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什么颜的
青春是什么颜的?如果说童年是天蓝的--因为它的纯洁与明净;如果说暮年是黑的--因为它是漫漫人生道路的尽头。那么青春是什么颜的呢?青春是粉红的。因为在青春的岁月里,有着太多太多的希望和梦,那是粉红的梦--浪漫、清新而瑰丽。那梦,没有饱经风霜后的沧桑与深沉,没有久历世事后的成熟与理性,没有无情岁月的束缚和羁绊。只是那热情明朗、无拘无束的粉红。暮年时期的果戈里就曾说过:“不说别的,光是拥有未来,青年们就够幸福的了。”然而,我们这些正拥有青春的人,似乎没有感到如此幸福。很多人只是把青春的资本沉浸在青春的梦中,而不去为这些梦奋斗,乃至这些梦犹如肥皂泡一般,随着青春的流逝而消失得无影无踪。青春是绿的。你见过那在明媚的春光下生长的新绿的幼苗吗?你见过树捎头那一簇簇在春风中轻舞的嫩芽吗?青春的绿,是春天里幼苗的绿、嫩芽的绿,朝气蓬勃,生机饱满。李大钊说:“青春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15岁发表第一篇科学论文;王维17岁就写出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样脍炙人口的诗篇;恩格斯17岁就学会了25种外国语言……正是这青春时期的播种与耕耘,正是这青春时期绿的激情,造就了这些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们伟大的一生。青春也可以是灰的。因为我们缺乏理性,我们稍有收获便沾沾自喜;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犯错误;十字路口,我们常常徘徊不定……当然,上帝是容许年轻人犯错误的,因为正是一次次的犯错误,我们得到学习,
得到成熟,得到理性。其实,每一个人青春的颜都是这三种颜的混合。只因三各自的分量不同,从而配出不同的彩。这是人生中独一无二的彩,我们怎能视而不见、不去珍惜它呢?有这样一首诗:“别等太阳已经高挂,才进入今天;别等花已凋谢,才来珍惜;别等机会远去,才来痛心。等,只会等白我们的少年头;等,只会让我们错过播种和收获的季节……”我要加上一句:别等青春已经流逝,才睁开眼睛寻青春的颜;等,只会让我们蹉跎一生,后悔莫及。
《小时代》是正在上映的由郭敬明导演、编剧的电影。关于这部电影的风评,分歧很大。一花一世界,文学艺术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对于客观世界、心灵世界、理想世界的一种表达维度。十八九岁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是电影《小时代》的取景场域,“80后”作家郭敬明虽年岁增长,从小说、杂志到电影,唱的依然是“青春调儿”,并且再一次聪明地抓住了自己的目标受众——数量庞大的青少年体。幼稚和单纯、热情和盲目、生动和做作,是青春文艺的双面胶。同理,非理性、类型化、跟风,是郭敬明作品、琼瑶小说、汪国真与席慕蓉的诗歌、小虎队音乐等不同时代青春文艺流传的本质。青春有自己的属性,无罪可原。但是《小时代》却让很多人看到了青春之外的东西,产生了无法摆脱的不安。
  就文艺作品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记录”而言,电影《小时代》以及主创者接受采访时的胸臆直白,无比真切地表达了思想解放、物质财富迅速积累之后,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虎视眈眈和一往无前的力量。物质是生命和生存的基点,美和价值也极大地依赖物质甚至存在于物质之中,今天,从理性和哲学的层面,我们都不会也不必讳言物质创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取之有道的财富,帮助我们获得尊严和体面,但是一旦对于财富的炫耀和追求,成为一个社会较大人尤其是已经摆脱贫困的知识分子的终极目标,一个社会先知先觉阶层的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向世俗和世故下倾,整个社会的思想面目势必“喜言通俗,恶称大雅”。
  在中国社会物质文明日益发达的今天,文艺作品对于物质和人的关系的探索是必要的和有价值的,但探索如果仅仅停留在物质创造和物质拥有的层面,把物质本身作为人生追逐的目标,奉消费主义为圭臬,是“小”了时代,窄了格局,矮了思想。史学家钱穆说中国知识分子远从春秋时起,便以“在世界性社会性历史性里,探求一种人文精神,为其向往目标的中心”,知识的功能虽表现在知识分子身上,而知识的对象与其终极目标,则早已大众化。将理想生活和知识对象致力于人文之共同目标,一切的追求和发展,都是工具和阶梯。今天,中国许多知识分子“言必称西”,认为中国文化传统以大化小,是对个性和个体人发展的剥夺和压迫。但他们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常识:强调发展个性、发挥个体人的天赋特长的西方社会,
对于个体的尊重和对于他者即社会大体的尊重和奉献,通过宗教的层面上升到价值领域并获得共识、付诸实践。个体的“小”存在于社会历史的“大”之中,工具性的物质服务于本原性的思想和精神,因此,才有范蠡襄助越王勾践玉成其事引艳羡,无人属意陶朱公;才有书生李白“千金散尽还复来”,豪气干云,引无数名士竞折腰;才有恺撒“赤条条走进坟墓”,英雄的故事已经雕刻成不朽的史诗。立功,立言,立人,哪一桩是把个体的价值捆绑在物质的战车上?
  青春可掠单纯之美,但幼稚是她隐形的伤疤。幼稚之人或有美感,文艺的幼稚和浅薄阶段则是必须超越的。今天,充斥耳目的如果都是《小时代》们,或者因为票房有利可图,就无条件地纵容《小时代2》、《小时代3》的出现,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引导社会思潮,小时代、小世界、小格局遮蔽甚至替代大时代、大世界、大格局,个人或者小团体的资本运作或许成功了,但是一个时代的人文建设和传播却失控了。作家和艺术家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要类别,是中国社会人文精神的建设者,也是人文精神的传播者。作家、艺术家身处丰富、深刻、复杂、变革的大时代,人类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个体人的命运,哪一样不是现实社会和现实人生?政治、经济、文化,哪一样不值得去为历史立题?文艺创作实践是个体性行为,文艺创作的功能却具有公共性,文艺创作无视大的人,无视创作底的
世界性、历史性和社会性,是对作家、艺术家自身职责的放弃,也是对时代、历史的伤害和不公道。
  作家和艺术家是“歌者”和“言者”,所以在古希腊人的眼里他们是特殊的人,是上帝与人类沟通的使者,他们是人类世界里具有特殊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力的人,他们的存在,使人类具有消解迷惑、拥有希望的通道。因此,真正聪明的作家和艺术家,不仅能够在五光十的生活和丰富的大时代里敏锐地捕捉到具有特殊意义的形象,而且能够通过细腻的甚至微小的形象,表现、折射、反省、记录生活的深处和人性的深处,建构创作的景深。创作的景深取决于创作主体的修养。题材本无贵贱轻重,在一个修养深厚情怀壮阔的创作主体视野里,个体是体的缩影,侧面是正面的延伸,角落是中心的背景,文艺创作每一个细节的选择和确定,都应该是形象的社会本质意义的扩大和加深。
社会很单纯复杂的是人是什么歌矫枉过正是我们常常会犯的毛病,走过贫穷和物质短缺年代,进入物质相对丰富的时代,对于贫穷的恐慌更加强烈,物质占有的欲望更加迫切。“凌空高蹈”之不言已久矣。普通人或可目光和目标向下倾,作家和艺术家不能不为时代唱大风。作为先知先觉的人,作家和艺术家要有勇气、有才华,更要有情怀、有格调。沽名钓誉、追名逐利者请出列,浑浑噩噩、碌碌无为者也请走开。
  看完致青春的第一印象,是觉得影片前面好看,笑声不断,后面部分有些乱,人物感情的纠葛看不懂,有些莫名其妙。后来静下心回想,才一一理清,这是一部映射了每一个人的青春和爱情片子,人人都能到自己的影子,片中人物和事件都是精心设计的,并不是杂乱无章。很多情节都曾发生在每一个人的身上。片子中的每个角,是都是现实中人们的真实缩影,而女主角郑微,则是青春的缩影。
  郑微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女子,开朗直接,大胆的追求,想做什么就敢做什么。我们身边也有直接敢做的人,却没有直接到这样彻底的人,不管是谁,也会被生活各种条条框框所影响,郑微在这个性格上,太完美,完美到只存在于想象中。郑微不是某些人的缩影,而是所有人青春的缩影,她直率做出的事情,是很多人青春是想做而没做的事。她可以很单纯的和异性打成一片,可以很勇敢的表白和追求喜欢的人,可以很突然的跑上舞台尽情歌唱,看她做的事,弥补了我们青春的遗憾。在每个人心中,青春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姑娘,漂亮,阳光,魅力四射,光彩夺目,同时又青涩,不计后果。这就是郑微,这就是青春。
  在分析其他人之前,特别是郑微,陈孝正(赵又廷),林静(韩庚)三人的感情关系,根据剧情,先提出三个问题:
  1, 最后郑微和陈孝正到底好了没好?
  2, 为什么影片里林静不能和郑微在一起,是被别人寻死逼的吗?
  3, 为什么要安排阮莞死亡,这种韩剧剧情不早就烂大街了?
  前面说了,郑微所有人青春的缩影,她的行为填补了每个人青春中的遗憾。为什么人人都会在青春的时候留下遗憾呢,原因有两个,一内一外。
 外在的原因是陈孝正。他是什么样一个人,影片表现的很清楚,很早就规划了自己的未来,一丝不苟的去实现,不接受哪怕一厘米的误差。他的规划,其实是承载了父母的寄托,也是生活中的成功观念影响下走出的路。说白了,他不是在为自己而活,为的是身边人的期望而活,为的是去实现所有人眼中的成功,他学习好,有才,呆板,麻木,正是80一代遭遇的教育的产物。(我们所经历的教育,一直在告诫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谈朋友影响学习影响前途,成绩好就能上好大学读好专业,将来就是有用的人才,总之就是一句话,什么别管,拼命去学就对了。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是才,而不是人,幸好,能成为这样产物的,只是一部分。)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这种环境的压迫和观念的影响,在青春正茂,
谈恋爱的大好季节,迫于学习的压力,迫于未来的压力,束手束脚的选择了放弃,正统的说法是为了理想不为眼前分心。多年以后才明白青春短暂,留下刻骨铭心的遗憾。陈孝正在杨澜采访时说出的那番话,就是他深刻的醒悟。这种外在的环境,是青春会留下遗憾的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内在的,是性格所影响。大学里林静没有和郑微谈恋爱,是因为他心里的芥蒂,自己的内心的原因导致他迈不出追求喜欢的人的第一步。也许有人会说,他身上的那种事,现实中哪碰的到啊?他看似是特殊情况,但其实不是。很多人在青春时遇到了喜欢的异性,不敢主动去追求,心里患得患失,或许在想,我这样做会不会不好,这样做了别人会这样说我,做了会不会印象不好,在纠结中终于成了暗恋,本应沸扬的热血青春,被害羞的内心浇灭了。与其说林静的手是被刀划伤,到不如说是被青春划伤。因为不去追求而永远失去了所爱,心头的伤比手上更痛。所以青春留下遗憾的第二个原因,是内心的不敢。影片的作者用名字解释了这二个原因,一个是因为孝正(正统的观念),一个是因为静(内心不敢)。  那在剧情中郑微和陈孝正,林静到底能不能成,其实他们的故事就已经说明了。他们的结果,是不能成和或许吧。
  当认识到青春的遗憾,重新去追寻青春的爱情时,林静的结果是不能成。开始看林静的故事,觉得林静很悲剧,被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苦苦缠上,以死相逼,有机会和他爱的郑微在一起却不能。后来我才明白,林静遇到一个抑郁症精神病的女人纠缠,这事件是特殊事件,但映射到人中却是一个很正常很普遍的情况,因为有不得不放弃的原因。当人们幡然醒悟到青春遗憾时,也有机会再续曾经的爱情,却不能再回头了,因为已经有了--家。林静没有结婚,但他遇到的事情把他紧紧的绑住了,家也是一样,已经有了家庭,昔日的人再好,也注定是过去,不再会有将来。郑微也很明白,虽然想结婚,但知道了这种情况,毫不犹豫的离开了,当时的场景很美,雾中只能看到一半的桥横在他们的头顶,入眼的尽是绝路和凄美。
  重新去追求青春时爱的人,或许能成。陈孝正再遇郑微,郞未娶(离婚了),妾未嫁,都是单身,是有理由在一起。但一切真的能从头再来么,爱情能冷冻多年后再拿出来一点就燃吗。即使人在一起,失去了的已经永远失去。郑微和陈孝正成与不成,都已经不重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