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0年财政支出收入以及详细的分析
作业:09级财政2班
詹旭290706225 1950-2008年国家财政收支总额及增长速度
60年来,财政支出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最大的变化是,财政运行模式由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建设财政,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2008年,全国财政用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达到19959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31.9%。2009年全国财政预算安排上述民生支出24610亿元,同比增长23.3%。在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对“三农”、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逐年增加。这个趋势在近几年尤为明显。统计显示,今年前8个月,全国财政累计支出38625.3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7146.15亿元,增长22.7%。2009年,全国财政预算安排中,仅用在与人民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方面的民生支出就达到24610亿元,比2008年增长25.1%。仅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安排7161亿元,增长20%以上。
改革开放前30年的财政支出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的30年,由于经济处于恢复和初步发展时期,加上其间发生了“”、“”等重大事件,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增长速度不快,部分年份甚至出现负增长的情况。1950年,财政支出总额仅有68.08亿元(包括国内外债务部分,1994年之后的收支数字不包括国内外债务部分),1951年超过100亿元,此后长期在数百亿元徘徊,至“”结束后的1977年,财政支出规模为843.53亿元,这也是改革开放前支出总额的最高点。其中,1957年、1961年、1962年、1967年、1968年、1974年、1976年财政支出较上年均为负增长。
1960年中国发生了什么
从财政支出的结构看,这30年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以经济建设支出为主的“大而宽”格局。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后,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国家财政在社会资源配置中扮演了重要角,形成了以经济建设支出为重点、大而宽的支出格局。1950年~1978年,经济建设支出占比最高的年份达到了71.7%。二是财政包揽各项社会事业。财政分配中几乎包揽生产、投资乃至职工消费,覆盖了包括政府和企业、家庭在内的各类行为主体,负担沉重。
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财政支出结构在上述基本特征下,不同时期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年~1952年),为巩固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财政支出以国防为重,经济建设次之。1949年,军费开支约占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上。在1950年的财政支出中,国防支出占比达41.1%,经济建设支出占25.5%。朝鲜战争爆发后,党中央确定了“国防第一”的财经工作方针。在1951年财政总支出中,国防支出占43.0%,经济建设支出占28.7%。1952年的财政支出中,国防支出的占比有所下降,而经济建设支出比例则有所上升。
“一五”时期(1953年~1957年),支出重点是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保障。按照“一五”计划的规定,国家财政对经济和文教建设的支出总额为766.4亿元,折合黄金在7亿两以上。当时我国确立的方针是:“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就是立足国内,依靠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厉行节约,通过财政手段积累工业化资金。“一五”期间,国家财政为工业化筹集建设资金达1241.75亿元,有力地保证了“一五”计划的胜利完成。此间,财政支出结构出现了一些变化,
国家建设支出(包括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由1952年的59%提高到1957年的64.17%,而国家机关支出(包括国防费和行政管理费)所占的比重则由1952年的36.3%降至1957年的25.6%。
“”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年~1965年),国家先是过于偏重基本建设投资,后来作出适当调整。1958年开始,为了适应“”建设资金的需要,国家通过财政、信贷多方面筹集资金,基本建设投资扩大,财政出现了大量赤字。从1961年开始,党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财政支出结构也因此发生了积极变化:一是压缩基本建设投资,停建、缓建一些工程项目。基本建设拨款在同期国家财政算支出中的比重,从1958年~1960年间的54.8%,降到1961年的30%和1962年的18.2%。二是合理分配资金,调整经济结构。国家财政按照先生产、后基建和以农、轻、重为序的原则,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三是大力支援农业。1961年和1962年,国家财政支出中用于农林水利方面的支出共达106.48亿元,占两年国家预算支出总数的15.8%,而“一五”时期这方面的支出仅占6.3%。
“”时期(1966年~1976年),经济建设、国防、科技是财政支出的重心。“”十年期间,国家财政遭受了严重破坏,财政损失巨大。10年中,有4年出现财政赤字,但经过国家和财税部门的努力,其余6年还是维持了平衡。1966年~1976年,财政支出共计7234.74亿元,其中占比较大的是:基本建设拨款占39.3%,国防支出占19.8%,文教卫生科学事业费占9.2%。在“”造成的艰难困境中,财政支出在
经济建设、国防科技等方面仍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农业方面,建设了大批水利工程,农业现代化的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工业方面,建设了一批大型工业企业;交通运输方面,完成了成昆线、焦枝线、南京长江大桥等重要交通工程;国防科技进步方面,扶持科技人员在核技术、人造卫星、灿型杂交水稻等尖端科技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改革开放30年来的支出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绝对额总体上是稳步增长的,而且增长速度也逐步加快。1978年,财政支出总额为1110.95亿元,到1992年增至4389.68亿元,增长速度不是太快。1998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后,支出规模急速增长,当年支出总额为10798.18亿元,2002年突破2万亿元,2005年突破3万亿元,2006年又突破4万亿元,到2008年更是突破了6万亿元。30年间,财政支出规模增长了55.3倍;其间除了1981年和1982年均比上年略有下降外,其余年份的财政支出都保持了增长的态势。显而易见,随着经济运行状况的波动,我国的财政支出绝对规模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趋势,这种走势与西方国家具有类似特征,也验证了经济决定财政及其支出的规律和财政支出增长理论。但是我们必须注意一个特殊的现象,即:在财政支出绝对规模增长的同时,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出现了先降后升的变化,呈现出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明显不同的特性。1978年,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为30.5%,1985年下降到20.4%,1990年降到18.4%,1995年降到最低点11.2%。1996年以后财政支出绝对规模开始逐年回升,尤其是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后,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要求,政府把加强宏观调控、促
进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作为主要职能,财政支出绝对规模的增长可谓突飞猛进,相对规模也扭转了下降的趋势而逐渐上升。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