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论坛Һ㊀
关于收入法增加值核算的思考
林舒洁
摘㊀要:收入法增加值核算是GDP核算的三种方法之一ꎬ是指从收入分配的角度来核算经济活动成果ꎮ劳动者报酬㊁生产税净额㊁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作为收入法增加值核算的四个组成部分ꎬ均存在核算逻辑和方法上的不足ꎬ本文以此做出相关思考ꎮ
关键词:收入法ꎻ劳动者报酬ꎻ固定资产消耗ꎻ生产税净额ꎻ营业盈余
中图分类号:F124.7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4428(2018)10-0105-02
㊀㊀一㊁问题的提出
国民经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全部经济活动的总和ꎬ是一个纵横交错㊁极其复杂的经济活动的运作系统ꎮ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在于准确地了解和把握国民经济的运行及增长情况ꎬ在相应的理论基础下结合一系列核算原则和方法ꎬ通过各个指标的核算将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各个部门㊁各个环节的运作情况较为直观
㊁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ꎮ世界各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都是基于国民账户体系(SystemofNationalAccountsꎬ简称SNA)这一国际标准ꎬ再结合本国国情制定的ꎬ中国亦是如此ꎮ
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产品在生产㊁分配㊁流通和消费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ꎮ经过生产环节的在产品ꎬ要么是通过多种流通渠道的实物运动ꎬ形成社会总供给ꎬ要么是通过分配再分配的价值运动ꎬ形成社会总需求ꎬ最后通过市场交易实现其消费ꎮ流通可以视为生产环节的继续ꎬ因而商业和运输也是生产的一种模式ꎬ通常在第三产业来计算产值ꎮ国民经济核算从生产㊁分配和消费三个方面进行核算ꎬ对应三种核算方法ꎬ即生产法㊁收入法和支出法ꎮ
生产法㊁收入法与支出法的GDP核算在实际运用中是基于国民经济核算的三方等价原则ꎮ三方等价原则最早由库茨涅兹于1937年在其著作«国民收入和资本形成»中提出ꎬ他通过对国民收入从生产㊁分配和使用三个环节进行定义和计算ꎬ提出三方等价原则ꎬ即国民生产=国民收入=国民支出ꎮ依据三方等价原则ꎬ现行的三种GDP核算方法ꎬ即生产法㊁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的GDP应该是相等的ꎮ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三种方法的核算结果往往存在差异ꎬ一般认为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大多是统计误差ꎬ统计允许误差的存在ꎬ因而实践中一般认为三种方法计算的GDP误差在3%左右是合理的ꎮ然而ꎬ引起笔者思考的是:除了系统的统计误差之外ꎬ是否有其他因素导致这种误差?就逻辑上分析ꎬ收入法核算GDP是否恰当?笔者将在接下来的行文中提出几点拙见ꎮ
二㊁收入法增加值核算逻辑思考
收入法的基本思想是计算生产单位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得到的市场价格的收入ꎬ生产要素涵盖劳动㊁政府服务㊁固定资本以及企业管理等ꎮ在中国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ꎬ它们分别对应于劳动者报酬㊁生产税净额㊁固定资本折旧和营业盈余四个部分ꎬ即:
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本折旧+营业盈余
GDP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ꎬ是我们最终统计的对象ꎬ但在收入法核算GDP的过程中ꎬ营业盈余是生产总产值减去劳动者报酬㊁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本折旧后的余额ꎬ这从数学等式的角度看是不符合逻辑的ꎬ这种核算方法本质上是建立在生产法核算的基础和三方等价原则上的ꎮ此外ꎬ收入法增加值核算的四个部分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劳动者报酬占比测算的数据质量问题
关于劳动者报酬ꎬ我国官方定义是: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ꎬ包括各种形式的工资㊁奖金和津贴ꎬ既包括货币形式的ꎬ也包括实物形式的ꎬ还包括劳动者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疗卫生费㊁上下班交通补贴㊁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费㊁住房公积金等ꎮ国民经济核算实践中ꎬ劳动者报酬目前采用的统计口径用公式可表示为:
劳动者报酬=SNA中的雇员报酬+个体经营户混合收入中包含的劳动报酬+农户的混合收入
劳动者报酬占比ꎬ直接体现了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劳动者得到的分配成果ꎮ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中占比的高低ꎬ体现了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的主体格局ꎬ这种初次分配结果对经济的持续增长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ꎮ劳动者报酬的计算公式看似简单ꎬ然而要准确测算劳动者报酬占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ꎮ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劳动者报酬指标的核算口径问题ꎮ首先必须对劳动者做出界定ꎬ才能够进一步核算劳动者报酬ꎮ我国劳动者报酬指标的核算口径与国际标准界定存在一些差异ꎬ并且我国的劳动者报酬指标的核算口径还进行过两次重大调整ꎬ这导致调整前后的指标数值不能直接对比ꎮ与国际上的雇员报酬口径相比ꎬ我国劳动者报酬指标进一步纳入了农户和个体经营户的劳动报酬ꎮ涵盖的主体不同ꎬ要使核算的结果具有可比性ꎬ就必须在具体测算时保持核算口径一致ꎬ或者能采取合理的调整转换方法统一到科学可比的口径上ꎮ个体经营户和农户混合收入的规模估算和分劈问题是关键所在ꎬ而我国处理个体经营户和农户混合收入规模估算和分劈的方法仍存在不足和漏洞ꎮ
2.年度GDP数据的改动问题ꎮ由于数据资料的修正更新㊁计算方法及分类标准的变更ꎬ我国年度GDP数据还需要定期进行修订ꎬ因此年度GDP数据改动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ꎬ一般情况下ꎬ经过一两年修正的数据较为准确ꎮ数据修订无疑会对劳动者报酬的占比测算结果产生影响ꎬ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产业劳动者报酬占比的变化ꎮ我们的占比变动
501
报酬分析中ꎬ往往包含着数据修订结果的影响ꎬ要分析劳动者报酬占比的真实变动ꎬ必须把GDP数据修订的影响从直观数据变动中区分开来ꎬ但是这一点在实践中没有得到恰当的处理和应对ꎮ
3.核算资料的来源问题ꎮ我国当前测算劳动者报酬占比的核算资料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部分ꎬ用于测算全国和机构部门的劳动收入份额ꎻ二是各省的收入法GDP核算数据ꎬ用于测算全国㊁分省份和分行业的劳动收入份额ꎻ三是投入产出表数据ꎬ用于测算全国和分行业的劳动收入份额ꎮ由于各个来源的数据资料的修订工作并不同步ꎬ相关数据的透明度仍有待进一步加强ꎬ国家与不同省份之间的某些统计方法和相关标准存在差异ꎬ所以基于不同核算资料来源测算的劳动者报酬占比会存在一些差异ꎮ(二)生产税净额的核算问题
生产税净额是政府部门参与分配获得的收入ꎬ是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ꎬ由生产税减去生产补贴后得到ꎮ生产税是政府对生产单位从事生产㊁销售和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这些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所征收的各种税㊁附加费和规费ꎬ是政府的正税收入ꎬ包括营业税㊁增值税㊁消费税㊁烟酒专卖专项收入㊁进口税㊁固定资产使用税㊁车船使用税㊁印花税㊁排污费㊁教育费附加㊁水电费附加等ꎮ相反的ꎬ补贴是负税支出ꎬ是政府对生产单位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由于政策性的原因而产生的亏损所给予的财政补贴ꎬ通常有国家
财政对企业的政策性亏损补贴等ꎮ在SNA准则中ꎬ税收涵盖生产㊁收入初次分配与收入再分配各个环节ꎬ并且种类多㊁分类方法特殊㊁影响核算的范围大ꎬ税收的这些问题导致在实务工作中会存在很大的难度ꎮ应该提示的是SNA作为国际通用核算规则ꎬ其生产税净额的核算主要参考的是欧美国家的主要税种和税制ꎬ因而我国在适用其相关规则时势必要进行大量调整ꎮ税收种类繁多导致其分类本身存在许多难题ꎬ相关税收理论和分类依据是对不同税收制度下的多种税收进行较为准确的分类核算的基础ꎬ但是ꎬSNA在很多领域都没有说明其背后的理论依据和方法ꎬ从而导致税收分类成为核算工作的一大难题ꎮ
(三)固定资产折旧估算的问题
固定资产折旧部分我国的核算口径与SNA并不完全一致ꎮ这一部分ꎬSNA中为 Consumptionoffixedcapital ꎬ即固定资产消费ꎬ有别于我们的 固定资产折旧 ꎮ固定资产消费的定义为:核算期内生产者所有的和使用的固定资产ꎬ由于物理损耗㊁正常的过失和正常的事故损害ꎬ所引起的固定资产现值减少ꎮ而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固定资产随着其磨损逐渐地转移到所生产的产品中去的那部分价值ꎬ这部分价值表现为按照核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ꎬ或按国民经济核算统一规定的折旧率虚拟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ꎮ事实上ꎬ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固定资本核算并不等于企业会计核算的固定资产折旧ꎬ二者最主要的差别是固定资产的计价ꎮ企业会计核算遵循历史成本原则ꎬ而国民经济核算要求以现期得到价格进行估价ꎬ固定资产的使用周期通常较长ꎬ因此估价变化可能较大ꎬ导致固定资本消耗和折旧数据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ꎮ因此ꎬ原则上固定资产折旧应按固定资产的重置价值来
计算ꎬ但是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对全社会固定资产进行重置估价的基础ꎬ所以只能采用这种方法来计算收入法下国内生产总值的固定资产折旧部分ꎬ这使
得固定资产折旧部分的适用性值得商榷ꎮ此外ꎬ在实践中ꎬ
企业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按固定资产
的实际使用情况计提的折旧费ꎬ而不计提折旧的单位则是按
照统一规定的折旧率和固定资产原值计算的虚拟折旧ꎬ比如
一般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的折旧率为6%㊁城镇住户的折旧率
为3%㊁个体工商户的折旧率为5%㊁农村住户的折旧率为3%ꎮ最后ꎬ不论是国民经济核算的固定资本消耗还是固定资产折旧ꎬ都具有非常明显的主观估算彩ꎬ因此ꎬ固定资产
折旧成为国民经济核算中非常特殊的一个项目ꎮ(四)营业盈余的测算存在逻辑上的错误
营业盈余ꎬ是生产单位总产出扣除中间消耗㊁劳动者报酬㊁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之后的余额ꎬ与生产单位当期生产经营所获的营业利润有相似之处ꎬ但并不等于企业的营业利润ꎬ代表资本要素从当期生产
中最初获得的报酬ꎮ其数据来源是根据企业的会计利润报表调整得来的ꎬ这样的数据来源本身值得商榷ꎮ此外ꎬ从数学逻辑上分析ꎬ营业盈余的计算本身存在逻辑问题ꎬ根据收入法增加值核算的目的和原理ꎬ增加值应该是未知的ꎬ是我们核算的最终目标ꎬ但是在这里却成了一个已知数ꎬ用来与其他三项反推营业盈余的数值ꎬ这样的核算是建立在生产法核算的基础上的ꎮ那么ꎬ如果没有生产法和三方等价原则ꎬ收入法是否能作为一种独立的核算方法计算经济增加值呢?
三㊁小结
综上分析ꎬ笔者认为收入法核算增加值需要建立在生产法核算以及三方等价原则的基础上ꎬ收入法作为一种独立的增加值核算方法ꎬ其自身存在逻辑上的缺陷ꎬ并且在我国的具体实践中存在多处理论和方法的缺陷ꎬ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其对于国民经济核算的适用性ꎮ
参考文献:
[1]刘伟ꎬ张欣.GDP中固定资产消费的经济属性解析[J].统
计与决策ꎬ2010(3):9-11.
[2]许宪春.准确理解收入分配核算[J].经济学动态ꎬ2014(3):65-71.
[3]许宪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中的若干重要指标与有关统
计指标的比较[J].世界经济ꎬ2014ꎬ37(3):145-159. [4]钱伯海.生产活动范围与国民核算原则[J].中国经济问
题ꎬ1996(1):21-27.
[5]周兰桂.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评析[J].科技情报开发
与经济ꎬ2006(19):121-122.
[6]高敏雪ꎬ李静萍ꎬ许健.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
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ꎬ2006.
[7]许宪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㊁改革和发展[J].
中国社会科学ꎬ2009(6):41-59ꎬ205.
[8]龙乔.国民经济核算核心指标应用问题研究[D].广州:广东财经大学ꎬ2016.
作者简介:
林舒洁ꎬ女ꎬ广东财经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国民经济学研究生ꎮ
60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