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学案(学生版)
中国传统节日学案
一、知识储备
㈠中国传统节日表:
节日
时间
节日
时间
节日
时间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
头牙
农历二月初二
寒食节
清明节前一天
清明节
节气清明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
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
冬至
节气冬至
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
尾牙
农历腊月十六
祭灶
农历腊月廿四
除夕
农历十二月卅日
目前,国家法定休假的节日有      、      、      、    四个.
㈡《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
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除夕:农历十二月卅日
有“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年终”等别称.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习俗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                      、穿新衣除夕之夜          、      、        。
㈣春节:狭义农历正月初一,广义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正”即正月之“正”)等别称,俗称“过大年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其他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更加蕴味无穷。
习俗      、      、    、       、       。
诗歌:王安石的诗《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
桃换旧符."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因此又称        节”,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夜”、“元夕”“灯节”等别称.
习俗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舞龙、赏花灯、舞狮子。
诗歌:辛弃疾的词《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立 春:公历2月3--5日
习俗: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为什么这么叫呢?山西民间流行着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
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还有一些地方会在立春时迎春喝“败毒膏”这种使人不长口疮的药膏.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一种说法是清明前两天现大多和清明寒食一起过的习俗)
来源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逃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子推。介子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不愿当官,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绵山改为“介山",立祠祭祀介子推,并把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全国禁动烟火,只吃冷食.
习俗           
诗歌:唐代诗人韩翃的诗《寒 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是一首讽刺诗,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说明了当时朝廷的腐败,体现出了诗人对当时朝廷的忧心忡忡。
清明节:公历(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习俗    ,    、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清明节,又叫        
诗歌: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
习俗      、      、    ,      ,      ,    ,        .
北宋诗人张耒的诗《和端午》:“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的诗《午日处州禁竞渡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
寒食节是几月几日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来源中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习俗:妇女于七夕夜向织女星穿针    即在月光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等风俗,中国越来越多的情侣把那天视为        节,男女双方会互赠礼物,或外出约会。
诗歌:《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十一)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
中元节在中国的民间又称鬼节.
习俗:祭祀先人老北京还有举行制法船、放荷灯、莲花灯、祭祖、唱”应景戏"等活动.
(十二)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
习俗中秋夜人们会备上各种              到庭院       
诗歌:白居易的诗歌《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十三)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又称踏秋”。同时也是中国的敬老节
习俗:        、                            。
诗歌: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自古以来,重阳节就是人们敬老爱老、思念双亲、渴望团圆的日子。
(十四)冬 至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
在中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有冬至                  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    、冬至      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    、    的习俗。
(十五)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
来源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习俗:喝腊八粥
(十六)尾牙:农历腊月十六
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
二、十六,是闽南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
(十七)祭灶:农历腊月廿四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附录:农历(正)一月的节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