿拉伯式服装,戴着粉的盖头(纱巾),排着整齐的队伍,挪动着轻盈的脚步,谦和恭顺地走来,朗诵嘎吉忍耶文泉堂的历史,介绍嘎吉忍耶文泉堂西川大寺,以优美流畅的阿拉伯语诵读《》……那种难得一见的场面,那种浓郁神圣的宗教氛围,那种扑面而来的清新,令人震撼!除了在清真寺内开办经堂教育,嘎
吉忍耶文泉堂西川大寺还经当地政府批准,依据当地教育局提供的名单,不分民族、信仰,无偿地资助100多濒临辍学的学生完成从小学一直到大学的学业,这一教育义举无疑具有了更加深刻而广泛的社会意义。此外嘎吉忍耶文泉堂的的种种善行也早已在甘肃地区遐迩闻名。2003年4月9日,嘎吉忍耶文泉堂西川大寺在寺内举行“献爱心,帮扶贫困户捐赠仪式”,将10.4万元,52头牛犊,240袋化肥,无偿地送往全县10个乡镇52户贫困的家庭。广河县县委领导、县委统战部、宗教局、林业局及城关镇负责人参加了这次捐赠仪式并对他们的这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自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宗教界进行的最大规模的一次义举,在广河县历史上也属少见。2003年6月1日,西川大寺委托县委统战部将300元慰问金送到联系村陈家小学;并将价值1000元的4只母羊、7袋面粉送到三甲集镇陈家村五社的马安巴斯家中。马安巴斯一家6口人,家境相当困难,26岁的独生子马海峰在两年前的一次外出打工过程中意外受伤,下半身瘫痪,使本身无任何经济收入的家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西川大寺的热情援助,缓解了他们一家人的燃眉之急。2003年6月,康乐县嘎吉忍耶文泉堂举行扶贫活动,西川大寺捐赠现金10,000元;同月,得知和政县城关镇西关一社残疾老人马法图麦仅有的三间房屋失火后,西川大寺派人送去慰问金3,000元。2003年7月,积石山县吹麻滩镇东街修建民族团结路时,西川大寺捐赠现金10,000元。在参观中,我注意到会议室里的几块荣誉证书,原来是甘肃省各级政府
表彰文泉堂第44辈掌事人马良义先生的。1991年,中共临夏州委、州政府授予“他捐资助学先进个人”称号;1992-1993年,甘肃省人民政府为他颁发了“为振兴甘肃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慷慨解囊,捐资助学”的荣誉证书;1994年,中共临夏州委、州政府授予“他全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原甘肃省省长张吾乐的亲笔题“词捐资助学、造福桑梓”。这一切,都充分肯定了他所领导下的嘎吉忍耶文泉堂爱国爱教与无私奉献的精神。时光飞逝,夜幕悄悄地降临了。琅琅读书声中我们离开了女校;男生们一身阿拉伯装束,出着温情的“赛俩姆”夹道相送;穿过长长的门洞,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嘎吉忍耶文泉堂第44辈尊师及西川大寺的各位朵斯提(朋友)。回首望去,夜里的西川大寺雄伟肃穆而又宁静,可是我们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当种种打着宗教旗号的暴力恐怖活动将浓重的阴霾投向世人眼中的伊斯兰教时,嘎吉忍耶文泉堂无疑为伊斯兰教的形象增添了一抹亮。当传统宗教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得不面临其现代性的回应问题时,嘎吉忍耶文泉堂无疑做出了一个响亮的回答。嘎吉忍耶文泉堂作为一种宗教文化现象, 2清静堂拱北。在民和马场垣乡金星村,墓主四辈道祖马舍木素同代人蔡姑太太,属格底林耶,始建于1865年。蔡姑太北拱清静堂2007-03-16 01:03 蔡姑太拱北清静堂,位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场垣乡金星村果园中,俗称金星拱北,坐北朝南,分东西两院。占地约5亩。东院为拱北清静堂,是金星拱北的主体建筑,始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属“嘎
的林耶”门宦,是蔡姑太太之墓,道号“花者二布都拉亥·尔卜都回尕地勒者拉尼”。 据传,蔡姑太系陕西省泾阳人,小时候聪明伶俐,喜欢诵读《》,爱好道学,后有蟠龙山穆采,承传道祖至清真寺讲经论道,蔡姑听之深受教益,认拜为师,正式以幼女童贞出家修道。由于心诚意专,坐静功夫日有进益。只因师徒相随,性别有异引起诸多流言蜚语,蔡姑闻之毫不动摇,专心修行,每闻谤言,只糊一纸片于腹上以记之。时日一长,见腹增大,谤言益肆,致其父不堪忍受社会舆论之压力,遂送官查究。县官升堂审案,见蔡姑非同俗人,履3尺白云飘然而至,县官惊倒。当回首申饬其父时,姑太溘然归真,始知其腹大者为糊纸千层所致。次日出殡,身发异香,腹纸化为白鸽飞满长空,城乡民众皆知姑太已成真人也。信徒俱增,感修坟墓,凡竭墓诵经者则大显威灵,信众遍及西北。时至清末,甘青屡遭兵灾,马场垣嘎的林耶门宦教众祈以虔心迁移姑太金骨于金星村修建了这座清静堂拱北,以作四方信徒朝谒之地。信徒分布于青海省民和、化隆、大通等县及新疆、宁夏、四川、陕西等省、县部分地区。 原建筑于1964年拆毁,保存有蟠龙山真脉蔡姑太拱北墓碑一块,断为两截,除断裂部分外,字迹清楚。1987年于东院原址复修拱北清静堂一座,坐北朝南。拱北呈六楞形,底部周长16.2米,砖木结构,下部水泥灌筑,上部木架饰以彩绘,高约12米;前接大殿清静堂,面阔三间,宽7米,进深二间,中部3间,呈凸字形,与拱北接
通。殿内上方及东西两壁悬挂有四川省阆中县保宁府蟠龙山久照亭赠送的“众妙之境”、西宁教众多斯达尼赠送的“道观古今月映万川”横幅以及化隆县、西宁凤凰山、门源浩门镇和甘肃临夏市各拱北赠送的锦旗。门庭上方贯一“认已归真抱本还原”的锦标横幅,表明了“清静堂”的宗旨;台阶下左右两侧,除保存原碑外,新立拱北墓碑二块,用汉、阿两种文字述明重建清静堂拱北梗概。再前面是宽9米,高13米的牌坊山门,木质结构,汉式建筑,一顶两翼,下开五间,内外上方悬挂有“妙哉玄牡”和“浩然正气”匾牌,字体苍劲有力,大为牌坊增。两边山墙相连,总长约14米,正南面是净身水房。西院则为行政办公住所。东西两边为平房20余间,正北新修客厅一幢,面阔七间,进深七间,木架结构,覆以青瓦,前檐雕饰精细,着以桔,正中雕镶“性命双修”、“殊途同归”八个篆字,突出宗教彩。 现拱北主持人为马进良,本县塘尔垣人。常住童贞出家(形同和尚、道人)守护清静堂宗教人员2人。每年举行宗教活动11次,分别于农历正月初一、正月二十五、三月三、二十五日、六月六、七月十二日、八月十五、九月九、腊月十三日、尔德节、古尔邦节进行,主要是聚众诵念《》,赞颂真主,祭奠蔡姑太太,包括以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四季平安。年收入(包括乜贴、布施和承包果园)达14000元左右,主要用于支付3人生活补贴和宗教活动费用。。后子河拱北2007-03-16 01:02大通回族土族自洽具后子河乡的拱北,是嘎的林耶
门宦系统的第七辈杨道祖的墓庐。 相传,清朝初年,穆罕默德二十九世后裔华哲·阿布都·董拉希到河州一带(甘肃临夏)传授嘎的林耶教理。据载:“他到中国,传了三门(三个人),即祁门、鲜门和广门。”祁静一创祁门大拱北;鲜美珍创鲜门门宦(后改为虎非耶);马道祖创广门门宦。后子河即是在乾隆年间受传于西安广德门(广门)的嘎的林耶门宦。 后子河拱北所排列的嘎的林耶道统表中,将道祖列为八辈12人,第七辈是后子河杨道祖。临夏大拱北也认为杨门为第七辈。后子河杨门门宣创建于乾隆年间,杨道祖在西安广德门接受了广门嘎的林耶教理,在青海后子河等地传教。有教徒千余户,5000多人,杨道祖殁后,其教徒在后子河建立了拱北。后子河拱北占地约3亩,坐北朝南。南面围墙有起脊照壁一面,是清代建筑遗存。照壁由水磨青砖修筑,有大幅梅花图案砖雕,精美逼真。拱北的中部和北面为1983年重建。中部立有二块石碑,记载了嘎的林耶的授传及拱北的修建状况。北面是杨道祖的祭殿。祭殿融合了汉口两族的建筑风格,殿的外观通身为绿,前庭为歇山式建筑,有回廊,一进五间,后庭三间,使大殿形成“凸”形,中间建有八卦事,八卦亭高高耸起,穿过殿顶,高出殿顶十几米,恰似清真寺的唤醒楼。八卦亭内安放着第七杨道祖的“古土卜”,亭门楣两侧书有斗大金字对联,上联是“普慈今朝万物母”,下联是“独赐后世主圣心”。前庭正中置一大香炉,四周铺设拜毯,此处是“当家人”和“出家人”传教和静修之地,殿内四壁悬挂该门教徒和该门宦其它拱北所送的锦旗
追溯嘎德忍耶 正如《伊斯兰教召唤》中说的:“一种思想、主义、宗教仿佛是一个人一样,被误解是十分令人痛苦的事,但由于文化、历史、环境、知识、信仰的诸多缘故。在中国伊斯兰教徒中,嘎德忍耶作为历史认可的宗教派别也同样受到外教、教内、乃至本派某些信仰者的误解;这使人十分忧虑和沉痛的,我门宦所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是不少人往往把固执、保守当成虔诚,而不求对其历史精髓的把握。本记述对嘎德忍耶的一些所知所闻作了点考证说明,能使广大信徒对其历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显然一个民族,一个宗教门派的发展和觉醒,单凭外力和一些无知者闲谈杂论是不行的。真正的希望是本民族本门宦知识分子,有识之士的省悟,当他们对自身的肌体和所担负的责任进行冷峻刨析时,嘎德忍耶立于“四门”之中是会辉煌的。在此求真主宽恕为主道而寻求真理者,宽恕不懈探索者的一切疏误。一、伊斯兰教嘎德忍耶在西域的创建和发展公元610年,人类的导师至圣穆罕麦德在阿拉伯半岛创建了伊斯兰教,建立了阿拉伯统一的民族国家,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极大的影响,到四大“哈里发”时期疆域扩展的欧、亚、非三洲,成为显赫一时的“哈里发帝国”。在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仙逝后相继形成三大教派:拥护摩阿维亚领导的逊尼派,拥护阿里领导的什耶派和反对这两派的哈瓦利吉派。其中什耶派发展很快,拥护者认为阿里是穆圣的堂弟和女婿,故主张阿里及其直系后裔是唯一应该承传正统的哈里发。还尊奉阿里及其直系后裔中
的12人为穆斯林的伊玛目,也称十二伊玛目派。他是最正统的什叶派,现十二伊玛目派仍为伊朗的国教。公元8世纪又产生了苏非派,苏非主义作为一种思想和修行方式存在于什耶派和逊尼派之中,并继承什耶派的一些教理和法则。苏非派主张修道等次也称为“乘”,分为“三乘、四乘、七乘”,但平常分为“四乘”—教乘、道乘、真乘、超乘;教乘就是“五功”。道乘包括斋戒、诵经、赞主、禁欲、冥思、少饮、少食等;真乘就是与主合一,达到“我是真主,真主即我”的境界;超乘就是获得真主的真机,达到与主合一的最高阶段从而永恒。公元12世纪苏非派有较大发展,特别在民间信仰者中影响不断扩大,形成修炼教团。于是,伊斯兰世界出现了第一个教团——嘎德忍耶教团,是波斯人第十七代圣裔阿卜杜勒·嘎德尔·吉拉尼(1077—1166)建立的,他17岁时,从伊朗的吉兰到巴格达求学,用25年的时间苦修,公元1127年回到巴格达传教,公元1134年委任巴格达经学院院长。15世纪嘎德忍耶教团已广泛传播于今伊拉克、土耳其、利比亚、苏丹以及中亚地区,公元1482年嘎德尔·吉拉尼的一位后裔穆罕默德·古斯将该教团传入印度,由于影响之大,印度教民称阿卜杜勒·嘎德尔·吉拉尼为导师的导师,宇宙的救助者。该教团的宗教理念是;《》中的夜祷、坐静、斋戒、冥思等天启和穆圣在西兰洞中静修等圣行,他还主张:教法是支流,道乘是大河,没有支流就没有大河,教法是表层的,道乘是深层的,只有通过道乘才能认识真主的真实。在传教上
有明传和秘传两种,在受传教徒中有两种,一种是遵守教法派,一种是出家者抛弃红尘世俗者,另外传贤不传子。嘎德忍耶教团还在巴格达修建了“道堂”作为传教的根据地,并将其宗教理念进行了深入广泛的推广和传播,稳步发展了几百年。1579年华哲·尔布都·董拉希诞生了,青年时就游学各地,攻读伊斯兰教教义、哲学、性命学等。对各教团派系颇为熟知,据说,一次偶然机会他到巴格达道堂与其教主交谈并结缘,通过长期交流学习,华哲·尔布都·董拉希对嘎德忍耶教理有了全面的认知,就接传了嘎德忍耶并传教于此。二、伊斯兰教嘎德忍耶在中国的传入和发展唐永徽二年(651)史书明文记载,这一年8月25日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曾派遣使者到中国长安,觐见唐高宗李治,介绍大食国的基本情况和伊斯兰教义。从此两国交往日趋频繁,大食国还不断遣使来唐。公元757年唐肃宗李亨还邀请大食派兵入中国,助唐平定安史之乱。据说助唐平定安史之乱的大食国兵,留居长安后,唐皇帝为满足其宗教生活的需要,还敕建了一座清真寺。由于经济贸易的密切往来,政治外交的和平友好,导致大批穆斯林移居中国。随着伊斯兰教的广泛传播和大食帝国的建立,中亚穆斯林商人如潮水般不断涌来中国,唐朝都城长安的接头巷尾,到处都能见到穆斯林商人的身影。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路线,主要有二条:一条为海路,一条为陆路。据各拱北内部史料记载唐初期贵圣穆罕默德派遣来的四十个“费给勒“来华传教,来时每人带一把土,那一位的土对上哪
个地方的土就住那里传教,他们走到甘肃临夏的河政县,洗了阿不得斯,坐成圆圈做求祈,(旁边的一棵枯松复活了),又念了伙者,然后分散去往全国各地对土,艾东俩黑到了临夏南部的太子山对上了,领头的哈目则巴巴在临夏东乡县哈目则岭住下了(现有拱北),伊巴巴拱北在河州北城阁子,伊米俩给巴巴拱北在合政卧驼山,胡则勒巴巴在临夏东乡县达板,阿布都克勒目巴巴在沙子坡,安巴斯巴巴(贵圣的姑父)在沙沟门,哈里目巴巴在妥家沟,嘎勒巴巴在膀子沟,哈三巴巴在七个湾,胡赛尼巴巴在青海省西宁北山,哈什目巴巴在西宁南山,尔萨巴巴在关川太门山,安由布巴巴在东乡县果园老鸦(洼)沟,穆萨巴巴在伊望城,伊布拉黑麦巴巴在妥场堡,活巴巴在宁夏固原半个城,胡则勒巴巴在合政关七川,则克忍亚巴巴在凡州,给麦勒巴巴在腰里马家,穆罕麦德哈乃非在徽州下马关,阿布都里托阿里布在录赤凉,艾哈麦德在东乡县涡尼沟,奴海巴巴在北路湾,由奴斯在海房湖湾,者巴勒巴巴在凤家功地小山尖,乎太什巴巴在伊网城,吾迈勒巴巴在潼关十字口,舍目素巴巴在凉州,素勒麻乃在沙州,艾布萨里海巴巴在新疆牙勒岗,赫达耶通拉黑在新疆喀什,嘎西目巴巴在红庙子,盖斯巴巴在星星峡(后迁至哈密),武艾斯巴巴在玉门,宛格斯巴巴(圣舅)在广州月秀山公园对面,乎麻尼巴巴在卧明山,比俩里巴巴在东乡县坡头山,哲白勒依里巴巴在西阴山,他们来华至今已一千四百多年。宁夏固原二十里铺拱北始建于元代,该拱北记载传教
士(即民间所称“西来上人”或“活巴巴”),曾在二十里铺的五原山修建静室一座,修持办道,传播伊斯兰教。曾勒碑纪事,名曰《回教先仙碑》,称建者“回教公”。碑文称:“先仙不传其名,康熙中,乡人每见有在山诵经者,近而视之杳无踪迹。后有西域老叟至此,曰此山有先仙遗冢,吾教宣礼奉焉,启土视之,得墓志一方,泐于成化二年”。据目前寺内所存碑文记载,明代定国公徐达、都御史赵廷瑞、三边总制杨一清、广西柳州提督马雄都出资修过南古寺拱北。清同治年间,拱北毁于战火,当时陕甘提督雷正绾予以重修。到南宋时就有了苏非主义学者,但他们只是个别隐修者、传道者,没有在中国形成教团。到了元代,伊斯兰教大规模传入中国,则基本上是靠陆路即“丝绸之路”。16世纪,苏非主义传入新疆,形成白山派和黑山派。17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海禁的开放,国外伊斯兰教教团相继传入中国。公元1673年穆圣二十九代圣裔华哲·尔布都·董拉希将嘎德忍耶教团从新疆传入中国。华哲·阿布都·董拉希经过元、明、清三个朝代“三出中原”而后定居中国;并宣讲伊斯兰教教义,还暗传嘎德忍耶教义及其“真一”。三、 伊斯兰教嘎德忍耶受儒家文化影响后的独道之处既然伊斯兰教嘎德忍耶宗教处於中国这块“儒、释、道”三教鼎立的文化氛国中,不能说没有受其影响。这已经在很多伊斯兰教著作中作了论述,曰:“儒不道经,如秀而不实,经不道儒若苦而不秀,”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发展都离不开原有的文化基础,都是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自
然条件、语言和生活方式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文化发展的规律看,外来的文化被接受或者得以发展,必是因为在本土有某种与它相适应的文化土壤。嘎德忍耶苦行禁欲的宗教主张,与中国儒道解脱苦难、持戒修定、三皈五戒思想多有投合,由于禁欲守贫的训诫与超然解脱的精神追求,使嘎德忍耶门宦到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从而留有较明晰的中国传统文化表征。嘎德忍耶门宦认为先有“道”,后有“教”,《》和“五功”为世俗,遵守这些并不能“认主”和“近主”;而“道”却是“本然”、“真一”、“独一”,是超俗的。真正“认主”和“近主”的方法是脱离现实生活,游深山,访名师,出家修道,“返本还原”。主要修道功课为参禅悟道(即坐静),默诵“无字真经”(各辈道祖的修道口诀和歌谣,如“真经歌”、“修道歌”、“五更月歌”、“无底船歌”、“三昧真火歌”、“无根树歌”等),按呼吸节奏诵念“迪克尔”,叩拜拱北,敬香等。嘎德忍耶拱北建有“八卦亭攀谈”。灵明堂部分教众认为这与汉学派刘介廉著作思想有密切关系,而刘介廉博采儒释伊三教之长,主张“敬服五功,天道尽矣”,“敦崇五典,人道尽矣”,其思想富含苏非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所谓“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八卦亭”之谓即源于此。表明一种外来文化要在移居地生根,必然要与移居地文化相交融,如果不是先天固有,也要通过自身的部分变换来创造,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的土壤。嘎德忍耶门宦对其教理的再诠释就表现了一种灵活的态度。正所谓“圣人不凝滞于万物
而能与世推移”,但其教义教法仍然固守着伊斯兰教嘎德忍耶主旨和独道。如《清真指南》卷三《性命论》中说:“惟凭学问之琢磨,才智之参想,明德之分辩,方可复命归真,永登仙境”。《天方正学》卷六载“清真镜子,教道磋磨,能照天地万物之原来,皆缘回镜之光,回光有二,曰:身回太极之清,性回无极之真;故曰回回清真镜子。用这面镜子照自己本原面目,去琢磨,去参想;加强个人功修,自己磋磨自己,克已复理,以达二回之界”。另外《回教真诠》中蓝煦说:“一阴一阳乃太极,半清半浊成性命,性命浑全则为“以玛尼”,清胜浊则性善,而“以玛尼”光辉;浊胜清则不善,“以玛尼”昏昧。则性从命进“躲债黑”,“以玛呢“昏味,则命从性进天堂之说。这一系列的论述说明了伊斯兰教文化与儒道文化相互融合。在嘎德忍耶门宦九彩坪道堂、拱北中,可以见到原本是外来的宗教文化——伊斯兰文化,被赋予了许多中国本土文化的含意。九彩坪道堂的现象又可以说明,任何一个文化的生产背景不仅不是在一孤立、隔绝的环境中,而是受着更多元、更复杂文化的影响。正因为如此,一个原本相同的宗教才会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中呈现不同的外观。异质文化的生根发芽经由本土文化话语系统加以再诠释,更能适应本土文化特制。与儒道思想的契合使嘎德忍耶多用儒道话语系统阐释其教义教理,以便促进其发展。此种状况在中国其他伊斯兰教派中也有存在。一些宗教文化研究者将这种现象称为 “文化借壳”。 “文化借壳”也是中国回族穆斯林避免文化消失
而奋力拼搏的有效途径之一。说明多元文化并存是可能而且可行的,这在中国乃至全球都堪称是一种合理的民族宗教文化格局。四、伊斯兰教嘎德忍耶传教思想之见解嘎德忍耶门宦与中国其他教派门宦相比,一个明显的的区别是其出家制度。嘎德忍耶门宦内部分为“出家人”(道祖与勤练人)和阿訇。 嘎德忍耶门宦的各辈道祖被认为是“固土布”固土布,阿拉伯语Qutb的音译,原意为“轴心”“轴枢”“极”或“北极”等。在伊斯兰教苏非派中指圣徒的一个等级,认为固土布等级最高,最接近安拉,是出家修行者的引路人和导师,他们在民间流传各种许许多多“克拉麦提”(克拉麦提,阿拉伯语音译,即“奇迹”“宗教显迹”之意)。嘎德忍耶门宦道统非世袭制,即“传贤不传子”(因其出家亦无子可传),道统继承者由前辈导师从其出家修行的弟子中间指定。 出家人分为三等,第一等必须是童子出家,并且要经过长期的巡游行乞,以及裹腹苦炼和入山修行;第二等是“清廉人”清廉人,阿拉伯语Taqwa的音译,亦称“勤炼人”或“记教人”,即“敬畏真主者”。他们可以是童子出家,也可以是半路出家,但只限他们坐、住拱北修行,不再巡游四方、不沿门行乞或入山修行;第三等的拱北的当家人或主持人,主持教务与修持兼而行之。但道统只有第一等出家人接传。至圣三岁剖腹除欲浊,十岁剖腹清除欲浊,和后来游降霄之顶,不但在《天方大化历史》和《天方至圣实录》中作过论叙,这充分证实了穆圣也是以除愚浊而立于世的,而后创建了伊斯兰教,从穆圣创教以来
到撑天命的七辈道祖到撑教门的嘎德勒耶教主,直到现在的穆掌柜(九彩坪拱北的现任教主)无一人犯其宗教和命规,也无一人没有先天领来而挚撑教门的。各类出家人事先都需“卧里”(卧里,阿拉伯语“Wali"原意为“近主者”“真主的朋友”“受主喜悦者”,中国回族穆斯林又称之为“上人”)或 “穆勒师德”(阿拉伯语Murshid的音译,原意为“引路人”,引申为伊斯兰教各苏非教团的精神导师)的许可,出家后必须遵行禁欲的三条戒律(戒、戒“六贼”、戒荣华富贵)和五条节守(勤学戒规、乞讨口粮、勤苦炼、晨点香、勤沐浴),对于违犯教规者,通常视情节分别给予惩罚,严重者会被逐出道堂,永不得靠近教门。嘎德忍耶一般都要早晚敬香和默念“迪克尔”。 禁欲生活毕竟不是常人所能忍受与长期坚持。在嘎德忍耶门宦里有出家人再还俗的许可,这体现出宗教的相对宽容性。倘若已经出家者出于某种原因如不能忍受禁欲生活之苦,不能避免尘世生活之诱惑者,则允许其还俗回家,过普通人生活。但是还俗以后,则永不得再次出家,只能做一个普通的教民。与其他教派门宦不同的是,在嘎德忍耶门宦中,阿訇地位不及出家人,他们和一般教众一样被视为俗人,他们只是信道者,不履行修道的各种戒律和功课,只要求拜谒拱北和参加“尔曼里”活动;以拱北、先贤静修地为宗教活动中心。 另外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旧的传教方式,宣传面都不适应广大教民对宗教知识的渴求。这样一来,竟有些嘎德勒耶教民趁机传教于人,收取钱财。这些所谓的传教
士知识之差,了解之肤浅,学识之低下,甚至把“天干、地支”作为“教理”传达于信徒,以至造成有些信男善女上当受骗。有些所谓的传教士竟然公开说:“五功天命对嘎德勒耶来说微不足道”还说:“我门宦教民礼一拜,强过别的门宦教民礼几百拜;封一天斋,强过别的门宦封几百天斋,”真可悲,可笑!假若把“五椐天命”比作人的衣物,而你将自己的衣物脱去了不要,问你何耻之有?还有嘎德勒耶一些口耳相传的机密之事,这些所谓的“传教士”也不避嫌,有些教民为了一时的虚荣心和了解不深刻,在人“无常”(死亡)时,清除浊物的工序中丑态百出,无疑给同教别的门宦人士当成笑料。还有“意思尕腿念提”交与不交和交于何人,也有迷径者,《天方大化历史》有这样一段记叙:“穆圣‘物发提’(去世)时,在‘土尔塞拿提’山上将‘路之盘骨’交于阿里,并嘱咐说:“路之盘费,是相当重要的,后天的路之盘费是善行,从中有难看出路之盘费的渊源与重要性。“人”是万物之灵,应当研究世间真理,可尽作人的责任,然而作人的理深而已,简言之,有真就有假,人生几十载,不能虚华以哄,众“哆思达尼”要按“”上的指点:“无常是临近的”时时提醒自己的心行。快来研读“”之圣行,回教之奥秘,遵行嘎德勒耶之命规,道祖之伟形,探知道统之玄机。(王兴林 文) 据尕德忍耶道统史记载:尕德忍耶传教人有“三出中原”的说法,第一次约在元朝忽必烈时期,阿拉伯地区的阿里道堂,有一位传教师来中国传教。他奉穆罕印地尼?尔不杜力尕第勒?哲俩宁耶?
干代伞拉乎?里乃后力尔则之命来到中原的。他名叫穆来特咱,先到甘肃河州传播尕德忍耶教义。第二次约在明朝初年,自称由麦加尕德忍耶道堂派到中国传教,名叫阿里。以后逝世在河州,后人建有“榆爸爸拱北”。第三次约在清康熙初年,二十九世圣裔华哲?阿不都?董拉希来中国,先到广东,广西,云贵,后到甘肃河州等地传播尕德忍耶教义,才开创了尕德忍耶学派的新局面。据史料记载,尕德忍耶传入中国后最早有三支,1.祁门(大拱北),2.云南马(后子河拱北、韭菜坪拱北)3.鲜门(后改虎夫耶),实际上只有祁门和云南马两支,之后才衍化出若干支系,主要有大拱北、后子河拱北、韭菜坪拱北等。一、大拱北 初以创始人祁静一之姓泛称祁家拱北,后因其拱北人多,且建筑宏伟壮丽,故取名大拱北。是尕德忍耶在中国的主要继承者和传播者之一。创始人祁静一(1656—1719),经名西俩里,道号西俩弄吉尼(月亮的光),甘肃河州(今临夏)人。大拱北所属拱北数十处,大半在深山老林中,或靠山依水的寂静地方,都是出家人的墓冢或静修地,统由大拱北选派出家人管理。河州的大拱北、陕西西乡的鹿麟寺和四川阆中的巴巴寺是该派著名的三大拱北和静修地,历经10代而终止。教众主要分布于甘肃、临夏、陕西西乡、四川阆中及青、新等地。大拱北的宗教礼仪,除以尊行《》和“圣训”外,主张先“道”而后“教”。道者“定性复命也”。认为“命”是“根”,是永存的;“性”是形,是暂时的,修道之法即以绝尘俗为入道之门,清心寡欲为修道之功。
故凡修道者,皆以淡泊持其志,宁静守其身;以童子出家修行的出家人,中途可以还俗,但不能二次再出家;没有“教主”或“掌教”的名称,从出家人中推选德高望重者为当家人,主持和管理教务;大拱北实行传贤制;每个出家人都有自己的徒弟子,实行师徒相传,承先启后,出家人需每隔3年轮流到所辖各拱北值班守护(俗称守拱北);当家人和出家人的财产属公产,为大拱北所有;以静修干功和默念“齐克尔”为日常功课,重视晨礼和向先贤墓早晚点香;教徒婚丧须先去拱北做“求祈”;在宰牲时,要“点髓”;凡举行大小宗教活动,必须点香。大拱北有十五条“清规”禁止出家人败坏道行。为了承先启后,不致乱辈失传,祁静一在生前就拟定了“一清风云月,道传永世芳”十字为前十辈取名次序。同治年间第6辈当家人祁道和又拟定“敬承先哲远,克念悟真常”为后10辈排行。到本世纪50年代已传至第十辈,他们是: 道祖华哲?阿布都?董拉希第一辈祁静一;第二辈马开清、马化清、妥化清;第三辈祁瑞风;第四辈高祥云;第五辈马贵月;第六辈祁道和;第七辈穆忠传、马顺传、马丞传;第八辈马永观、喇永贵、马永录;第九辈马世德、喇世德、杨世俊;二、后子河拱北,韭菜坪拱北,均以地名而得名,也与戛迪林耶第七辈道祖有关。道祖杨保元,经名塔吉丁,号善堂真人,道号穆罕引第尼,生于清乾隆四十九年八月十五日,逝世于清同治十二年一月二十五日。原籍宁夏固原县三营镇杨圈堡人,出身寒门,早年父母双亡,依靠兄嫂生活,童年在清真寺习经,
后从著名经师王通受教。清嘉庆三年(1798)经王通推荐,在西安广德门接受了嘎的林耶教理,随嘎的林耶第六辈安道祖为师,六辈安道祖逝世后他接替了道长职务,之后在甘宁青等地传教。他逝世后先葬于化隆泉,后迁葬于后子河,他的弟子安洪雄(戛迪林耶第六辈道祖安裕和的族孙,10岁左右在尕德忍耶青海后子河拱北出家,师从尕德忍耶第七辈道祖杨杨保元修道)为他修建了拱北。杨道祖逝世后,安洪雄接受道祖口唤并以“当家人”的身份主持后子河拱北教务,并继续在青海和宁夏等地进行传教活动。中国尕德忍耶学派传到第七辈道祖杨保元的时候,按照头辈道祖华哲?阿不都?冬拉西逝世之前的“口唤”(宗教内部的命令),从第七代道长以后,接续传教的人不再称为道长,因此七辈道祖杨保元成了封印道长,因此七辈道祖的继承人,第八辈的安洪雄只能称“当家人”或“管家”。1920年,安洪雄迁居宁夏海原韭菜坪拱北,在西海固等地传教,逝世于当年海原大地震,终年85岁,他逝世后,杨枝荣继任当家人,即第九辈。此后,尕德忍耶云南马这一支分为两支,一为青海后子河拱北,一为宁夏韭菜坪拱北,韭菜坪拱北杨枝荣逝世之后,现在的第十辈当家人是李德贵。云南马这一支也传至第十辈,他们先后排列及安葬地点;头辈道祖华哲?阿不都?冬拉西,(四川阆中盘龙山)第二辈马道祖 白崖头(祁静一道祖;河州大拱北) 第三辈周道祖 巩昌(甘肃陇西)、第四辈马道祖 西安广德门第五辈冯道祖 圪塔山 第六辈安道祖 (安姑太太) 陕西邠州
北吉原,后迁兰州第七辈杨道祖 韭菜坪圪塔山(一说西宁后子河)第八辈安洪雄(韭菜坪拱北 当家人) 韭菜坪圪塔山第九辈杨枝荣(韭菜坪拱北 当家人) 韭菜坪圪塔山第十辈李德贵(韭菜坪拱北 当家人), 伊斯兰教派与门宦2007-03-16 00:57格迪目 格迪目系阿拉伯语音译,意即“古老”。就中国内地伊斯兰教而言,格迪目确是最古老的教派,故又有老教之称。格迪目历史最悠久,从伊斯兰教传人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格迪目在四大教派中是人数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教派,它实行的是单一的教坊制,即清真寺系独立单位,与其他清真寺之间互无统辖、互不隶属。格迪目在宁夏境内各地均有广泛分布。 伊赫瓦尼 伊赫瓦尼系阿拉伯语音译,意即“兄弟”.中国伊赫瓦尼源于阿拉伯的瓦派,它的创始人是甘肃东乡人马万福。过去伊赫瓦尼在青海等地实行“海乙”和“稍麻”制(即总寺与分寺的隶属制度),后来也改为单一教坊制。伊赫瓦尼在宁夏境内各地分布也较广。 哲合林耶 哲合林耶系阿拉伯语音译,意即“高声”,即高声齐念“迪克尔”,故又称为“高念派”。哲合林耶的创始人是甘肃人马明心,他深得人心,拥戴者甚众。哲合林耶有5个支系,分别为板桥、沙沟、南川、北山、新店子,虽同为哲合林耶门宦,但相对独立。哲合林耶是四大门宦中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门宦,主要分布在宁夏、甘肃、新疆、云南、河北、山东、吉林等省区。在宁夏,主要分布在西(吉)、海(原)、固(原)、吴(忠)、青(铜峡)、灵(武)等县市。 虎夫耶 虎夫耶
系阿拉伯语音译,意即“低声”,即低声念诵“迪克尔”,故又称其为“低念派”。这个门宦支系较多,约有20余个,即华寺、毕家场、鲜门、胡门、刘门、洪门、疯门、丁门、法门、通贵、灵明堂、文泉堂、穆夫提、凉州庄、碱沟井、高赵家、临洮、北庄、崖头、撒拉教等,但各个支系之间,并无统辖、隶属关系,独立传教和行使教权。虎夫耶主要分布于西北甘、宁、青、新等地。在宁夏的虎夫耶,主要是洪门、通贵等支系,主要分布银川、同心、西吉、海原、固原等地,其中如银川郊区的通贵道堂、同心洪岗子等。 嘎德林耶 嘎德林耶系阿拉伯语音译,意即“大能”,也是苏非派的一个较大的教团。这个门宦包括大拱北、香源堂、阿门、祁门、韭菜(九彩)坪等支系。嘎德林耶有出家习俗,在出家人中选出一位“当家人”,是该门宦显著特征。主要分布在甘肃、宁夏一带,在宁夏如海原的韭菜(九彩)坪、固原的二十里铺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