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和谐精神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和谐精神
园林是艺术融合度最高的建筑,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成为世界艺术珍品。
18世纪以前,世界各国几乎都有自己的园林,各种不同风格的园林,形成了中国、西亚和古希腊三大体系。与西方园林,尤其是法国的对称式园林和英国的风景式园林相比,中国古园林的有其独特风格: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艺术美的融合;诗情画意的情趣;意境的蕴涵。1
中国古典园林体现出浓浓的和谐精神。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
司马迁“究天人之际,同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里的“际”就是“关系”。2天人之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这一点在中国园林中体现得很明显。
自然审美历来是中国人审美的核心,中国古人把能纵情于山水、寄身田园视为人生一大胜境,即使不能真的如此,也要在各类艺术中反复描摹、咏唱自然之美,自然美成了中国古典艺术之主题,大量的山水画、山水田园诗就是明证。到明清,绘画领域最终出现了“山水居首”的理论。与此相对应,引自然入生活,在自己的庭院中以人工的方式将大自然搬回家,营造出一片山水花鸟之境——园林建筑艺术成了中国古代自
然审美艺术的最高总结形态,明清时期恰恰是我国园林建造的最高峰,无论是北方的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的私家园林,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自然是人类心灵的花园。
这与西方的园林是很不相同的。古希腊哲学家推崇“秩序是美的”,他们认为野生大自然是未经驯化的,充分体现人工造型的植物形式才是美的,所以植物形态都剪成规整几何形式,园林中的道路是整齐笔直的。以法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几何形园林,修葺整齐,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求严格的几何构图关系,一切都为表现一种人工的创造,强调人工美。其创作主导思想是以人为自然界的中心,大自然必须按照人的头脑中的秩序、规则、条理、模式来进行改造,以
1《细说中国园林》第10页,佘志超,光明日报出版社,北京,2006年
2《传承中华精神建设和谐文化》冯之浚,《和谐文化建设专家谈》第42页,光明日报出版社,北京,2006年
中轴对称规则形式体现出超越自然的人类征服力量,人造的几何规则,它更多的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而以自然山水式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园林以表现自然美为主,将人工痕迹自然化,做到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置身于中国古典园林之中,游人感受到的是山环抱,水溪萦绕,人只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人
与大自然和睦相处,而不是超越征服。尤其是南方的私家园林,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而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造建筑也尽量顺应形势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天然去雕饰”,它是对自然的顺应和引导,体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中国山水古典园林在设计和布局上处处体现着和谐精神。
从园林的布局来讲,它携山之雄伟、水之灵秀,将自然野趣与艺术加工相结合,叠石引泉,溪流环绕;园路颇具回环性,不走回头路;道路疏密适度,游刃有余,充满着大自然的随意性;园路与景相通,曲径通幽,园中道路因景而得,随地形和景物而曲折起伏,若隐若现,丰富层次关系,活跃空间气氛。
中国古典园林一般依水势、地形而种植树木,树木种类严格遵循观赏原则、风水原则等,是叠山、理水,还是建筑、花木的设置,都处处体现出自然和谐的特点。
中国最高建筑
山水是中国园林的主体和骨架,山支起了园林的立体空间,以其厚重雄峻给人以古老沧劲之感;水开拓了园林的平面疆域,以其虚涵舒缓给人以宁静幽深之美。山因水活,水随山转,山水相依,相得益彰。水中的天光云影和周围景物的倒影,水中的碧波游鱼、荷花睡莲等,使园景生动活泼,形成了“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之景。
造园中的筑山,无论是土山、土石山还是全石山,园中的假山往往都是模仿大自然最精彩的一个局部,把各个精彩的局部提炼出来,凝结在一起,形成一个总体。
扬州个园是一处以竹为主题的园林,园中有一个很著名的景点是四季假山。四季假山以春山、夏山、秋山、冬山四组假山构成一个完整的风景,春山以石笋代山,游人看见那丛丛挺直的修篁,便会感觉到春的气息;而夏山以太湖石堆叠而成,并配以水池、红白荷花,俨然一幅夏日图景;秋山以黄石为主,石缝中嵌以松柏,每到夕阳余晖映照之时,宛如一幅秋山夕照图;冬山以白石为主,洁白
如雪,仿佛积雪未化。这四季假山的每一个都是通过合理的搭配才成为胜景的,试想一下,如果在冬山上配以荷花,那就不成为冬山,而是四不像了,每一组假山要真正突出主题,都必须提取这一季节的典型景,和谐搭配才有美感。
再如植物的设置,一般都要与周围的景和谐;花深的宜植于粉墙旁,花淡雅的宜植于植于空旷处;桂花、白玉兰、腊梅等有香味的植物部一直在空旷处,要用花墙、庭院稍加围隔,才能使香气随微风“递香幽室”。还有,桃宜小桥流畔,桃花流水;杏宜屋角墙根,红杏出墙;榴宜粉墙绿窗,花艳果红。若园墙较高,阴地多阳地少,宜多植耐寒耐阴植物,如女贞、棕、竹等,以免到秋冬光秃无物。廊榭外、花架下可种些紫藤,入春后满架繁花,艺术绿荫;河岸边栽上垂柳,“春风杨柳万千条”。园林中的植物设置要与周围景和谐,建筑也是同样的,如水上廊榭、舫和凌水亭阁等适合在水边,而适合在水
边的建筑有亭、台、楼、阁、轩、堂、榭,每一种都不同特点,建造时要把这些建筑物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讲究和谐。
在古典园林的修建中,积累了一套风水知识,其中很多都体现着朴素的生态意识。园林选择,应选择河流凸岸的台地上,且要高于常年洪水水位之上。对于河流不稳定、死水沼泽之地要避之。苏州园林中以雨水灌树木,蓄积成潭等做法,体现出古典园林具有初步的生态意识。
各种文化因素的融合:文化的和谐
中国的古典园林把自然美、建筑美和人文美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合了多种文化艺术,尤其是绘画、雕刻、诗文、楹联、碑刻、匾额等,园林是众多文化因素的融合。
唐、宋以来,不少文人画家将绘画所描写的意境融会于园林的布局与景观之中,特别是明、清两代,一些擅长山水画的文人画家成为了著名的园林设计者,而一些著名的园林设计者(如明代著有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一部园林艺术著作《园冶》的计成),也都擅长山水画。宋徽宗赵佶本人是个艺术造诣很高的人,他诗、书、画都很精通,曾亲自带领宫廷画师们设计了一座园林,并派人建成,这处经典的园林叫艮岳。唐朝王维辞官隐居到蓝田县辋川,相地造园,园内山风溪流、堂前小桥亭台,都依照他所绘制的画图布局建筑,如诗如画,他的辋川别业是园林中的一部杰作。
这些造园艺术家们很多都是精通各种艺术和文化的,因而各种文化要素在园林里的融合是自然而然的。
又如,绍兴的沈园因为陆游和唐婉凄美的爱情故事,以及园内墙上的那两首
《钗头凤》而添了许多意蕴,这是诗文在园林中应用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古典园林还蕴含着众多哲学思想,如崇拜自然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
庄子主张一切纯任自然,并得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观念,即所谓“大巧若拙”、“大朴不雕”,不露人工痕迹的天然美,这种崇拜自然的思想在古典园林中很明显。君子比德思想是孔子哲学的重要内容,孔子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认为有智慧的人通达事理,所以喜欢流动之水;有仁德的人安于义理,所以喜欢稳重之山,这种以山水来比喻人的仁德功绩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无限深远的影响,并深深浸透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在园林的山水中也颇有显现。至于神仙思想,在皇家园林中的蓬莱。
欣赏时,讲究物我合一
尽管园林中的山水草木、花鸟鱼禽大同小异,游览者却因各自的身份、处境和心情有别,会心寄情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欣赏园林的最佳境界即物我交融,园林景与自我的和谐。
中国古典园林以简单而显复杂,以浅近而显深远,透出各种意境,给人以无限的空间,通常运用借景、对景、框景、对比、渗透、层次的构图手法,融情于景,融意于情,刀凿斧劈,不露痕迹,既展现大自然的美好景观,又透视作者的思想,体现艺术的朦胧美。令游览者在方寸之中达到避凡尘,脱世俗,遨
游名川大山,寄情于山水,达到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理想境界,使游人或寓情于景,或触景生情,园与人情景交融,物我和谐,从一草一木、一鸟一鱼的自然生态中悟出了天人合一、观物达理的永恒韵律,在优美的风光中让心灵得到了净化。
中国古典园林充满了艺术特和美学特,是各种艺术的高度融合,自然式山水园林体现出浓浓的和谐韵味,对我们现在仍然有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中国自然审美传统的当代意义》薛富兴
《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画情结》孙大力
《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思想分析》徐建王劲王青
《试论中国园林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中介面》陈宇
《人水和谐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运用》张小溪
《细说中国园林》佘志超,光明日报出版社,北京,2006年
《传承中华精神建设和谐文化》冯之浚,《和谐文化建设专家谈》,光明日报出版社,北京,2006年
《中国名园》韩欣,东方出版社,北京,2006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