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是广大人民众在社会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人民生活紧密联系的歌曲艺术,是民间音乐和民间文学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又是民族乐器、曲艺音乐、戏曲音乐的基础。民歌的三个基本特征:民歌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民歌是经过广泛的众性的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现起来的;民歌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民歌的体裁大体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
花儿:是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广大地区的一种山歌,是当地人民的口头文学形式之一。花儿结构分两段,前段比兴,后段是歌唱的主题内容,曲调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演唱时用当地方言,有很浓的地方气息。
二人台:是流行于内蒙以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戏曲剧种,也称二人班。剧目多采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形式。
昆曲:是明代发源于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柔和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现代一般指昆剧。昆曲以鼓,板控制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2003年被联合国评为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曲目有长生殿。
客家山歌:是流行于粤东,粤北,闽西,赣南,台湾等客家人聚居点的山歌,用客家方言演唱,内容广泛,语言朴实生动,歌词多为七言四句结构,常用比兴手法。
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十二大套歌舞音乐艺术的总称。它运用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各种语言和艺术形式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绚丽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是维吾尔族歌舞音乐中的宝贵财富,被誉为东方音乐文化的一大奇迹。
花鼓:花鼓是我国一种民间歌舞,南宋时期就有记载,是由农民在田间插秧时击鼓演唱发展而来,表演形式是一男一女,男敲小镗锣,女打小花鼓,边歌边舞,有时增加乐器伴奏。各地花鼓的风格、曲调不同。
劳动号子:是人们在体力劳动过程中编口唱并直接为之服务的民歌,在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过程中,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号,所以,劳动号子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
=========
①琵琶的文曲,武曲,大曲:曲目众多,大致可分为三类:文曲、武曲、大曲。
文曲是以抒发情意为主的,曲调清新柔美,细腻轻巧,代表曲目有:《春江花月夜》、《飞花点翠》、《汉宫秋月》等等。
武曲大多粗犷、豪放。例如描写古代战争场面的《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等。
大曲则多以活跃、欢畅为主,比较灵活、自由。
②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浙一代的丝竹乐,清代中期时最初在农村中流行,后在城镇茶馆中作为民间娱乐的一种手段,盛行许久。风格清新优雅,流畅委婉,支声性复调织体丰满。所用乐器以二胡和笛子为主,琵琶扬琴三弦等为辅。代表作品有中花六板。
③简述广东音乐:是流行于珠三角及广州市区的民族器乐合奏乐种,它是形成于近代发展较快的一种民间乐种。二十实际三十年代传至上海北京等地,开始大胆的一手各地民间音乐和外来音乐,影响随之扩大。广东音乐华美光彩,性格乐观向上。主奏乐器为高胡,辅以扬琴,秦琴,称为三件头,后又增加了洞萧,笛子柳琴琵琶等,扩大了表现力。广乐大多篇幅较小,传统曲无复杂的大套形式。代表作品有雨打芭蕉。
④民族器乐的题材与乐种:可归为独奏器乐和合奏器乐两大类。吹奏类乐器中的笛子,笙等,
拉弦类乐器中的二胡,京胡等,弹拨类乐器中的古琴,琵琶等大多可做独奏乐器,一部分打击乐器也可以独奏,但需较高演奏技巧,多数用于合奏,合奏乐器包括重奏齐奏合奏等乐器,下分丝竹,吹打,重奏合奏四类,丝竹合奏包括广东小曲,丝竹音乐等,吹打合奏包括山西鼓乐等,重奏乐包括丝弦五重奏等,合奏乐包括民族管弦乐和弹拨乐合奏等。
⑤中国民族乐器的产生和发展: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远古时代的原始舞蹈宗教祭祀就有了多种多样的乐器。骨笛,骨哨是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乐器,到了商代,钟铃等铜制打击乐器相继出现,周代管弦打击乐器发展已很齐全,根据制作材料分为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汉唐时期外域和少数民族乐器如琵琶羌笛等大量传入中原,使中国乐器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宋元时,拉弦乐器开始流行,到明清时又发展出多种不同的形制音和演奏功能,此外,弹拨乐器,吹管乐器打击乐器也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奏,逐渐形成了今天这样的乐器。
⑥小调的音乐特征:1. 节拍规整,节奏灵活多变,小调的节拍规整而不拘泥﹐节奏感鲜明而不强烈。它常常在既不破坏唱词的韵律﹐又服从节拍规整性的前提下﹐灵活地使用各种节奏型﹐使其疏密相间﹑变化有致﹐富有很强的动力感。2. 旋律线比较曲折流利3. 乐段结构形式
变化较多4. 调式变化和衬词衬腔运用比较丰富,在分节演唱时﹐虽然每段唱词不同﹐但衬词﹑衬腔却是原样重复﹐成为加强整个作品统一性的有力手段。
⑦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系统是指皮黄腔、昆腔、梆子腔、高腔。
梆子腔:梆子腔因以硬木梆子击节为特而得名。源于明朠陕西、甘肃一带的西秦腔。其调式多为徵调式,唱腔为上下句式,多有华彩流畅的花腔乐句为辅;曲调以七声音阶为主,旋法上多跳进,常用闪板,整个音乐风格高亢激越,悲壮粗犷。 梆子腔的代表剧种有:秦腔、豫剧、晋剧、蒲剧、河北梆子、豫剧、晋剧、蒲剧、河北梆子、山东梆子、滇剧的丝弦腔、川剧的弹戏等。
皮黄腔:皮黄腔是“西皮”和“二黄”的合称。西皮起源于秦腔,二黄是由吹腔、高拨子演变而成。唱词格式均沿用七言或十言的对偶句式;都用胡琴作为主奏乐器。皮黄腔系大概有20多个剧种,主要有:徽剧、汉剧、京剧、粤剧、湘剧、川剧、桂剧、赣剧、滇剧等。
昆腔:昆腔又名“昆山腔”、“昆曲”、“昆剧”。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昆腔系统有北昆,南昆,川昆,金昆,温昆,湘昆等。
黄腔高腔:高腔系统包括由明代弋阳腔演变派生的诸声腔剧种。关于它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是由元明以来弋阳腔或青阳腔同各地戏曲结合而成的,另一说法是除弋阳腔外,也有由当地民间曲调直接产生的。它的特点在于只用锣鼓等打击乐器敲击,不用管弦乐接产生的。它的特点在于只用锣鼓等打击乐器敲击,不用管弦乐伴奏;台上一人唱,台后众人帮腔;音调高亢,富有朗诵性。属于此系统的剧种有:川剧、湘剧、赣剧、滇剧、辰河戏、调腔等。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朠、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朠”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其中,“旦”是女角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