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州荆河戏的声腔演变及其唱腔特
黄腔澧州荆河戏的声腔演变及其唱腔特
作者:刘友军
来源:《艺海》2008年第05
        荆河戏发源于澧州(今湖南常德澧县),后传至湖北沙市,经过岁月的洗礼和艺人的长期锤炼而成熟,又南移湘北澧水流域各县,盛行于临澧、津市一带。因其早期流行于长江中游宜昌至石首监利荆河段而得名。
       
        一、澧州荆河戏的声腔演变
       
        关于荆河戏的起源,据荆河戏已故老艺人许宏海等回忆,民国初年,他们在沙市演出时,看到老郎庙有一块顺治八年(1651)正月初八重修该庙的石碑,上有永乐二年(1404)戏班在沙市活动的记载。因此,普遍认为荆河戏起源于明初永乐年间。其声腔演变经过高腔、昆腔、弹腔和与其他剧种交流借鉴的过程。
        荆河戏形成之初,主要是高腔。高腔为弋阳腔改调,其主要特点是一人独唱,众人后台帮腔,后期帮腔改用唢呐伴奏,乐器用土锣、大钹、鼓板打节奏,不用管弦乐器伴奏。演唱时,在旋律、润腔上受当地语言和民间小调影响,或者直接来源于民歌。
        昆腔进入荆河戏比较晚,是曲牌体结构,常用笛子或唢呐伴奏,故又称为吹腔。在节奏上分为散板、一眼板、三眼板等。每支曲牌可以是单一板式,也可以由不同板式构成。以后逐渐被弹腔所替代。
        荆河戏的基本声腔是弹腔,包括北路和南路以及特定腔调三类。其中北路包括反北路和南反北、北路,南路包括正南路和反南路。一般认为,其北路是秦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而形成。据地方志所载,李自成于明崇祯十六年三月(1643年)攻克澧州,军中的秦陇子弟带来了秦腔,与当地音乐结合,从而形成荆河戏弹腔中的北路。荆河戏弹腔中的南路和特定腔调形成较晚。一般认为其南路受徽调影响较大。清初之时,荆河戏艺人吸收徽调之精华,形成了颇具特的弹腔南路声腔。
        荆河戏旧有湖南成班,沙市唱戏之说,而沙市又是汉剧演出的胜地,汉剧艺人想在武汉出名,先要到沙市唱口,因而,二者在演出交流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荆河戏与巴陵
戏亦有渊源,一般认为二者同出一源,两剧种可同台演出。荆河戏与川剧的相琴戏亦有联系。据周贻白先生说,四川的相琴戏直接受荆河戏的影响。早期荆河戏使用的大土锣、大成都钹都来自川剧。另外,荆河戏与辰河戏、湖北南剧、常德花鼓戏、大庸花灯戏、阳戏等亦有交流和接触。
       
        二、澧州荆河戏唱腔的特殊性
       
        荆河戏与其它皮黄剧种,在音乐、表演、服装、习俗等各方面,有一些基本的共同点,但作为荆楚一带的地方大戏,它又有独具的特点,除了舞台语言用澧州官话以别于其它剧种之外,荆河戏最大的特点表现在音乐唱腔上:
        1呔腔呔调
        荆河戏北路唱腔保留有由秦腔向弹腔衍变过渡后期的呔腔,属荆河戏独有的特殊唱腔。
据老艺人谈:呔腔是用以刻画山、陕一带北方籍人物的。如:《三元会》中高振唱的《这一位状元真出奇》,《打洞》中赵京娘唱的《叫罢一声苦》的呔腔导板,《三搜索府》中施有伦唱的《金牌召来银牌宜》、《有魏虎跑殿角》等,都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呔腔。这是其它皮黄剧种所无,确属荆河戏所独有的特殊唱腔。
        2北腔南弦
        荆河戏有一种北路唱腔用南路定弦演唱,名为南反北,又称子母调(母调用5∥2定弦,子调用1∥5定弦)。母调和北路一样,有导板、一流、慢二流、流水、快打慢唱、三流等一套完整板式,用以表现人物思虑、悲伤、恐怖等情绪,而子调则表现病危、死亡等情绪(又称阳调)。前者如《捉放曹》中陈宫所唱《一轮明月照窗纱》等;后者如《玉清观》中孙策唱的《说罢一会长叹气》等,如泣如诉,令人魂销。这在其它皮黄腔剧种中亦属少见。
        3、南路唱腔生半边
        荆河戏各行当中,以生行最为完备丰富,约占班社总人数一半以上,故有生半边的说法。老生的唱腔平稳苍凉,音域较低,如《描容》中的张广才和《三娘教子》中的薛保等人
的唱腔。红生腔又称关公腔,是指关羽、赵匡胤一类生角的唱腔,因其面涂红而得名,其腔上翻四、五度,上句落音“5”“6”,必须用本带边真假结合的嗓音演唱。青须的唱腔,不及红生腔高昂,也没有老生腔低沉,如《三哭殿》中的李世民所唱。一般青须、老生可以相互借用,现已难于区分。
        (作者单位:常德师范学校师范部)
        责任编辑:尹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