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药中《五常政大论》讲解12
中医语录
问曰:物各有性,而其所以成此性者何也? 答曰:原其所由生而成此性也。秉阳之气而生者其性阳,秉阴之气而生者其性阴,或秉阴中之阳,或秉阳中之阴,总视其生成,以为区别盖必原一。物之终始与乎形气味之差分而后能定其性矣。有如人参或谓其补气属阳,或谓其生津属阴,只因但论气味而不究人参所由生之理,故不能定其性也。
-------清代明医唐容川
五常指的是什么摘自《唐容川医学全书·本草问答》
五、《五常政大论》讲解 12
【原文】
帝曰:气始而生(1),气散而有形(2),气布而蕃育(3),气终而象变(4),其致一也(5)。然而五味庆资,生化有薄厚,成熟有少多,终始不同(6),其故何也? 岐伯曰:地气制之也(7)。
非天不生,地不长也。帝曰:愿闻其道。歧伯曰:寒热燥湿,不同共化(8)也。
【讲解】
(1)气始而生化
“气”,指气候或阳气。这是谈气候变化与物化现象之间的关系。“始”,即开始。“生化”,即生长变化。“气始而生化”,意即在春天里,阳气发动,气候开始转向温暖,植物开始萌芽生长。张隐庵谓:“气,谓五运之化气,气始而生化者,得生气也。”即属此义。
(2)气散而有形
“散”.有扩散之义。此处指阳气的扩散和增强。“气散而有形”,意即阳气增强扩散就可以使万物进一步成长。例如在夏天里,阳气增强,气候由温转热,植物逐渐生长成形。张隐庵谓:“气散而有形者。得长气也。”即属此义。
(3)气布而蕃育
“布”。指布散,亦即阳气的进一步扩散和增强。“蕃育”,指生长茂盛。意即阳气愈盛,万物生
长愈好,例如在夏天里,烈日炎炎,自然界绿树成荫,欣欣向荣,逐渐成熟。张隐庵谓:“气布而蕃育者,得化气也。”即属此义。
(4)气终而象变
“终”。指终结,此处指阳气增长到了极度由盛转衰的阶段。“象”,指自然景象“变”,指变化或改变。“气终而象变”,意即阳气到了极度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阳极阴生,例如在秋天、冬天里,气候由温热转为寒凉,万物由萌芽生长、欣欣向荣一变而为树凋叶落、一片凄沧,整个自然景象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变化。张隐庵谓:“气终而象变者,感收藏之气,物极而变成也。”即属此义。
(5)其致一也
“致”,有达到或目的之义。“一”,即一个,一致,无分岐。“其致一也”,是承前述而言,意即前述之气,虽然从前后来说,有始有终,从物候来说,有生长有收藏。但是这都是生物成长中应有的一个过程。从生物成长本身来说,是一致的。所以张隐庵谓:“此五运之气,主生长化收藏,有始至终,其致一也。”
(6)然而五味所资,生化有薄厚,成熟有少多,终始不同
此承上句。前句言终始不同,“其致一也”。此句言“终始不同”,在物的质上也有相应的差异。“五味”,指辛、甘、酸、苦、咸。此处是泛指食物或药物。“资”,有帮助或依靠之义。“生化”,指饮食或药物的生长变化。“厚薄”,指作用的大小或作用部位的浅深。“终始”,此处指季节的先后。全句意即由于季节有先有后,阳气有多有少,因而食物和药物在质量上也就有好有坏,作用上也就有大有小。这就是说,从整个气候和物候之间的关系来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季节的先后,阳气的多少是生物生命变化全过程的不同时期不同表现。从物候变化来说,从生物本身的生长和消亡来说是一致的,没有什么分歧和差异。所以前文说:“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但是从生物本身的作用和具体表现来说,由于在各个时期,生物本身所受到的气候影响不同,因而其在质量上、作用上仍然有所不同。所以这里说:“五味所资,生化有薄厚,成熟有少多,终始不同。”这就好象一个人的生命一样,一个人有生长壮老已的不同阶段,从整个人生来说它们之间是一个自然连续的过程,没有什么根本的分歧和差异,但是从具体表现和作用来说,年青和年老仍然有其差别。
(7)地气制之也
“地气”,指在泉之气。“制”,此处指作用。“地气制之也”,是承上句而言,是解释为什么“终始不同”’,“生化有薄厚”,“成熟有少多”的道理。此句意即整个生物的成长过程,从一年来说,是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春夏属于上半年,与司天之气有关,秋冬属于一h半年,与在泉之气有关。这就是说,司天之气与生有关,在泉之气与成有关。物质的生长变化好不好,从全过程来说,既要有生,也要有成。生得好,但成得不好,最后仍然是不好。有生无成,则更是等于没有生。因此食物或药物等的质量问题,虽然说与生有关,但其关键则在于成得如何,而成得如何又与在泉之气密切相关,所以原文谓:石'地气制之也。”
(8)寒热燥湿,不同其化也
这是解释上句为什么食物或药物的质量和作用与在泉之气有关的道理。“寒热燥湿,不同其化”,意即在泉之气由于有寒热燥湿的不同,根据前述“同者盛之,异者衰之”的规律,所以就能直接影响各类药物或食物的性质和作用。以f分别介绍各个年份在泉之气不同其化的具沐内容。
【原文】
故少阳在泉,寒毒不生(1),其味辛,其治苦酸(2),其谷苍丹(3),阳明在泉,湿毒不生(4),其味酸,其气湿,其治辛苦甘(5),其谷丹素(6)。太阳在泉,热毒不生(7),其味苦,其治淡咸(8),其谷辫柜(9)。厥阴在泉,清毒不生(10),其味甘,其治酸苦(11),其谷苍赤(12),其气专,其味(I3)。少阴在泉,寒毒不生(14),其味辛,共治辛苦甘(15),其谷白丹(16)。太阴在泉,燥毒不生(17),其味咸,其气热,其治甘咸(18),其谷卦柜(19),化淳则咸守,气专则辛化而俱治(20)。
【讲解】
(l)故少阳在泉,寒毒不生
“少阳在泉”,指少阳相火在泉之年。“毒”,指气味偏胜,具有作用的食物或药物。·张隐庵注:“毒”独也,谓独寒独热之物类,则有偏胜之毒气矣。”“寒毒”,即具有寒凉作用的食物或药物。“少阳在泉,寒毒不生”,意即少阳在泉之年,由于少阳主火,这一年的下半年气候偏热。根据“同者盛之,异者衰之”的规律,所以少阳在泉之年,其所生成的食物或药物,在气味上也均偏于温热。偏于寒凉的食物或药物,由于与在泉之气不相应,所以不生长或少生长。王冰注:“火在地中,其气正热,寒毒之物,气与地殊,生死不同,故生少一也。”亦即此
义。
(2)其味辛,其治苦酸
“辛”,即辛辣。“其味辛”,指少阳在泉之年气候偏热,因此,所生长的食物或药物亦偏于温热。具温热作用的食物或药物,例如姜、桂、葱、蒜、辣椒等、味多辛辣。“治”,指。“苦酸”,指苦味或酸味的食物或药物。“其治苦酸”,指少阳在泉之年,气候偏热,因而所发生的疾病在性质上亦多属于热。在上多需要用寒凉的食物或药物。具有寒凉作用的药物,例如黄连、黄琴、芍药等,翔未多为苦味或酸味。
(3)其谷苍丹
“谷”,指农作物。“苍”,指属于木类的农作物,例如麻类。“丹”,指属于火类的农作物,例如黍类。“其谷苍丹”,意即少阳在泉之年,厥阴风木司天。这一年在气候上的特点是上半年偏温,风气偏胜,宜于木类谷物生长,下半年偏热,火气偏胜,宜于火类谷物生长。因此这一年上半年苍谷生或较好,下半年丹谷生成较好。
(4)阳明在泉,湿毒不生
“阳明在泉”,指阳明燥金在泉之年。“湿”,指湿润。“湿毒”,此处是指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或药物。“阳明在泉,湿毒不生”,意即阳明在泉之年,由于阳明主凉、主操,因此,这一年的下半年气候偏凉、偏燥,其所生成的食物或药物,在气味上也偏于凉,滋润的药物或食物,由于与在泉之气不相应,所以不生长或少生长。
(5)其味酸,其气湿,其治辛苦甘
“酸”,即酸味。“其味酸”,指阳明在泉之年,气候偏凉、偏燥,其所生长的食物或药物,在性味上亦偏于凉燥。具有凉燥作用的食物或药物,例如芍药、乌梅、木瓜、五味子之属,其味多酸。召气”,指气候,“湿”,指潮湿,雨水偏多,“其气湿,意即阳明在泉之年,这一年的下半年,气候偏凉偏燥。由于胜复乘侮的原因,则又可能出现偏湿的情况。这也就是《至真要大论冷中所谓的“阳明威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的道理,所以张隐庵注云,“夫阳明不从标本,从中见太阴湿土之化,故其气主湿。分关于六气标本,从标从本从乎中气的问题,在《至真要大论》中再详加讨论,此处从略。“治”,指疾病。“辛苦甘炒,指具有辛味、苦昧、甘味的食物或药物。“其治辛苦甘”,意即阳明在泉之年,下半年气候偏凉、偏燥,但也可以出现偏湿,在疾病性质上也可以表现为凉、燥、湿三种不同情况,因而在上也可以
采用以辛味的药物或食物治凉,以苦味的药味或食物燥湿,以甘味的药物或食物治燥的方法。
(6)其谷丹素
“谷”,指谷物。“丹”。指红谷物。“素”,指白谷物。“其谷丹素”,意即阳明燥金在泉之年,少阴君火司天,这一年在气候上的特点是上半年偏热,宜于属于火类的红谷物生长,下半年偏凉、偏燥,宜于属于金类的白谷物生长。因此这一年上半年丹谷生长较好,下半年素谷生长较好。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