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复习资料
戏曲复习资料
一、 概述
1、戏曲的概念:王国维在《戏曲考源》中的定义:“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2、戏曲的特征:1)综合性特征:载歌载舞,成为中国民间音乐的集大成者。
2)程式性特征:立一定之准式为法,谓之程式。
3、戏曲文化的三大特征:积淀式文化 融合性文化 民俗性文化
二、 戏曲史
戏曲诞生前:
1、 先秦乐舞
乐舞:祖先在劳动生活、情感交流等各种场合,感于物而动于情,通过语言动作抒发感情表达意愿产生了乐舞。
特征:生活再现性、歌舞乐结合、依附于祭祀仪式
产生的职业:1)“巫觋”: 乐舞是巫觋的专长,巫觋被认为能与神灵相通,上达人的祈愿,下传神的旨意,主祭司舞,装神弄鬼
2)“俳优”宫廷艺人“优孟衣冠” 作用:讽谏 扮人物。
先秦乐舞已经出现了一些综合性特征,为戏曲的产生准备好了职业。
2、 秦汉散乐
秦汉散乐包括百戏和角抵戏:
百戏:  包含歌舞、杂技、武术、滑稽
角抵戏:在百戏表演中,有一种运用技艺的戏剧化的表演例:《东海黄公》传递信息,与优孟衣冠不同,它为戏曲萌芽产生而设定了情节的假定性,且可进行反复表演。
3、 隋唐歌舞戏、参军戏
歌舞戏:假定了情节,演员装扮表演。《踏谣娘》《大面》《拨头》
《踏谣娘》的三点启示:构成了歌舞演故事的艺术形式、已有行当之雏形、歌舞表演与角抵戏的结合,是两小戏或对子戏最早的例证,堪称戏曲的雏形。
参军戏:内容以滑稽调笑为主,一般是两个角,被戏弄者被称为参军戏弄者被称为苍鹘。参军后被叫做副净,苍鹘后被称为副末。参军戏设定了基本格局,有了戏曲行当的原始特征。
4、 宋金杂剧——杂剧、院本
北宋时期已有杂剧盛行。南宋与金朝南北分治后,南宋仍然称杂剧,金则称院本。
地点:东京和临安城中的瓦肆勾栏,集中了大量的伎艺人才,成为各种伎艺交流发展的基地
人物:撰写杂剧剧本的人被称作“书会才人”或“书会先生”。
北宋杂剧的表演分三个部分:艳段、正杂剧、杂扮,形成了“旦”“贴旦”“副净”“副末”等戏曲表
演行当,因此把北宋杂剧看作中国戏曲艺术的雏形。
南宋时,北方在金人的统治下,杂剧继续发展被称为“金院本”,金院本既是宋杂剧的继承者,也是元杂剧的孕育者。
戏曲诞生!前面的种种都为戏曲诞生埋下伏笔,从表演者、内容、手段、分角、观众、形式
5、 南宋——最早的戏剧样式,永嘉杂剧、南戏、村坊小戏     
南戏又称“戏文”。南戏已经是成熟的戏曲艺术。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张协状元》
6、 元代杂剧
音乐结构:四折一楔子、调用北曲
社会基础:经济繁荣、剧作家体形成、民众接纳
音乐基础:散曲,小令,套数
舞台表演特征:一人主唱男一号
元代时南戏也有发展:“四大南戏”“荆、刘、拜、杀”《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另外最著名的南戏剧目是高则诚的《琵琶记》(历史意义)
7、 明代传奇
明代史中国戏曲艺术从成熟走向繁荣的时代
明初四大唱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
昆山腔改革:魏良辅等人改革,水磨调,在朋友间清唱的。自粱辰鱼《浣纱记》后水磨调开始演戏,传奇成熟。传奇剧开创了中国戏曲的新局面,成为遍布南北的主要戏曲形式。
明代传奇主要作家、作品:李开先《宝剑记》 梁辰鱼《浣纱记》 汤显祖“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紫钗记》《还魂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黄腔”
明代戏曲理论批评:王骥德《曲律》中国戏曲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独创性的理论著作
8、 清代京剧诞生
“花雅之争“——昆腔急剧衰落,梆子皮黄等花部乱弹崛起
曲牌体不再是戏曲音乐的唯一形式,新型的板腔体声腔产生并广为流传。
道光年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诞生。
三、 戏曲文学
汉字构成:1):声母;2)韵:韵辙(十三辙);3):字音高低上下倾向
十三辙:例:“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南北坐。”
俏(摇条)佳(发花)人(人辰)扭(曲求)捏(乜斜)出(姑苏)房(江阳)
来(怀来)东(中东)西(一七)南(言前)北(灰堆)坐(梭波)。
四、 戏曲表演
戏曲行当:按角划分从性别、年龄、性格、职业、身份地位等方面做分类,在舞台上规范各自的扮相,并在唱念做打的表演上形成各自的特点。这种依角类型分类的表演体系,成为传统戏曲演员专业分工的类别就是行当,一般为生、旦、净、丑四大类。
五、 戏曲音乐:戏曲音乐主要由声乐器乐两部分组成,声乐主要包括唱腔、念白喝吟诵;器乐分为文场(管弦乐)、武场(打击乐)
戏曲音乐分类:1、结构体式分类:板腔体(板式变化体)、曲牌体(曲牌连缀体)
2、剧种分类:按照地域风格分类(豫剧、川剧、沪剧等)
            按照民族化风格界定(壮剧、白剧等)
            按地域和特音乐界定(晋北道情、河南梆子等)
3、声腔分类:昆腔系统、高腔系统、梆子腔系统、皮黄腔系统
戏曲音乐结构体系——曲牌体、板腔体(大题)
1、曲牌体——“始于南北曲,至昆山腔成熟,在梆子皮黄以前,曲牌连套”曾是我国戏曲音乐唯一的结构形式,曲牌包含“文”和“乐”,其乐属源体,曲牌具有各自的曲词特点、曲体结构、旋法调式等形式特征,是独立的表意单位。以单曲叠唱、主曲循环和多曲连缀等形式构成全出或全剧的唱腔音乐。古老的昆腔、高腔属于典型的曲牌体音乐,近代部分新兴地方剧
种也属曲牌体体系。
2、板腔体—— 音乐始于清代梆子腔,单源体音乐,通过音乐的派生原则,形成不同节拍、不同旋律的板式系列,板式中由上下句构成的段式是基本的表意单位,以单一板式或多板式连缀成全出或全剧的唱腔音乐。梆子腔、皮黄腔属于典型的板腔体体系,金丹部分新兴剧种也属于板腔腔系。
每个腔戏举两个具体的剧种、腔系中最重要的音乐特点
腔系分类:
(一)昆腔腔系——明代流行四大声腔之一 主要由南昆、北昆、草昆构成。
南昆: 1、以“苏州”为中心,音乐主体为南曲、北曲
2、套曲:以曲牌为单位按一定章法组合而成。昆曲里有南套、北套、南北合套。
                3、南北曲旋律特征:南曲(五声音阶、板缓、字位少、腔长、行腔柔婉)
                                    北曲(七声音阶、节奏明快、字位密、旋律激越)
(二)高腔腔系
1、腔系概貌:由南宋弋阳腔改良而成的地方腔调。
特点:一唱众和,锣鼓伴奏唱腔高亢。高腔音乐的结构属曲牌连套体。
                2、剧种:川剧、湘剧、祁剧、桂剧、赣剧、婺剧、辰河戏
                3、单一使用高腔:九江高腔戏、福建大戏
4、音乐特征:“”(后台帮唱)“”(打击乐为主要伴奏)“”(前台演员演唱“活腔”与“滚唱”)
5、川剧:五种唱腔(昆腔、高腔、胡琴腔即皮黄腔、乱弹腔即梆子腔、灯调)简称“昆高胡乱灯
(三)梆子腔腔系
山西、山东、河北、河南梆子
音乐特征1)以梆子击节伴奏2)以板腔体为其曲体结构3)极富地方彩
粗犷豪放为主,唱腔板式丰富,眼上起唱,男女同调同唱
1、秦腔:曲调分为欢音、苦音“彩腔”(用假嗓演唱的华彩部分)
          2、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事梆子腔系中重要的剧种
派别:以商丘为中心形成的“豫东调”活泼,上五音
以洛阳为中心形成的“豫西调”悲苦,下五音
当地语言结合体现风格特点
豫剧著名演员:常香玉、李剑云、牛得草、马金凤等 剧目丰富,仅以杨家将为题材的就有三十多出
3、晋剧:晋剧称中路梆子,与蒲州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合称“山西四大梆子”,建国后改称晋剧,一般认为,晋剧是有蒲剧演变而来的。
(四)皮黄腔腔系
1、腔系概貌:皮黄腔包括了西皮腔二黄腔两种声腔。
2、音乐特征:“二黄腔”——板起板落,采用SOL、RE定弦,生腔上句落DO下句落RE;旦腔上句落DO下句落SOL。有【原板】【慢板】【导板】【回龙】等。二黄腔基础上衍生            出的反二黄采用DO、SOL定弦。
              “西皮腔”——眼起板落,采用LA、MI定弦,生腔上句落RE下句落DO;旦腔上句落LA下句落SOL。有【原板】【慢板】【眼】【二六】【流水】【快板】【散板】【摇板】【滚版】【导板】等。
皮黄腔在梆子腔的基础上,将“板式变化体”结构的戏曲音乐向前推进了一大步,采用皮黄腔作为单一或主要唱腔的剧种目前有三十多个,单一采用皮黄腔的如:九江弹戏、福建北路戏。采用皮黄腔为主要唱腔的剧中有:京剧、汉剧、粤剧等。
(五)腔系剧种——京剧
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标志着京剧的诞生。
“三鼎甲”——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
“新三鼎甲”——谭鑫培、王桂芬、孙菊仙
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
经典剧目:《宇宙锋》《贵妃醉酒》《断桥》《霸王别姬》
音乐特征:1、南北一体的唱腔(由西皮和二黄这两个源自不同地域却在形式上由于多共同特征的声腔共同形成)
2、母体衍生反调腔(原声腔产生派生腔,通过改弦易调二黄派生出反二黄)
3、胡琴托奏(胡琴伴奏是皮黄腔的重要标志,通过对唱腔旋律性和韵味的衬托,达到唱奏之间水融的艺术配合)
(六)本土腔腔系
越剧:可分为三种:1、西工腔(借鉴西皮腔LA、MI定弦)
                      2、尺调腔(SOL、RE定弦)
                      3、弦下腔(DO、SOL定弦)
          板式有慢板、中板、嚣板等 调式为生用宫调式,旦用徵调式。
黄梅戏:民歌小调、主调
花鼓戏:彩腔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