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京剧
京剧的起源: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徽戏进京是在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庆班”。随后进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合称“四大徽班”。
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1840)以后的事,这是京剧的各种唱腔板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语言特点已经形成,在角的行当方面已出现了新的变化,已拥有一批具有京剧特点的剧目,京剧第一代演员也已经出现。
2.京剧的行当
“行当”是戏曲中艺术化、规范化的性格类型,是中国戏曲特有的表演体制,简称“行”。行当的划分由来已久,大约在七八百年以前,元人杂剧的时代,就划分出来很多行当。明末清初,昆曲盛行的时候,行当的划分就日益细密精确,对于京剧划分行当影响最大的是汉剧。京剧行当的划分,除依据人物的自然属性(性别、年龄)和社会属性(身份、职业)外,更主要的是按
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创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不同而异。京剧的行当又称角,主要可分为生、旦、净、丑,共四大行当。生行为男性人物,又分为须生(老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旦行为女性人物,又分为青衣、花旦、武旦、老旦、贴旦、闺旦等角。净行为威重、粗犷、豪爽等特殊性格的男性人物,又分为:铜锤、架子花脸、武净等。丑行有男有女,为反派或诙谐、滑稽的人物,又分为文丑、武丑、丑婆、彩旦等。各个行当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在唱念做打的技艺上各具特。
3.京剧的唱腔
京剧的唱腔主要由著名的“西皮”和“二黄”两大声腔组成,即所谓的“皮黄腔”。“西皮”跳进音程较多,整体音区偏高,其旋律调明亮、华丽、尖锐,用平稳节奏处理时,多表现明快、抒情的喜剧情节和愉悦的人物情绪;用轻快或强劲节奏处理时,多表现热烈、激烈的戏剧场面和活泼、激动地人物情绪。“二黄”则以级进音程为主,整体音区偏低,其旋律的调暗淡、凝重、平静,节奏缓慢时,多用来表现压抑的悲剧情节和忧郁的人物情绪;节奏强劲时,多表现压抑、悲壮的戏剧场面和凄楚、备份的人物情绪。
4.京剧的脸谱
脸谱是中国戏曲中特有的化妆艺术,脸谱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相传它的起源与面具有密切的关系。到明代,各大剧种逐步有了规范化的脸谱,清代时脸谱造型日臻完善,近代脸谱艺术则进一步精致化多样化了。
脸谱有三个主要特点:美与丑的矛盾统一、与角的性格关系密切、其图案是程式化的。脸谱对于不同的行当,情况不一。“生”“旦”面部化妆简单,略施脂粉,叫“俊扮”“素面”“洁面”。而“净行”与“丑行”面部绘画比较复杂,特别是“净”,都是重施油彩的,图案复杂,因此称“花脸”。戏曲中的脸谱,主要指“净”的面部绘画。而“丑”因其扮演喜剧角,故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黄腔5.关于文场和武场:
这两个都是戏曲名词。“文场”指余额其中的各种管弦乐,“武场”指乐器其中的各种打击乐。
京剧“文场”:包括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中阮、大阮、中胡等弦乐器,以及笛子、唢呐、海笛、笙等管乐器。京剧中的“皮黄类”唱腔多由弦乐器伴奏,其中以京胡为主;“昆曲类”唱腔多由管乐器伴奏。京剧文场以京剧的曲牌演奏,配合演员的吟唱、动作、抒发情感,发展剧情。
京剧“武场”:包括板鼓、大锣、小锣、钹、堂鼓、碰铃、脐钹、广东板等打击乐器。京剧武场以京剧的“锣鼓经”为谱,击打出不同速度、力度、节奏变化组合的锣鼓点,配合演员,制造气氛,烘托情绪,发展剧情。
6.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