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老山界》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老山界》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快速阅读课文,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2.通过品读、赏析文中的精彩语句,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情感,学会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场面描写。
3.结合相关背景,感受红军战士的精神品质,领悟长征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难点】
通过抓住文中的叙事、人物描写、环境描写以及评价性语言,体会红军战士乐观的精神,顽强的意志,高度的自觉性、纪律性,互帮互助以及团结众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首先观看一段视频。老山界,地图上名为越城岭,是“五岭逶迤腾细浪”中的五岭之一。其主峰为广西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巅”的美誉。视频中我们可看到,老山界到处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勇敢的把它踏在了脚下。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年的亲历者陆定一,再登老山界,重走长征路。
作者介绍及背景介绍
陆定一,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写作本文时,作者在红军长征部队里的“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背景材料】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开始长征,连续突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又以超乎寻常的勇气和毅力,突破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三道天险,爬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跟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老山界是“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检查预习
1、重点字词。
攀谈(pān) 峭壁(qiào) 骨碌(lu) 咀嚼(jué)
呜咽(yè) 督促(dū) 灌输(ɡuàn) 矗立(chù)
苛捐杂税(kē)(shuì) 酣然入梦(hān) 不可捉摸(zhuō)
惊惶(huánɡ) 搀扶(chān)
重点词语
【惊惶】惊慌。
【攀谈】闲谈。
【亲热】亲密而热情。
【苛捐杂税】指繁重的捐税。捐,赋税。
【篱笆】用竹子、芦苇、树枝等编成的遮拦的西,一般环绕在房屋、场地等的周围。
【生平】有生以来;平生。
【奇观】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的事情。
【峭壁】陡直的山崖。
【酣然入梦】畅快地入睡。
【矗立】高耸地立着。
【捉摸】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式)。
【细切】形容声音细微急促。
【咀嚼】用牙齿磨碎食物。
【呜咽】(流水、丝竹等)发出凄切的声音。
【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督促】监督催促。
【鼓动】用语言、文字等激发人们的情绪,使他们行动起来。
【搀扶】用手轻轻架住对方的手或胳膊。
课文感知
1、文章篇幅较长,但结构层次分明。请同学们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事
第一部分(1)点题,交代老山界的高度和名称。
第二部分(2—32)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攀谈 第一层(2—11)记叙同瑶民的攀谈交往,表现了红军对瑶民的关心、纪律的严明和瑶民对红军的支持和帮助。
第二层(12—23)记叙陡山峭壁的高险和红军在山间露宿之事,表现了登山的艰苦和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三层(24—30)写山路的崎岖难走和红军抵达山顶,表现了红军的坚强意志,点明红军翻山越岭是为了北上抗日。
第四层(31—32)叙述红军下山的情景,表达了胜利到达宿营地的喜悦。
第三部分(33)呼应开头,总结全文,回顾了整个长征历程。
2、阅读文章,分析文章如何展开叙述?以此为线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文章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线索。
第一天下午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
天晚了,超过队伍,到转弯的瑶民家攀谈;
天黑了到山脚;登山;
之后走了半天(夜里),在山路上露宿;
半夜里醒来,之后又睡着了;
第二天黎明被人推醒,抢着吃了早饭,准备出发;
走了没多久,到了雷公岩;
翻过雷公岩,继续爬山(还有二十多里很陡的山),快要到山顶时,“落得很远了”;
下午两点多,到了山顶;
之后,一口气儿跑下山去(十五里)。
善于穿插,前后照应,更加生动。
“前面不知道为什么走不动”-火把显现山势陡峭-雷公岩的“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夜间过不去的马匹;
开头写决定要翻越老山界,非常匆忙,要连夜行军-第二天传来命令要求“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最后在山顶上听到声,猜测在昨天出发的地方,红军的后卫部队正在与敌人开火,课间敌人的追击是非常紧迫的。
作者主要依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顺序展开叙述。这样写使文章脉络清楚,使文中的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按时间顺序先设置悬念后做解释,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
3、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难”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红军战士又是怎样对待这些困难的呢
走路难:山路险峻,悬崖峭壁——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吃饭难:粮食奇缺,感到饥饿——鼓足勇气,继续前进。
处境难:敌人追击,声密集——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4、作者说“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结合文章内容,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我们的队伍如何“笨重”
队伍庞大:“队伍挤得紧紧的。”“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
疲劳伤病:“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因为山陡,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
“崖下已经聚集了很多马匹,都是昨晚不能过去、要等今天全纵队过完了再过去的。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物资不足:“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
“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
“有很多战士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粥吃。”
“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2)我们的队伍是怎样战胜这些困难的
乐观精神: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互帮互助:“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
坚强意志:“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品析这些描写精彩、含义深刻的语句,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红军队伍的精神风貌。他们为了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能克服一切困难;他们无论在多么艰险的情况下,永远保有昂扬的革命乐观情怀;他们具有高度的自觉性、纪律性。这些就是长征精神的一部分,也正是刘白羽先生心中的“天籁之音”。
(1)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文章3~10自然段为什么用了不少笔墨写有关瑶民大嫂的事?哪些词语在文中反映了她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它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瑶民原来受反动军阀的欺压,对反动军队怕透了,听说部队过境,男人“按照习惯”躲藏起来,因此,红军只遇到大嫂母女俩。从惊惶、哭了、欢喜看出她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害怕“队伍”到被谈话所打动,再到因红军的关心而感到高兴的过程。这个过程,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意思,使叙事真实,并取得支持和拥护,体现爱民的品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