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汶川大地震报道迅速公开的重要性
论汶川大地震报道迅速公开的重要性
作者:***
来源:《文天地》2011年第23期
        2008年5月12日,中国大地上的巨大震动令我国几万同胞惨遭厄运。而我国媒体有史以来以最及时、最公开的态度进行抗震救灾报道,不仅满足了公民最迫切的信息需求、有效地控制了四起的谣言、起到了积极有效的社会动员作用、掌握了议程设置的主动权,更重要的是用实践证明了中国政府以及媒体有能力、有决心、有信心向全世界展示一个全新的、更加开放的、透明的中国,提高了中国媒体的公信力,为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一、汶川大地震报道的迅速与开放
        1.报道的迅速、及时抢占话语先机。汶川大地震是5月12日14点28分发生的,最早的消息源自网络,是百度贴吧的网友14时35分发出的“四川地区发生地震”的帖子,之后,新浪论坛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四川泸州市的网友发布了地震的帖子。
        而最早的官方消息来自新华社,新华社在14点46分,地震发生不到20分钟之内就发出快讯,“四川汶川发生7.6级地震”,而新华社的英文快讯领先了所有外电,比法新社早6分钟,比美联社早8分钟。第一张地震图片也是由新华社在特大地震发生28分钟后迅速发出。
        32分钟后的15点,中央电视台在新闻频道的整点新闻中以头条的形式播出了地震的消息;从15:20开始,央视新闻频道取消原有节目,开始直播特别节目《关注汶川地震》,这一特别节目以同一主题不间断播出从5月12日15:20到5月13日20:00才结束,节目跨度超过了26小时,
        除了中央电视台以外,地震发生地的四川电视台的地面频道在地震发生一个小时后也进行了直播,并且从24:00开始在余震不断的办公楼里,中断所有节目,开始无间断震情直播,并且是8个频道分频直播。
        此后的几天里,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和手机等各种媒体都以从未有过的规模展开地震报道,各媒体派往灾区的记者源源不断的提供来自灾区的最新消息。
        2.信息主动公开赢得国际赞誉。我国这次在汶川大地震的报道的确开启了突发事件中境
外媒体进入了中国,进行现场报道的大门。国际上有影响的媒体,纷纷派出记者深入灾区采访,采访的媒体从20多家迅速增加到100多家,记者也多达300多人。汶川大地震是什么时候几月几日
        本次地震报道不仅能让大量的国外媒体进入灾区报道,而且在具体的办理有关证件上我国管理机构也是予以配合。英国《泰晤士报》北京分社社长马珍在5月13日8:00飞往成都后,前后只用了15分钟就在省外办拿到了特别通行证,并在5月24日与路透社、美联社、美国CNN和NBC、日本NHK等新闻机构的12名驻华新闻记者,一起登上了军用直升机,到达映秀,在废墟旁总理和潘基文联合国秘书长联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第一个采访了总理。
        除了为外国媒体采访提供了更方便的条件,使各媒体记者现场采访发回信息外,在这次突发的灾难中,我们的政府还拓宽了信息发布渠道。从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起,国务院新闻办、四川省政府每天举行一场新闻发布会,分别邀请政府职能部门的有关责任人以及有关领域专家,发布灾情、震情及救灾动态信息,回答中外记者的现场提问,并进行电视现场直播,不掩饰、不回避、不用外交辞令“无可奉告”。这样的发布方式既保证了媒体和受众知情权的满足,又保证了信息的权威性。
        二、迅速、公开报道灾难的重要性
        1.迅速及时传播真相,谣言止步。谣言止于公开,而这一切最有力的是止于电视影像最快速的直播。多渠道的传播就成了小道消息满天飞,甚至谣言四起,很容易造成社会心理恐慌引发社会动乱。如果这些时候大众传媒缺位,将造成公众无法正确应对突发事件,无法调整好心态,做好应有的准备,这样就会增加突发事件的处理难度。
        而正如这次汶川大地震报道,大众媒介在第一时间,通过各种形式把新闻最本真、最核心的事实直接呈现在电视观众面前,这种方式大大降低了社会流言散播蔓延的机会。主流媒体迅速公布事实真相的传播行为使许多谣言不攻自破,为社会稳定和有序的抗震救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央媒体联动地方媒体纷纷以最快的速度核实消息来源,第一时间播发新闻辟谣以民心,起到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
        2.伴随事件的发展,大众传媒起到积极动员职责。新闻直播与事件发展同步,观众在了解事件发展进程的同时,能够准确知道抗震救灾最紧迫的物资供应信息,所以才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准确判断,为抗震救灾贡献自己的力量。信息公开使中国的震情、灾情在全世界得到了传播,引起了全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广泛关注。及时、真实而全面的报道深深地感动了
世界,很多国家为我国灾区提供了大量的救灾物资、人员等方面的援助;媒体的充分报道让地震的危害及防震知识广泛而深入地传播,提高了全社会应对灾害的能力。媒体这次不仅动员起了社会的物质力量,更为可贵的是报道动员起了全社会全民族的情感力量。
        3.中国媒体掌握议程设置主动权。在这次突如其来大灾面前,中国媒体第一次抢先在全世界面前发出了自己的声音。用最快的速度赶赴灾区并将灾区的情况真实地传递到全世界。正是由于报道的及时、迅速,让中国媒体一开始就占据了信息发布权,为中国媒体掌握全球范围的舆论主导权创造了条件。因为,掌握先机也就意味着掌握了议程设置的主导权。
        结果已经证明:中国媒体在地震报道中赢得了受众的信任和支持。
        中央电视台总编室与5月21日到25日对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72个受众样本的调查表明:53.23%的中国民众是通过电视第一时间得知汶川地震消息的,汶川地震发生后,95.37%的民众通过电视了解相关信息,接触各类媒体事件最长的是电视,平均每天为270.2分钟,81.95%的民众认为电视史了解地震相关信息最重要的媒体,81.78%的民众主要收看CCTV1,37.65%的民众收看灾区频道——四川卫视。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众意见调查部与5月22日—27日期间,就抗震救灾话题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120个城市2648位城乡居民进行的电话调查表明:中国新闻媒体在抗震救灾中的表现得到了公众的充分肯定。91.4%的公众认为这次四川抗争救灾的电视报道能满足自己的要求,其中39.8%的公众认为这次电视报道完全能满足自己的要求,51.6%认为基本能满足自己的要求,只有8.6%的公众认为这次的电视报道不能满足自己了解信息的要求。
        (四)信息公开提升中国主体媒体公信力
        三个“第一时间”值得注意: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第一时间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灾情,国内主流媒体第一时间大幅度、不间断、多角度报道危机,记者第一时间获准奔赴灾区采访。而“第一时间”向世界开放信息的结果是:一方面,来自中国本土的声音大量出现在西方传媒上,另一方面,记者客观、公正的报道以及中国政府对国际救援的接纳,从而缓解了中西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冲突。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众意见调查部的调查表明:93.0%的公众认为这次四川抗震救灾媒体报道的开放程度比以前有所提高。其中,53.4%的公众认为开放程度明显提高,38.6%认为开放程度有所提高,只有8%认为开放程度没有提高。
        公开透明的信息环境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媒体的公信力。大量事实表明,在这次地震报道中,中国媒体始终掌握着灾情发布的话语权,及时、准确、丰富的资讯使西方媒体失去了想象和制造新闻的空间和机会,并在全世界营造出了对中国抗震救灾同情和支持的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1]南方周末编辑部.将开放透明进行到底,南方周末,2008.
        [2]王天德.突发性事件公开报道: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元素[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11).
        [3]张咏华,曾海芳.论中外传媒关于汶川地震报道的契合点.国际新闻界,2008(6).
        [4]孙茜云.政府信息公开与新闻价值回归[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9).
        [5]雷慰真,谢弛.从三次大地震看电视直播:在突发性灾害实践中的运作机制与功能[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12).
        [6]靖鸣,李兴达.汶川大地震中新闻舆论监督的突围与媒体守望[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
        [7][美]弗林·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和应用(第四版),华夏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叶璐璐,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09级新闻硕士研究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