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集 主食的故事
从南到北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不仅提供了人身体所需要的大部分热量,更影响了中国人对四季循环的感受,带给中国人丰饶健康,充满情趣的生活。
山西丁村,中原最古老的村落,主妇们最会制作面食。
丁村人把加工成粉末状的谷物都称之为面。谷物加工的历史已有上万年,附近曾经出土过最古老的石磨盘,至今同一形制的磨盘还在使用。石磨将谷物研成粉末,再用筛过滤掉粗粒杂质,真正意义上的面食才得以出现。
山西是多山少川的内陆地区,蔬菜品种少,家庭主妇们没有条件在副食上进行调剂。
为了提高全家人的食欲,只好在各种面食的制作手法上变换花样,一样面食百样吃,加工成餐桌上的美食。
这些花样众多的精致面食,无不让人感受到纤巧细手的灵动和聪明睿智的丰富想象。
当丁村的大妈们正忙着为一场寿宴精心制作花馍的时候,黄土高原上的窑洞里,飘来了阵阵面
香。
粽子米泡几个小时最佳绥德汉子老黄刚刚蒸好了满满一笼屉黄馍馍。古老的糜子经过老黄的加工变得十分香甜可口,从农历十一月开始,每隔三天他都要骑一个半小时的车到县城里去卖。
绥德县位于陕北丘陵沟壑地区。在今天的绥德,杂粮和小麦是餐桌上的主角,他们被陕北人变换成各种花样。
绥德盛产糜子,黄馍馍就是糜子面做的馒头。
糜子又叫黍,因为耐旱成为黄土高原最主要的农作物。
8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就开始种糜子。糜子蒸煮成饭,口感略差,但是这个本土食物在过去式陕北人最家常的主食。
糜子分软硬两种,老黄将硬糜子与软糜子按七比三的比例混合,清水浸泡一夜之后上碾,还要再细细筛一遍才能使用。
但是老黄坚定地认为,用机器磨出来的糜子远远不如在自家石碾子上碾出来的好吃。
炒过的糜子会散发出自然的清香,这是老黄最引以为骄傲的制作秘方。
揉完的糜子面要在缸里发酵一夜,经验告诉老黄,包上被子效果最好。
老黄把家安在窑洞里,这种中国黄土高原最古老的居住形式,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家立业。
老黄和老伴一次做700个黄馍馍,上碾、揉面、发酵,前后要花3天时间,两个人从凌晨3点钟开始,一直要忙到晚上9点。
老黄的馍馍做的实在,人也实在,一个一块钱,从不还价。
在一年中最寒冷的两个月里,老黄能卖出15000个黄馍馍。刨去成本,一个冬天他的实际收入大约是8000元。
老黄在这里养育了一儿一女,现在孩子们都已经把家安在城市里,不再与土地打交道。然而老黄不愿意离开,住着自己的窑洞,吃着自己种的粮食,老黄自足而踏实。
千百年来,中国人从五谷中获得温饱。
而这种碳水化合物营造出的满足感,正是亿万个像老黄这样在土地上辛勤劳作的农民提供的。
辽阔的中国北方,成熟的小麦决定了大地的基本。
小麦,从河西走廊传入到中原,因为营养丰富,经过4000多年的本土化历程,成为中国北方栽培面积最广泛的农作物。这种原产于西亚的优良物种,已经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主食。
将小麦面粉发酵后,在特制的火坑中烤熟,这种圆形的面饼含水分少,极耐储藏,是维吾尔族家庭常年必备的主食。
新疆库车,人们用享受美食的方式来庆贺古尔邦节。
馕是维吾尔族人最喜欢的主食。馕的叫法出自古波斯语,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馒头最早出现的时候,名字叫炊饼也叫蒸饼,是中原地区最受欢迎的主食。只有中国人的祖先,从水煮食物的原理中获得灵感,并使中国成为最早用蒸汽烹饪的国家。
中国的五谷始终是一个变化中的概念。大约两千年前五谷的排序为稻黍稷麦菽,而今天中国
粮食产量的前三名已经变成稻谷、小麦和玉米。
但是无论如何变化,都无法动摇稻米在五谷中的首席地位。
地扪在侗语里的意思是泉水之源。地处清水江源头的地扪村,一年中阴雨天居多。吴顺玉正在自家的禾仓里取米,在这个潮湿的环境里,禾仓对于稻米的储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木制吊脚瓦木结构的禾仓建在水上,可以防火,防鼠,防蚁虫。当地最古老的禾仓已有三百年历史。
吴顺玉家在禾仓里储存的是没有脱壳的稻谷,这能长时间保持稻米新鲜的口感。今天取对的米要当做礼物送到村头侗族的一户人家。
在地扪,生产完的妇女为孩子过满月那天,婆家人会把结婚时置办的彩礼送到娘家来,新家庭成立的仪式才算最后完成。
同族的女眷们也会挑篮提篓,她们还在新米上放上鸡蛋,表示对新生命诞生最诚心的祝福。
米粉是贵州黎平最重要的米制品,在当地集市上随处可见。
这里人最喜欢吃的是这种汤粉。细腻的米粉配以火辣的肉汤,一日三餐都可以作为主食。
把浸泡后的新鲜大米磨成米浆是杨秀霞做米粉的第一步。舀浆,上笼,米浆在沸水中用旺火蒸熟。晾凉,收存,这是典型的中国南方米粉作坊。
洁白如玉的米粉留有余温,在雾气缭绕中散发着独特的稻米清香。杨秀霞和丈夫配合默契,这样的每一个动作,他们都重复了无数遍。
经过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如今超过60%以上的中国人食用稻米。
中国是全世界水稻栽培历史最早的国家,7000年前长江流域就开始种植水稻。
稻子从一丛丛青翠的秧苗出落成为黄金稻谷,配合着各地的饮食习俗,做出吃法多样,口味丰富的米食。
与黎平米粉做法非常相似的是广州人最爱吃的一种米食,河粉一百五十年前在广州沙河一带出现,于是这种食物也叫沙河粉。
沙河粉更加薄而透明,口感更柔韧爽滑。用沙河粉作为主食,广州人最接受的就是这道干炒
牛河。这也是对广东厨师基本功的一大测试。
干炒牛河讲究锅气,必须猛火快炒,炒匀之余又得保证粉的完整。
在习惯吃面的北方人眼里,这大概就是用米做的面条吧。
1000多年前,中国以秦岭、淮河一线,划分出南稻北麦的农业分布,因此造成了南方人爱吃米,北方人则离不开面食的现象。
几千公里外的西安,老城区里的这家饭馆,永远沾满了等候的人。能够让直爽的关中人这样耐心等待的大概只有肉夹馍了。
在西安,馍是最被当地人接受的主食。而肉夹馍则是馍的最经典吃法。
肉夹馍是两种食物的绝妙组合——白吉馍和腊汁肉。
西安人吃的白吉馍用火烤制,加入三十多种调料,慢火熬制而成的肉,软糯浓郁,馍的平淡更加凸显出肉的醇香。
西安人曹石和朋友组了一个用西安方言演唱的说唱乐队。身兼大学教师乐队作词主唱等多种角,他在这首描写陕西平民美食的说唱里,一连串列举了几十种诱人的美食。
历史上的西安曾经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全世界的人都汇集到这里,带来了各地不同的美食。时至今日,这里依然是中国人的主食天堂。
泡馍也是从馍变化出来的一种西安主食,每个人根据自己喜好的口感,掰出大小形状不一的馍块。
对西安人来说这个举手之劳,是一个弥足享受的过程。
在西北,主食和汤的完美融合,除了牛羊肉泡馍,还不能漏了兰州牛肉面。
兰州人的早晨是从一碗牛肉面开始的,这个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有着一千多家清真拉面馆,每天要消耗掉一百万碗以上的牛肉面。
柔韧、滚烫的口感是兰州拉面令人赞不绝口的关键。
一百年前回族人马保子把煮过牛羊肝的汤兑入锅中,清香扑鼻的热锅子面大受欢迎。牛肉汤
的清与浊是检验牛肉面是否正宗的秘笈之一。
一碗绝佳的牛肉拉面应该具有汤汁清爽,萝卜白净,辣油红艳,香菜翠绿,面条黄亮,五个特点。
马保子又在和面时创造性地加入了蓬灰水,这使得面团更加富于弹性。全部工序要靠手工操作。
马文斌是拉州牛肉拉面的第四代传人,他在拉面馆里共做了四十年。要想拉出粗细不同的大宽、韭叶、毛细、荞麦棱子,不但要臂力过人,对力道的控制还要刚中带柔。
同样的麦子磨成同样的面粉,却可以做出不同的面条,表现出不同的精彩。
对面条的口感,南方人和北方人的要求,也有着天壤之别。
广州人喜欢这种细面,与兰州拉面口感完全不同。爽脆弹牙,韧性十足。华南地区的广东,尽管稻米一年能熟两到三季,也并不妨碍广东人爱吃面。
和这种面用的是鸭蛋,食用传统的方式和好面团之后,最关键在于压面时的力度。
用毛竹碾压面团,用人体弹跳的重力,让面团受力均匀。压薄的面皮便可以用来制作面条和云吞皮,这样压打出来的面具有独特的韧性。配上用猪骨、大地鱼、虾籽等材料熬制3个小时以上的汤头,一碗鲜美无比的云吞捞面就成了岭南人的最爱。
广州人把这种传统方法制作出来的面条叫做竹升面。这种古老的压面方式世世代代沿用至今。
同样是做面,广东人是用毛竹,中原人则用的是擀面杖。
擀面是中原女孩子成长中必须要掌握的生活技艺。
早面午席是丁村人做寿请客的习俗,为了老伴的七十大寿,卫大妈早早地就为宴席上要吃的面食做起来准备,中国人称这碗面叫长寿面。
为什么过生日要吃面,面条是怎么成为中国人贺寿的象征呢?有一个说法是,面的形状长而瘦,谐音长寿。面条于是当仁不让地成为讲究讨口彩的中国人最受欢迎的生日主食。
在丁村人的寿宴上,一项必须由全村人共同完成的仪式正在进行。吃面之前挑出一根最长的,
放在寿星公的碗里,要等他吃下这碗带着全村人寓意长命百岁祝福的面条,一场寿宴才算圆满。
陕西岐山人过寿也吃面,每逢老人做寿,岐山人都会聚在一起,请来秦腔剧团搭台唱戏。这时候一碗热腾腾酸辣可口的岐山臊子面,作为台前台后的最佳配角是绝不可少的。
吃臊子面最讲究的要数流水席,早上天刚亮,吃面的流水席就开了。
据当地的史志记载,岐山臊子面起源于3000年前,只吃面不喝汤,是当地人约定俗成的饮食规矩。
陕西人把肉丁炒制的配料叫臊子。岐山臊子的制作更为讲究,肉丁切得薄而匀,干煸至透明状,再配以醋和秦椒辣面,文火慢炒。
上等的臊子应该是泽鲜红纯正,口感酸辣突出。这样一勺泽油亮,辣而不燥的红油臊子,正是岐山臊子面的精髓所在。
臊子面的配菜讲究五,木耳豆腐寓意黑白分明,鸡蛋象征富贵,红萝卜寓意日子红火,蒜苗代表生机勃发,红黄绿白黑五种颜代表了岐山人对生活的美好祝福。
几千年来臊子汤在岐山村村落落的面锅里翻滚着,岐山臊子面更成为一件精彩绝伦的艺术品。
岐山臊子面既是饭也是菜,这种饭菜合一的方式在中国人的米食中也随处可见。
嘉兴人踏实放心的一天,就是从一个个热腾腾的肉粽子开始的。
太湖流域的嘉兴,素以天下粮仓而著称。
如今,快节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正使得这个几千年来一直都具有礼仪节令气质的食物,变成一种日常的主食。
每年农历五月初的端午节,纪念两千三百年前投江的诗人屈原,中国南方的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
刘光荣,这个从四川来嘉兴打工的裹粽师,每天会完成3000只粽子,他平均每分钟里裹7个粽子,每一个粽子用的时间不到10秒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