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元姓
姓⽒⽂化:元姓
元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91位。元姓在⼤陆与台湾均未进⼊前⼀百⼤姓。
姓⽒来源
⼀、出⾃殷商元铣之后,世代相传姓元。元姓之为⼀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姓⽒,最具体的证明,就是殷商名⾂元铣。关于元铣,清代学者张澍在其所著的《姓⽒五书》上曾有介绍说:“帝⼄废弃⽴受⾟,太史元铣据法⼒争,是商代即有元⽒。”由此,元姓的具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以识之明⽽反对帝⼄把帝位传给纣王(受⾟其名)的殷朝太史元铣,⾃然是后世元⽒最早的始祖。不过,他并不是元⽒的唯⼀始祖,因为,到了周代的春秋战国时期,魏国和卫国⼜分别出现了两⽀元姓;南北朝之际,改姓为元的外族更⾄少有3⽀以上,使得元姓的来源多端,⾎缘⽅⾯也不甚单纯。
⼆、出⾃姬姓,为春秋时魏国周⽂王第⼗五⼦毕公⾼的后代毕万之后,以地名为⽒。据《风俗通》记载:“魏武侯公⼦元之⾢,其后为元⽒。”这⼀⽀元⽒,出现于距今⼤约2200年以前,春秋时的魏国,是周⽂王第⼗五⼦毕公⾼的后代毕万所建,则这⼀⽀元⽒,⾃然也是姬姓的黄帝⼦孙了。当时的元⽒⾢,据考证就是现在河北省的元⽒县,换⾔之,该地即为此⽀元⽒的最初发源之地。⼜据《韵会》:“左传有卫⼤夫元喧。”这⼀⽀元姓,也是周⽂王的后裔,其发源之地亦为河北、河南⼀带。
永远造句
三、出⾃拓跋姓,为鲜卑族的后代,⾄北魏孝⽂帝时下诏改姓为元⽒。据《魏书·⾼祖纪》记载:“后魏本姓拓跋,⾄孝⽂帝更为元⽒。”这⼀⽀元⽒,是鲜卑族的后代,在汉末的魏晋之后,我国南北分⽴,鲜卑族的拓跋⽒曾经雄峙北⽅,建⽴了北魏王朝。传到孝⽂帝拓跋宏之时,崇尚汉族⽂化,于公元496年下诏改姓为元,并且迁都于洛阳。因此,后来这⼀⽀源⾃鲜卑族的元⽒,就活跃于河南省⼀带,并且世代汇为当地的望族,能⼈名⼠辈出。
四、出⾃复姓纥⾻⽒、是云⽒所改。据《魏书官⽒志》记载:“纥⾻⽒,是云⽒,均改为元⽒。”这两⽀外族的元⽒,后来繁衍的⼈数较少,主要亦活动于我国北⽅。
五、出⾃⽞姓,为北宋时为避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的⽗亲圣祖赵⽞朗名讳,改姓元⽒。北宋时,因为赵匡胤的⽗亲叫⽞朗,就下令天下凡姓⽞的都改成元姓,不能与他⽗亲同姓。
计划经济市场经济
得姓始祖
⼀、元铣。此⽀元⽒元⽒出⾃商末贤⼈元铣,根据《姓⽒五书》上的记载,商朝的帝⼄废太⼦弃要⽴受⾟即纣王为帝位的继承⼈,太史元铣据法极⼒反对,因此商代就已经有了元⽒。元⽒具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由以上的分析看来,我国的元⽒,虽然头绪众多,但仍可归划为两⼤主流:⼀⽀为汉族的周⽂王之后,⼀⽀则为后来被汉族所同化的鲜卑族拓跋⽒之后,他们的最初活动地区,都是在黄河流域的河南和河北⼀带。这⼀点,从历史上许多元姓名⼈的籍贯,也可以猜得佐证,譬如,唐代的⼤诗
⼈元稹与名⾂元结,就全是河南⼈。此⽀元⽒奉元铣为元姓的得姓始祖。冷笑话集
⼆、拓跋珪(北魏道武帝)。据《魏书·官⽒志》记载:“黄帝⼦昌意少⼦悃,受封北⼟,黄帝以⼟得王,北俗谓⼟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后孝⽂帝改为元⽒。⾃是拓跋降为庶姓。”另据《北史·魏本纪》、《通志·⽒族略》上也有同样的记载。由此可知,北魏的拓跋⽒的得姓历史⾄今已有1600多年。鲜卑族的拓跋部在今西北部的内蒙古等地建⽴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淝⽔之战后,拓跋珪(字涉珪)于公元386年重建代国称王,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先建都平城(今⼭西省⼤同),后孝⽂帝拓跋宏迁都洛阳。统治区域北⾄蒙古⾼原,西⾄新疆东部,东⾄辽西,南⾄淮河、秦岭为界。共历17帝,171年。故此⽀元⽒奉拓跋珪为元姓的得姓始祖。
聚集地(迁徙分布)
根据清代学者张澍著《姓⽒五书》上说:“帝⼄废弃⽴受⾟,太史元铣据法⼒争,是商代即有元⽒。”到周代的春秋战国时期,魏国和卫国⼜分别出现两⽀元姓;南北朝之际,改姓为元的外族更⾄少有三⽀以上。我国的元⽒可归划为两⼤主流:⼀⽀为汉族的周⽂王后,⼀⽀为后来被汉族所同化的鲜卑族拓跋⽒之后,他们最初都是在黄河流域的河南和河北⼀带活动。根据《风俗通》上说,起源于春秋时期,元本来是⼀地名,是魏武侯的公⼦元的⾢,他的后代称为元⽒。这⽀元⽒出现于距今2000年以前春秋的魏国,周⽂王第⼗五⼦毕公⾼的后代毕万所建。当时的元⽒⾢,据考证就是今河北省的元
⽒县。该地即是这⽀元⽒的最初发源之地。还有⼀⽀元⽒是少数民族的后裔,根据《魏书·⾼祖纪》的记载,这⽀元⽒是鲜卑族的后代,在汉末的魏晋之后,我国南北分⽴,拓跋⽒雄峙北⽅,建⽴了北魏王朝,传到孝⽂帝时,崇尚汉族⽂化,于公元496年下诏改姓元⽒,并且迁都到洛阳。元⽒的最初发祥地,是在黄河域的河南、河北两省⼀带。望族居于河南郡,就是现在的河南洛阳市。
天冷加衣服的暖心句子郡望specialized山地车
湖南郡:汉置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阳(现在河南省洛阳市)。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
吴佩慈男友雁门郡:战国时赵国置郡,相当于现在⼭西省代县⼀带。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唐初。因北⽅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于制⾼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雁门郡为北魏元姓皇族发源之地。
历史名⼈
元 宏:即北魏孝⽂帝拓跋宏。公元386年,拓跋珪在北⽅建⽴北魏政权(386-556年)⽇益强⼤,尽占长江以北地区,成南北朝对峙之势。传⾄孝⽂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将皇族拓跋姓改成了元姓,⾃⼰也改名为元宏,其他庶族仍为拓跋⽒。加速了北⽅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元 勰:字彦和,献⽂帝第六⼦,孝⽂帝之弟。太和九年(485年),封始平王,转中书令,改封彭城王。宣武永平元年(508年)被杀,追赠使持节、侍中、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师领司徒公,谥⽈武宣王。其年⼗⼀⽉六⽇葬于长陵北⼭。
元 结:字次⼭。唐朝时河南(今洛阳市)⼈。天宝进⼠。他继承陈⼦昂反对六朝骄俪⽂风,致⼒于古⽂写作,是唐代古⽂运动的先驱者之⼀。著有《浪说》7篇、《漫记》7篇等。
元 稹:字微之。唐朝时河南(今洛阳市)⼈。元和元年,对策举制科第⼀。任左拾遗。早期反对权贵宦官,但后转⽽依附宦官。元稹是⽩居易的好友,共同提倡新乐府,两⼈齐名,世称元⽩;诗称元和体。著有《元⽒长庆集》100卷,今存60卷。所作传奇《会真记》,记张⽣与崔莺莺之事,为后来《西厢记》所本。终年 52岁。
元 载:字公辅,岐⼭⼈。唐代天下元帅⾏军司马。嗜学好属⽂,以明庄、⽼、⽂、列四⼦之学,策⼊⾼科。初授新平尉,历度⽀郎中。肃宗嘉其奏对,委以国计。充使江淮,都领漕挽。俄迁户部侍郎度⽀使,并诸道转运使。以附李辅国,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排去忠良,引⽤贪猥。⼤历中,以贿败,伏诛。集⼗卷,今存诗⼀⾸。
元 绛:字厚之(1008-1083),北宋⼤⾂、⽂学家。⼯于诗⽂,“景灵宫”作神御 11殿,令其作《上梁⽂》,⼀夜之间完成。朝廷颁给少数民族⾸领及外国诏书亦多出⾃其⼿。著有《⽟堂集》,《全宋
词》存其词2⾸,《宋诗纪事》存其诗6 ⾸。卒后,赠太⼦少师,谥号“章简”。
元德昭:本姓危,字明远,五代时江西省南城县东兴乡苏源村(今黎川县荷源乡苏源村)⼈。吴越王重其才,忌“危”字⼑下有“厄”,改姓元,后由于战功卓著,拜为丞相。
元奉宗:字知礼(961-1038),北宋余杭(治今浙江省杭州)⼈。景德⼆年(1005年)进⼠,释褐知歙州绩溪县,徙常州武进令;为漳州从事,除忠正军节度掌书记,俄改淮南幕、擢太⼦中允,领庐州榷酤,⼜知蜀州晋原县。仁宗时,迁太常丞,赐五品服,知通州海门县,⼜迁太常博⼠。⼊拜尚书屯⽥员外郎,有监郡之⾏,请余杭⼀闲局,求分务南都,旋即告⽼归姑苏,终官都官员外郎。⼦绛。仲淹“以公年德,尝修乡丈之礼”;⼜因其“孝友之风”、“抱道于⾝”⽽加敬,为撰墓志。
元好问:字裕之(1190-1257),号遗⼭,⾦代秀容(今⼭西省忻县)⼈。系出元魏,七岁能诗,兴定三年进⼠,官⾄尚书省左司员外郎,⾦亡不仕。古⽂继承韩柳,结构严密。诗主风⾻,反对浮艳。其论诗绝句三⼗⾸在⽂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编有中州集。著有遗⼭集﹑续夷坚志。⾦庸⼩说中的“问世间,情是何物”正是出⾃他的词《摸鱼⼉》。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