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曲线概述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一.概念:
1.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2.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
3.需求的价格弹性: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4.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5.需求的收入价格弹性: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消费者的收入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6.替代品:如果两种商品之间可以互相代替以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
7.互补品:如果两种商品必须同时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互补品。
报酬8.恩格尔定律:在一个家庭或国家来说,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对于一个家庭或国家来说,富裕程度越高,则食品的收入弹性就越小;反之越大。
9.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
二.知识点:
1.影响需求和需求量的因素。
(1)商品本身的价格
(2)相关商品的价格
(3)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4)消费者偏好
(5)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
(6)人口数量与结构的变动
(7)政府消费政策
2.需求弹性与收益的关系。
①|Ed|=0,即完全无弹性。这种情况下,因Q固定不变,总收益(TR)与价格(P)按同同方向、同比例的增减。
②|Ed|=1,即单位需求弹性。这时商品价格变动与需求量动幅度相互抵消,总收益达极大值,
不会因价格变动而变动。
③|Ed|→∞,即完全弹性。这种情况下,若价格下降,会使总收益无必要减少,所以厂商一般不会降价;若价格上升,又会使需求量无限减少,以致使总收益减为零,因此,厂商也不会涨价。
④|Ed|<1,缺乏弹性或弹性不足。此时,总收益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化,适合提价政策。
⑤|Ed|>1,富有弹性或弹性充足。总收益与价格反方向变化,适合薄利多销。
第三章 效用论
一.概念:
1.效用: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评价)
2.边际效用: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
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3.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与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4.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量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5.价格—消费线:在消费者偏好、收入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商品价格变动引起的消费者均衡点移动的轨迹)。
6.收入—消费线:在消费者偏好和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消费者的不同收入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7.恩格尔曲线:消费者在每一收入水平对某商品的需求量。
8.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二.知识点:
1.什么是无差异曲线?它有何特点?
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
特点:(1)在同一个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2)在同一个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
相交(3)无差异曲是凸向原点的(4)无差异曲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斜率是负的。
2.简述基数效用论下消费者均衡的决定机制及需求曲线的推导。
决定机制:基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均衡条件是:若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水平
固定,市场上各种商品价格已知(假设条件),那么消费者应使自己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或者说,消费者应使自己花费在各种商品购买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
公式:P1X1 +P2 X2 +… +Pn Xn = I [约束条件] P1,P2,…,Pn——商品X1 ,X2 …,Xn的价格;I——消费者的货币收入。MU1 = MU2=…= MUn = [均衡条件] ——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最优商品组合,消费者应使自己花费在各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且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 )
两种商品均衡条件: M: 消费者的收入P1: 1商品的价格P2: 2商品的价格Q1:1商品的数量Q1:2商品的数量MU1:商品1的边际效用MU2 :商品2的边际效用MUm :每元钱的边际效用
推导:基数效用论者认为,商品的需求价格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随购买量的增加而递减; 需求价格随购买量的增加而递减。)运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可以推导出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边际效用递减。需求曲线表示:商品需求量随商品价格上升而减少,随价格下降而增加,即商品需求量与商品价格成反方向变动。
3.结合图形说明序数效用论下消费者均衡的决定机制及需求曲线的推导。
把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合在一个图上,收入既定,预算线必与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中的一条相切;在切点上,实现了消费者均衡——效用最大化
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相切时,商品的组合(M,N),是消费者在既定支出水平上(AB)
所能实现的最大化效用(U2)
如果U与AB两条曲线相交(C,D),则是以较多的钱实现较低的满足程度, U1<U2,浪费了。U3>U2,但无法实现。
在切点E,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两者的斜率相等。
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一定预算约束下,实现最大效用,消费者应选择最优商品组合。
使MRS等于两种商品的价格比。这时:消费者愿意交换的两种商品的数量比,应等于该消费者能够在市场上用一单位的这种商品去交换得到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分析:如C点,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大于预算线的斜率的绝对值,
第四章 生产论
一.概念:
1.边际产量: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2.等产量曲线: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
3.等成本线:在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的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4.规模报酬: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之为规模报酬递增。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之为规模报酬不变。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之为规模报酬递减。
二.知识点:
1.什么是边际技术替代率?简述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的内容。
边际技术替代: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内容: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2.简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内容及原因。
内容: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的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起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原因:对于任何产品的短期生产来说,可变要素投入与固定要素投入之间在数量上都存在一个最佳配合比例。开始时,由于不变要素投入量给定,可变要素投入量为零,生产要素投入量远未达到最佳组合比例。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逐渐增加,生产要素投入量逐步接近最佳配合比例。相应的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是呈递增的趋势。当达到最佳配合比例后,可变要素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值。再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生产要素投入量越来越偏离最佳组合,相应的可变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就是呈递减趋势。
3.结合图形,说明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相互之间的关系及短期生产中合理投入区域的确定。
MP与TP之间关系: MP>0, TP↑。MP=0, TP最大。MP<0, TP↓。如果连续增加生产要素,在总产量达到最大时,边际产量曲线与横轴相交。AP与TP之间关系:连接TP曲线上任何一点和坐标原点的线段的斜率,就是相应的AP的值。MP与AP之间关系: 当MP>AP, AP↑。当MP<AP, AP↓。MP=AP, AP最高,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第二阶段是生产者进行短期生产的决策区间。
4.结合图形说明厂商在长期内对最优要素组合的确定。
将等产量曲线(要素之间技术关系)与等成本曲线(要素之间的经济关系)结合在一起,就成为最适(优)的要素组合问题。实质厂商均衡问题。
假定技术条件和两种要素的价格都不变(产量既定,成本既定):如果总产量已定,成本最低的组合方式利润最大;如果总成本已定,产量最高的组合方式利润最大。要素最佳投入组合点就是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线相切的切点。
生产者均衡:厂商所购买的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与其价格之比相等。也就是说,每一单位货币不论是用于购买资本,还是购买劳动,所得到的边际产量都相等。
第五章 成本论
一.概念:
1.边际成本:厂商在短期内增加一单位产量时所增加的总成本。
2.机会成本: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