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情今古道,秋梦短长亭”,古代十里相送为何总要在长亭话别?_百度文 ...
“客情今古道,秋梦短长亭”,古代十里相送为何总要在长亭话别?
前言
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送别逐渐变得不那么伤感,只需一张机票,就能立刻见到日思夜想的人。
可在车、马、书信都很慢的古代,送别就多了一层忧伤的滤镜。毕竟在交通工具和通信设备尚未发达的古代,很有可能就此一别,他日就真的见不着了。
因此古人对于亲人朋友的送别很是看重。不少流传后世的经典诗词,就是在送别之时有感而发。
那么古人是如何送别的呢?
古人送别时也和现代一样吗?
除了耳熟能详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之外,古人对于离别之际的诗词一抓一大把。和李白同一时期的王维也有一首送别诗,它的诗名十分接地气,就叫《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正是这寥寥数语,道出了他们对离别之人的不舍和祝愿。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诗人的家境十分一般,他们抱着“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交友理念,因此在临别之际不会送过于贵重的礼物,以便让对方产生负担。
当然,送别双方不乏一些皇亲贵族,他们的送别仪式就显得“壕气十足”。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时,明成祖朱棣就专门在船只停靠的港口设宴款待一众将士,胆敢在港口这种公共场所摆宴席的,其档次肯定差不了。再加上明朝当时国力强盛,经济极为发达,物资水平直奔小康。这次送别宴席其规模之大也被写进史书中。
不是所有人都像明成祖般阔气,大部分百姓送别,都会在家里做上一桌饭菜,丰俭由人,最重要的是从这份情谊。
说句题外话,古人在送别死囚时,也会送上一碗相对丰盛的饭菜,这就是所说的“上路饭”,由此可见,古人送别也会现代人一样,千言万语都在这方寸之间的饭桌上。
和吃饭相比,送别喝酒显得更为豪迈和潇洒。在古代,临行酒包含着送别双方深厚的情谊和祝愿。中国人自古以来比较含蓄,需要肉麻的话实在不好意思当面说,只能将不舍与忧愁,融进酒里。
唐代诗人王维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便是这种离别心情的真实写照。
和以上三种相比,这种送别方式在现代已经很少见到。古人将柳以谐音“留”做对比,而在送别诗折柳的意思是挽留对方。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诗经.小雅.采薇》中对此有所记载:“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年年柳,灞陵伤别”。
这种送别方式在古代的文人墨客最为盛行。人们将浓浓的离别之情,化作一袭蜿蜒的柳条,借物言情,总有哀伤在其中。
长亭是专门用来送别的地方吗?
亭——古代道路治安管理机构
大量诗词歌赋中都将送别与“长亭”产生联系,为什么古人送别总喜欢在各种亭子里呢?马路、港口甚至城门不行吗?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来了解古代的亭到底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
《汉代乡亭制度浅论》中记载道,古代的亭是都尉的派出机构。在秦朝时期,都尉的官职在
县尉之上,而都尉的上级则是太尉,这一套管理体系形成了古代的军事管理体系。而太尉的官职相当于如今的中央军事委员会,管理全国范围内的军事体系,而亭则是遍布各个地方的基层管理机构。
古代的亭的主要职责类似如今的派出所,它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保障道路安全和排查全国重点通缉的罪犯。
《续汉书·百官志》记载,亭的作用是“主求捕盗贼”。
不要因为亭是个四处通风,没人的管理的小破地儿。亭长是亭的最高管理部门,他隶属于军队管理人员,因此军事训练也是亭长的主要工作内容。
可千万别小看亭长这个职位,我们熟悉的刘邦最初的职位也是亭长。亭中所配备的而无一有刀剑、盔甲、弓箭等。
这些人不是国家的军事管理的主要力量,但他们在地方有着相对较高的地位。也正因如此,在秦朝末年,不愿再被鱼肉的百姓在刘邦的带领下,操起武器,不费吹灰之力就控制了当时的沛县。
亭可算是我国古代遍布范围最广的军事管理机构,在汉朝时期,洛阳城内大大小小二十多条街道内,全都设置了一个亭。除了在城市里,乡村小路上也有亭的身影。
亭的设置根据当时的法律规定,以十里地设置一个。一般亭是古人赶路中最常见到的政府机构,它大多设置在道路旁边,主要是为了维持地方的治安管理道路安全等问题。
古代官职集招待所、邮局、“租车”公司为一体
亭的作用可不仅仅作为治安管理机构,在秦汉时期,亭还是当时民间动态、军事汇报、公文、诏令的主要管理部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