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原文及翻译1五常指的是什么
金匮要略简介:
东汉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是古代汉医经典著作之一,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中医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金匮要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杂病的典范。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金匮要略》3卷25篇,第2篇至22篇介绍以内科杂病为主的多科病证脉治,论述精要,为读者提供了辩证论治及方药配伍的一些基本原则,是我国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著作之一。书中重点论述了内科病证,诸如痉、湿、、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疟病、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疝、宿食、风寒积聚、痰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水气、黄疸、惊悸、吐血、下血、胸满、吐血、呕吐哕、下利等40多种。同时还论述外科、伤科如痈肿、肠痈、浸淫疮、刀斧伤等病证。此外,设有女科病证的专篇论述。该书以疾病分篇,论述每种病证的不同症型和不同阶段的,以及"同病异治"和"异
病同治"的临床实践,便于后世业医者分析比较,学习掌握中的圆机活法。此外,书中另有脏腑经络病脉,摄生养慎以及饮食卫生、饮食禁忌和食物中毒的防治等论述。
《金匮要略》总结了东汉以前的丰富诊疗经验,当时对多种疾病的病因认识,已明确地归纳为三大类,并将体虚感受外邪、从经络传入脏腑(所谓"内所因")列于发病的首位。重视四诊合参,以脏腑经络为辨证重点,结合营卫气血、阳阴五行等理论。在论治方面,重视预防和早期,所谓"上工治未病"。强调在治病时必须照顾整体,调整脏腑功能。
《金匮要略》共收集方剂262首,方剂的特点和《伤寒论》方一样,所收载的大部分方剂,确有较高的疗效,如大柴胡汤、泻心汤、大建中汤、黄芪建中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鳖甲煎丸、当归生姜羊肉汤、半夏厚朴汤、厚朴七物汤、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甘麦大枣、酸枣仁汤、肾气丸、麦门冬汤、葶苈大枣泻肺汤、黄土汤、枳术汤、括萎薤白白酒汤、桂枝茯苓丸、温经汤、胶艾汤、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白头翁汤、苓桂术甘汤、十枣汤等方,均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由于所载方剂具有药味精炼、配伍严密、主治明确的特点,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或称之为"经方",后世方剂学发展的重要依据。
湿重者忌:菌类酒类瓜果鱼虾 胆郁者忌:蛋类奶类内脏油腻 食积者忌:韭菜山芋糯米南瓜
久病者忌:鹅老公鸡蚂蚁菜发物
卷上 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论十三首 脉证二条)
问曰:上工(1)治未病(2),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3),四季脾旺(4)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
夫人禀五常(5),因风气(6)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
覆舟。若五藏元真(7)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8),中人多死。千般疢难(9),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适(10)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11)、吐纳(12)、针灸、膏摩(13),勿令九窍(14)闭塞;更能无犯王法(15)、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16)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17)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纹理也)
问曰:病人有气(18)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鼻头微黑,有水气(19);黄者,胸上有寒(20);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青为痛,黑为劳,赤为风,黄者便难(21),鲜明者有留饮(22)。
师曰:病人语声寂然(23)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24)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25)细而长者,头中病(一作痛)。
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
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26),在下焦者,其吸远(27),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28)者,不治。
师曰:寸口(29)脉动者,因其旺时而动,假令肝旺青,四时各随其(30)。肝青而反白,非其时脉,皆当病。
问曰:有未至而至(31),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32)夜半少阳起(33),少阴之时,阳始生(34),天得温和。以(35)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末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大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36),其病在表;浮者在后(37),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问曰:经云(38):"厥(39)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师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藏即死,入府即愈,此为卒厥(40),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藏,即死;如身和,汗目出,为入府,即愈。
问曰:脉脱(41),入藏即死,入府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42),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问曰:阳病(43)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44)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45)、咽(46)、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47),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48)、七伤(49)、六极(50)、妇人三十六病(51),不在其中。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