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认识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及其在不同国家的实现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预见和论证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取代资本主义的那个未来新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呢?它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呢?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以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的科学分析为依据,向人们勾画了未来新社会的基本轮廓。
19世纪70年代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没有严格的区分。列宁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这一论断被各国马克思主义者所接受,并沿用至今。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针对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内容资本主义私有制,明确提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这个论断表明,马克思恩格斯把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看成是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最本质规定,或者说,社会直接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即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马克思恩格斯又进一步指出,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对全社会的生产进行计划调节,生产者将按照共同的计划从事社会劳动,以消除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分配制度,实行社会劳动产品直接分配给劳动者,根据生产力发展的不同程度,在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到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的原则;在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前提下,商品和货币将失去作用而退出经济生活的舞台;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消灭,随之而来的是作为阶级统治的
工具的国家也将失去原有的政治性质和功能,国家政权将逐步地由对人的统治转变为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指挥;未来社会将改变由旧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所产生的一切旧观念,教育、科学、文化、艺术将得到充分发展,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途径造就出全面发展的新人。
实现上述一切的最根本的物质前提,是生产力的普遍而高度的发展;而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是无产阶级的政权和共产党的领导。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是对伴随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高度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和深刻危机的科学的理论解答,而非空想或臆断。他们以其严格的科学性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马克思恩格斯
提出的基本原则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仍然具有及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但是,由于世界历史演进的奇特性,实现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同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设想并不完全一样。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得到了实现,这个问题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面对新的实践,列宁不再像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当作同义语使用,而是把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把高级阶段称为共产主义社会。列宁及其以后的马克思主义者基本上都是按照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的设想来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的。
我们今天对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特征的认识,就是列宁、斯大林、在实践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本质探索的继续。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反复强调,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在这些论述的基础上,1992年初,结合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又进一步概括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用简明的语言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社会主义的目标三者的结合上,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全面的界定。这是迄今为止对社会主义本质最完整最明确地概括,既富深刻的理论内涵,又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及由此决定的生产方式和产品分配方式,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
但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不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按照同一方式进行的,而是各种各样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
这是因为,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历史传统、民族特性、自然生态环境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水平等等各有差别,因此不可能有一个普遍适用的社会主义的统一的模式。
第一,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模式多样性的首要条件。
历史文化传统是每个民族进行活动的基础.各个民族从历史上继承下来的条件各不相同,决定了各个民族都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按照自己的特点和方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史文化传统既是该国的基本国情,又是其民族特性
的表现。因此,每一个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都必须将马克思主义植根于本国的土壤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自己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主义机械地搬用,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
第二,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了社会主义道路的不同特点。社会主义国家在建立之初,由于缺乏经验,曾经多以苏联模式而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体制。事实证明,以别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来设计本国社会主义的蓝图是不成功的,这也是日后社会主义国家走上改革的原因。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必须根据本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解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问题。适合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依靠本国人民在实践中去创造。各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了社会主义在各国的实践,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另外,各国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同、阶级基础与众基础的构成状况的不同,革命传统不同,也决定了社会主义模式的多样性。
总之,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具有普遍意义,它的实现形式则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必然
要带有民族特和时代特征,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原则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的体现。
与此相联系,还有一个问题必须弄清楚,就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与其具体体制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与其具体体制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决定着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的具体体制不但是由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决定的,而且是由国情的多方面内容决定的,尤其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具体体制是否适合国情,对于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或阻碍作用。二战以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没现成的经验,所以在一个时期里都采用了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并且把斯大林模式的所有内容都当作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普遍规律,因而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二、社会主义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在建立初期发展迅速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也遇到了一系列新的矛盾,主要是受到来自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的影响和束缚。这种模式突出表现为: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形式;在经济运行机制上实行单一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在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在政治上实行高度的集权制。这种体制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经受住了帝国主义的包围和经济封锁的考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验,在经济十分落后的基础上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人力、物力、财力极其有限的条件下,对资源进行集中使用、统一调度,并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了强大的工业基础,是在人类历史上对社会化大生产进行全国性统一计划管理所进行的有意义的实践探索。
20世纪50年代,由于社会主义各国的经济水平日益提高,经济结构日趋完备,经济、政治发展的战略目标日趋复杂,这种体制的局限性就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主要是:否定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商品经济特性,排除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单纯依靠行政方法来管理经济,限制了经济的活力;决策权向国家机构的高度集中,使企业成为国家机关的附属物,缺乏相应的积极性;指令性计划作为计划管理的唯一形式,否定了经济杠杆的作用;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企业只有完成计划的义务,没有任何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自主经营的权利;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使劳动报酬同劳动成果脱节,因而挫伤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高度集权导致了官僚主义、低效率和决策失误,并且阻碍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进程,导致政治和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特权、个人崇拜和破坏民主与法制的现象滋生。社会主义的实践说明,原有的经济政治体制存在着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如不改革,将会成为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
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就指出过,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列宁在十月革命以后也强调,我们今后在发展生产力和文化方面,每前进和提高一步,都必定要同时改善和改造我们的苏维埃制度,而现在我们在经济文化方面,
水平还很低,有待于改造的东西很多。列宁在1921年春制定和实行的新经济政策,被视为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卓有成效的改革。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当代社会主义最重大的事件。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事业,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成就及其在世界上引起的震动表明,社会主义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消除体制上的弊端,发挥出固有的优越性,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在这里,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经验既
是一份宝贵的思想财富,也为社会主义在改革中继续前进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
改革根源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的矛盾,当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必然要求进行改革,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不同于旧社会,它可以在社会主义内部通过自身制度的力量得到逐步解决。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身发展的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也是社会主义历史发展进程的客观趋势。作为社会主义的主观力量,执政的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并作出正确的决策,领导人民进行有步骤有秩序的改革,是改革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在这个问题上,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沉痛教训,应当永远记取。
从时代发展的要求来看,社会主义改革的提出和实施,是对世界范围内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挑战和国际形势变化的回应所采取的正确对策。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在总体上说,改革冲破了僵化的经济体制,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繁荣了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促进了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健全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随着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进一步推动和增强了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在新世纪,我们高举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能够进一步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航船,就一定能够胜利地到达现代化的彼岸。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特点和优点
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个全新的概念。提出实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大家知道,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取代发达资本主义的未来社会即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共同使用,生活资料实行按劳分配,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关系也随之消灭,当然也就无所谓市场经济。十月革命前,列宁也持有同样见解。应当说,上述预见在理论上是符合逻辑的。但是后来实践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