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理论与》课件word版
《中国民族理论与》课件word版
《民族理论与》
绪论
⼀、中国民族概况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普查统计,汉族⼈⼝有11.3亿多⼈,约占全国总⼈⼝数的91.59%;其余55个民族共1亿多⼈,约占全国总⼈⼝数的8.41%。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在1千万以上的有:壮族和满族2个民族;⼈⼝在千万以下、百万以上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布依、朝鲜、侗、瑶、⽩、⼟家、哈尼、哈萨克、傣、黎等16个民族;⼈⼝在百万以下,⼗万以上的有:傈僳、佤、畲、拉祜、⽔、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达斡尔、仫佬、羌、仡佬、撒拉、⽑南、锡伯等17个民族;⼈⼝在⼗万⼈以下、⼀万⼈以上的有:布朗、阿昌、普⽶、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基诺等13个民族;⼈⼝在⼀万⼈以下、五千⼈以上的有:独龙、鄂伦春、门巴等3个民族;⼈⼝在五千⼈以下的有:⾼⼭、塔塔尔、赫哲、珞巴等4个民族。
少数民族的经济类型:有⽐较发达的封建农业经济;有⼀定的资本主义产业活动;有主要从事渔业经济的;
有的从事原始狩猎经济的;有主要从事畜牧业的;有的民族虽然已过渡到接近汉区的农业经济类型,但仍沿⽤⼑耕⽕种、⼴种薄收的原始⽣产⽅法;从事渔猎采集的民族。
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封建地主所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还有部分资本主义所有制经济成分;封建农奴制;奴⾪制;原始公社制残余。
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制度:地主封建制度的保甲制度;世袭封建王公统治的盟旗制度;政教合⼀的僧侣贵族专政制度;⽗系⾎缘为纽带的家⽀制度;⼭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制度、⼟司制度。
⽂化⽣活:语⾔种类较多,约80种左右;22个民族使⽤着28种⽂字;语⾔,⼤体可分为5个语系、10个语族、15个语⽀。
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萨满教、万物有灵和多神信仰、祖先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
我们这个统⼀的多民族国家,是在我国⾃远古⾄今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步产⽣和发展起来的。秦始皇统⼀中国,初步奠定了我国统⼀多民族国家的基础。⾃两汉⾄隋唐,是我国统⼀多民族国家初步发展的时期。⾃宋元⾄明清,是我们统⼀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时期。近代,中国由于受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何谓民族理论?是指研究和处理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学说。民族理论是由民族观所决定的。有什么样的民族观就有什么样的民族理论。
中国民族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统⼀多民族国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在长期的⾰命、建设和改⾰开放的实践中并吸收历史上中华⽂化的营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中国历史表明,在⼀个统⼀多民族的国家⾥,为了解决民族问题,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国家政权,都产⽣了⾃⼰的民族观,即对民族、民族问题的总看法和解决民族问题的⽅针政策。
在中国历史上,早在先秦时代对不同的民族的“族类”划分就已存在。《尚书·尧典》载:“帝⽈:吁佛哉,⽅命他族。”《左传》:“⾮我族类,其⼼必异。”传释:“族类也。”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观,有⼀个产⽣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在春秋战国以前,包括夏、商、周时期,夷夏
之别是不明确的,夷夏观尚未产⽣。春秋战国夏族的民族观,即略显狭隘的先秦夷夏观。秦汉以后,直到清末,传统的民族观即“夷夏观”,在我国封建统治时期,始终占据了主导地位。孙中⼭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合汉、满、蒙、回、藏为⼀家,相与和衷共济”,“五⼤民族,均归平等”。
2.中国共产党关于我国民族问题的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理论,作为理论基础。
3.以⽑泽东同志为核⼼的中国共产党⽼⼀辈⽆产阶级⾰命家,在领导我国新民主主义⾰命、社会主义⾰命和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民族理论作指导,并吸取中国历史⽂化的丰富营养,创建了中国民族理论。
⽑泽东同志的民族问题思想:其⼀,认为中华民族是⼀个伟⼤的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命传统的民族。其⼆,在社会主义⾰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必须坚持民族平等,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巩固祖国统⼀,这是我们事业胜利的基本保证。其三,经过长期不断探索,为我国到并确⽴了⼀条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道路——民族区域⾃治。其四,明确提出要解决好民族问题,必须培养⼤批从少数民族出⾝的共产主义⼲部的要求。其五,为了彻底消灭民族内部的各种剥削制度,建⽴社会主义所有制,达到各民族的共同进步繁荣。其六,从贯彻民族平等团结原则的⾼度,提出了尊重少数民族语⾔⽂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
仰⾃由的政策。其七,对民族发展规律即民族消亡问题,也作了预测。
邓⼩平同志形成了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即邓⼩平民族理论。这⼀理论主要回答和指导了如何加快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问题。
邓⼩平民族理论:即基本上是各族劳动⼈民之间关系的理论;关于实现“真正民族平等”的理论;关于加强中华民族⼤团结、⼤统⼀的理论;关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治制度的理论;关于⼤⼒培养少数民族⼲部的理论;关于各民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相互合作的理论;关于照顾少数民族利益,着眼于民族地区发展的理论;关于⼀部分⼈先富起来,⼀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和共同繁荣的理论。
以同志为核⼼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展创新了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是科学阐明了民族问题的内涵;⼆是深刻揭⽰了当代民族问题的基本特征;三是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是解决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核⼼;四是明确把民族区域⾃治制度确⽴为国家⼀项基本政治制度;五是突出强调维护祖国统⼀和民族团结是国家最⾼利益,明确提出了“三个离不开”;六是旗帜鲜明地提出处理民族问题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三股势⼒”;七是明确提出民族⼲部状况是衡量⼀个民族发展⽔平的重要标志。
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届党中央:在民族⼯作⽅⾯,提出了⼀系列理论政策,作出了许多重要的决策。于2003年提出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民族⼯作主题。
新世纪新阶段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共⼗⼆个⽅⾯:⼀、民族是在⼀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们共同体。⼀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产⽅式、语⾔、⽂化、风俗习惯以及⼼理认同等⽅⾯具有
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民族的产⽣、发展和消亡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民族的消亡⽐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三、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四、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的发展,⼜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的关系。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五、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我国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六、我国是各族⼈民共同缔造的统⼀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统⼀是各族⼈民的最⾼利益,各族⼈民都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利益。我国的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内部事务,反对⼀切外部势⼒利⽤民族问题对我国进⾏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七、各民族不分⼈⼝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低,⼀律平等。国家为少数民族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各族⼈民都有义务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民族区域⾃治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明的重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民族区域⾃治法》是民族区域⾃治制度的法律保障,必须全⾯贯彻执⾏。九、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的本质特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族⼈民要互相尊
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民的⼤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民族共同团结奋⽃、共同繁荣发展是现阶段民族⼯作的主题。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现阶段民族⼯作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化是中华⽂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化,⽀持少数民族优秀⽂化的传承、发展、创新,⿎励各民族加强⽂化交流。⼤⼒发展教育、科技、⽂化、卫⽣、体育等各项事业,不断提⾼各族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培养选拔少数民族⼲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作的关键,是管长远、管根本的⼤事。要努⼒造就⼀⽀宏⼤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部队伍。民族地区⼈才资源开发是⼀项战略任务,要⼤⼒培养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才。
三、中国民族理论的基本特点
(⼀)中国民族理论的基本特点:实践性;继承性;创新性;科学性。
(⼆)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先,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是树⽴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其次,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是认真贯彻党的,做好民族⼯作的需要。第三,学习中国民族理论,对我们进⾏民族研究⼯作,也有其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思考题:
1.中国民族理论产⽣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是怎样的?
2.中国共产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民族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中国民族理论有哪些特点?
4.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有什么意义?
第⼀章民族的⼀般特征
民族是在⼀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们共同体。⼀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产⽅式、语⾔、⽂化、风俗习惯以及⼼理认同等⽅⾯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
第⼀节民族的基本特征
⼀、民族概念表述的历史发展
(⼀)西⽅的民族概念
最早——古希腊;
意⼤利学者马奇的观点
布伦奇⾥的8特征:共同的地域、⾎统、肢体形状、语⾔、⽂化、宗教、风俗、⽣计
(⼆)中国的民族概念
古代:“族类”;
最早:南朝顾欢《夏夷论》;
中国现代意义的“民族”⼀词的来源:西⽅——⽇本——中国
(三)第⼆国际机会主义者的民族概念
(四)马克思主义民族概念
1913年,斯⼤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中:“民族是⼈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个有共同语⾔、共同地域、共同经济⽣活以及表现于共同⽂化上的共同⼼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六个基本特征
(⼀)构成民族的6个基本特征: 1. 共同历史渊源(A地域渊源(共同地域)、B族体渊源(共同族源));2. 共同⽣产⽅式;3. 共同语⾔;4. 共同⽂化; 5. 共同风俗习惯;6. 共同⼼理认同(A成员对民族整体、B民族成员之间)。
(⼆)中国共产党六个基本特征理论的特点:内容丰富、表达通俗、归纳科学。
(三)民族基本历史类型
1.三⼤属性:A⾃然属性;B 社会属性;C ⽣物属性
2.分类的依据:A民族属性(3个)、B 民族特征(6个)
3、具体分类:从⾃然属性分: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
从社会属性分:奴⾪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
第⼆节民族与宗教
⼀、民族与宗教的区别
1.是不同的社会现象:
民族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属社会历史范畴;宗教是观念形态,属思想意识范畴。
2. 产⽣和发展的规律不同
⼆、民族与宗教的联系
有的民族全民族信仰宗教;宗教在⼀些民族的形成发展中起重要作⽤;宗教对⼀些民族的特征有重要影响。
第三节民族结构与民族素质
⼀、民族结构
民族结构的内容:⼈⼝结构、家庭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化结构、意识结构。
民族结构的特点:整体有机性;相关同步性;相对稳定性;⾃动调节性;动态开放性;调控可塑性。
民族结构的社会作⽤:1.民族发展的最⼤动⼒在于民族⾃⾝的内部活⼒;
2.民族内部结构对有重⼤的影响。
⼆、民族素质
内容:科学⽂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理意识素质、⾝体素质
特点:体性;积淀性;传承性;变异性;综合指标性
民族结构与民族素质关系:
第四节中国的民族识别
⼀、民族识别的必要性
第⼀,民族识别是党和国家民族平等团结政策,使各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家庭平等⼀员的需要。第⼆,民族识别是确定我国民族数量和称谓的需要。
第三,民族识别是顺利实施民族区域⾃治制度的基础。
第四,民族识别是增强民族内部的凝聚⼒,推动中华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
⼆、民族识别的依据
1.民族特征;
2.民族源流;
3.民族意愿;
4.就近认同
三、实践的三个阶段
(⼀)三阶段: 1.第⼀阶段(1950—1954年)2.第⼆阶段(1954—1965年)3.第三阶段(1978—1987年)(⼆) 恢复和更改民族成分的规定
思考题:
1.民族与宗教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2.简述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民族的六个特征。
3.我国为什么要进⾏民族识别?
4.我国民族识别的依据是什么?
5.简述民族结构和民族素质的主要内容。
第⼆章民族发展的规律
民族发展规律: 产⽣——发展——消亡
第⼀节民族的产⽣
⼀、形成的基本条件
条件:内在条件:社会⽣产⼒发展;私有制出现;产品交换发展
外在条件:战争;军事冲突
形成时间:在原始社会末期(野蛮时代⾼级阶段)进⼊阶级社会时形成的。
⼆、形成的基本规律
⼀般规律(原⽣形态民族):⽒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从⾎缘到地缘)
特殊规律(次⽣形态民族):同源异流;异源同流
第⼆节民族的发展
⼀、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
(1)物质资料的⽣产⽅式、社会⽣产⼒的发展——决定性因素
(2)阶级⽃争——⾮常重要的因素
(3)民族精神——重要动因
纵向:奴——封——资——社(质变)
横向:在特定历史阶段上经济、政治、⽂化、⼈⼝等民族特征⽅⾯的发展。(量变)
基本内容:1. 民族经济发展 2. 民族政治发展
3. 民族⽂化发展(交流与交融)
4. 民族⼈⼝发展(通婚)
⼆、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
内因:民族属性——⾃然、社会、⽣物;民族结构——经济、政治、⽂化、意识、家庭、⼈⼝;民族素质——科⽂、思政、⼼意、⾝体。
外因:、⾃然环境、社会环境
三、基本规律
⼀般过程
基本模式:常态、异态、跳跃
基本趋势: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民族发展中,⼀⽅⾯是民族趋同的趋势,另⼀⽅⾯是民族性增强的趋势。在社会主义的民族发展中,出现了各民族充分发展繁荣的趋向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性⽇益增多的趋向。
第三节民族的消亡
⼀、民族同化
概念:民族在⾃⾝发展和交往过程中,失去⾃⼰民族的特性,接受别的民族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类型:强迫同化:是凭借暴⼒和民族特权进⾏的。
⾃然同化:是指各民族在长期密切的经济联系和⽂化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特点:1. 民族同化是⼀个过程。
2. 民族同化中⼈为因素和⾃然因素并存。
3. 民族⾃然同化是⼀种向较⾼经济和⽂明程度接近的形式。
4. 民族同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因此民族特征的消失标志着民族同化的完成。
5. 民族同化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局部现象。
⼆、民族分化与组合
民族分化(同源异流)、民族组合(异源同流)
三、民族融合与消亡
民族融合、民族消亡的含义:
民族融合,指世界上⼀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体,最终导致民族特征、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别的完全消失。
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和,实现民族⼤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消失的现象。
民族融合的特点:1. 民族融合将是⼀个长期的过程
2. 民族融合将是⼀个缓慢的过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