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张仲景的脏腑经络脉证
导读:《金匮要略》中的“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是张仲景根据《黄帝内经》《难经》的理论,结合他自己的实践经验,对杂病的病因、病机、诊断、以及预防等各方面,都举例说明,并列出原则性的提示。学习张仲景杂病理论,首先必须学好本篇作为基础!
一、问曰:上工①治未病②,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③,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校勘】
“酸入肝……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一段,《金匮要略心典》谓非仲景原文,系后人旁注误入正文。
【词解】
① 上工:指高明的医生。
② 治未病:这里是指治未病的脏腑。
③ 实脾:即调补脾脏之意。
【释义】
本条首先说明五脏之间,有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作用,一脏有病,可以影响他脏。治病时必须照顾整体,治其未病之脏腑,以防止疾病的传变。如见肝之病,应该认识到肝病最易传
脾,在治肝的同时,当先调补脾脏,就是治其未病。其目的在使脾脏正气充实,不受邪侵。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须活看,就是说,如脾脏本气旺盛,则可不必实脾。这说明任何治病方法,必须灵活运用,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反之,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其肝,这是缺乏整体观的方法,自然不能得到满意的效果。
其次,指出治病当分虚实,仍举肝病为例来作说明。肝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这是治肝虚的方法。酸入肝,肝虚当补之以本味,所以补用酸;焦苦入心,心为肝之子,子能令母实,所以助用焦苦;甘味之药能够调和中气,《难经·十四难》说,“损其肝者缓其中”,所以益用甘味之药。至于肝实病证,便须泻肝实脾,上法就不适用。
最后引用经文,对于虚实的治法作出结论:虚证如用泻药,则虚者更虚;实证如用补法,则实者愈实。必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才是正治。肝病如此,心、肺、脾、肾等脏,可以类推,所以说“余脏准此”。
本条所论,在临床运用上很有指导意义。临床上遇到的肝病,往往先见头昏、胁痛、胸腹胀闷,以后饮食减少、乏力、苔腻、脉弦或滑等症相继出现。这些症状,都与肝、脾有关。可见肝病传脾的理论,在临床上证明是基本正确的。又如肝虚之病,临床所见,有头目眩晕、
视力减退、失眠多梦、舌光红、脉弦细等症,上直接用芍药、五味子、山萸肉、酸枣仁等药调中,往往取得较好效果,即是根据“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的原则。如《临证指南》曹氏案,用牡蛎、白芍、炒生地、菊花炭、炙甘草、南枣肉以治肝虚风动,方中生地、菊花均炒用,即取“助用焦苦”之意。后世治肝之法,认识肝有体用之不同,治肝虚用滋水涵木、养血濡肝等法,从相生方面以养肝体;治肝实用清金制木、泻肝实脾等法,从相制方面以理肝用,也即是从本条虚实异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
二、夫人禀五常①,因风气②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③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④,中人多死,千般疢难⑤,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詳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⑥、针灸、膏摩⑦,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文理也。
【词解】
① 五常:即五行。
② 风气:这里指自然界的气候。
③ 五藏元真:指五脏的真气。
④ 客气邪风:指不正常的气候,常为病毒侵袭人体之诱因。
⑤ 疢难:疢音趁。疢难即疾病。
⑥ 吐纳:是调整呼吸的一种养生却病方法。
⑦ 膏摩:用药膏摩擦体表一定部位的外治方法。
【释义】
本条论述人与自然有密切关系,强调预防疾病重于。首先指出自然界正常的气候,能生长万物;不正常的气候,能损害万物,对人体亦不例外。但同时又指出,人对于自然不是无能为力的,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只要五脏真气充实,营卫通畅,抗病力强,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有在正气不足的情况下,邪气病毒才能乘虚而入,为害人体,甚至造成死亡。疾病的发展变化虽多,但不出下面三种情况:一是经络受邪,就传入脏腑,此为邪气乘虚入内;
二是皮肤受邪,仅在血脉传注,使四肢九窍壅塞不通,其病在外;三是房室、金刃、虫兽所
伤,此又与上述因素不同。后段重申若人能养生防病,邪气就不致侵犯经络;倘一时不慎,外邪入中经络,即应乘其未传脏腑之时,及早施治。比如四肢才觉重滞,即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方法,不使九窍闭塞不通。只要平时对房室、饮食、起居等各方面,都能注意调节,再能防备意外灾伤,使体力强壮,则一切致病因素,自然无从侵入腠理。本条最后两句,大意是说人体的腠理是营卫气血交会出入之处,具有防御疾病的机能。
三、问曰:病人有气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鼻头微黑者,有水气;黄者,胸上有寒;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青为痛,黑为劳,赤为风,黄者便难,鲜明者有留饮。
【释义】
本条举例说明面部和鼻部的望诊在临床上的应用。
鼻位于中,内应于脾。现在鼻部出现青,青是肝,又见腹中痛,为肝乘脾;如再见极度怕冷,则属脾阳衰败。鼻部现微黑,黑为水,此属肾水反侮脾脏之象,所以主有水气。
五常指的是什么黄是指面黄,不单纯指鼻部。黄为脾,由于脾病不能散精四布,因而水饮停于胸膈之间,所以黄者胸上有寒,寒指水饮而言。面白是血不能上荣于面,失血过多之征,所以白者主亡血。如亡血之人面反现微赤,又不在气候炎热之时,此为血去阴伤,阴不涵阳,虚阳上浮之象。目正圆是两眼直视不能转动,此为风邪强盛,五脏之精气亡绝,多见于痉病,证属不治。但必须指出,本书各篇中所称死或不治,多为表明疾病已陷于危笃的说法,并非绝对不治,不可以辞害意。“青为痛”以下一段,仍论面部的望诊。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