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市优质课一等奖教...
10 岳阳楼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及节奏并背诵全文。
2.品味优美语言,学习文章将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精练、生动的语言,赏析精彩语段,理解作家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2.理解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1.疏通文意,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封建时代许多有志的文人士大夫都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他们为官时积极从政,力主改革,为官一方,造福百姓;被贬时,则寄情山水,独善其身。苏轼、柳宗元、范仲淹都是其中的代表。特别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表现出了阔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成为天下人的楷模。今天我
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岳阳楼记》。
二、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出身贫寒,自幼苦学,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 27岁中进士。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
2.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庆历六年(1046)。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年代,对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对外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为了巩固政权,改善这一处境,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进行改革,后人称之为“庆历新政”。但改革触犯了封建大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而皇帝改革的决心也不坚定,在以太后为首的保守官僚集团的压迫下,改革以失败告终。“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贬放河南
邓州,这篇文章便是写于邓州,而非写于岳阳楼。
三、检查预习
一词多义
明:
(1)(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越明年
(2)(明媚) 至若春和景明
以:
(1) (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
(2)( 因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夫:
(1)(那) 予观夫巴陵胜状
(2)(表句尾感叹) 嗟夫
观:
(1)( 看) 予观夫巴陵胜状
(2)( 景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极:
(1)(直到)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2)(穷尽,尽头) 此乐何极
(3)(表示程度深) 感极而悲者矣
或:
(1)(或许 )或异二者之为
(2)( 有时) 而或长烟一空
空:
(1)( 天空) 浊浪排空
(2)( 消散) 长烟一空
通:
(1) (顺利) 政通人和
(2)(通向) 北通巫峡
和:
(1)(和乐) 政通人和
(2)(和煦) 春和景明
则:
(1)那么 :然则何时而乐耶
(2)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
(2)聚拢:云归而岩穴暝
(1)前人之述备矣:译尽
(2):备齐
词类活用
⒈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3.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⒌忧谗畏讥(名词作动词,别人说坏话)
⒍刻唐贤今人
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
⒎而或长烟一空(形容词作动词,消散)
⒏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活用作状语,向北;向南)
⒐或异二者之为(动词活用作名词,这里指心理活动)
古今异义
⒈气象万千【古义:景和事物; 今义:天气变化;气象万千形容景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气象万千的意思
⒉微斯人【 古义:(如果)没有;今义:微小】
⒊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景象;今:看】
⒋横无际涯【古:广远;今:与“竖”相对】
⒌浊浪排空【古:冲向天空;今:全部去除掉】
⒍予观夫巴陵胜状【古: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今:丈夫,夫人】
⒎前人之述备矣【古:详尽 今:准备】
⒏增其旧制【古:规模 今:制度】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