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黄戏的艺术形态特征研究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对宜黄戏曲文化进行梳理和总结。将宜黄戏曲文化的发展变化、表演艺术手段、唱腔艺术特征和一些经典的曲目特征进行简要的剖析,展现宜黄戏曲文化特,以便于更多的宜黄戏曲文化爱好者进行赏析,进一步推动宜黄戏曲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宜黄戏;宜黄腔;形成发展
宜黄,地处江西省中部偏东、抚州市南部。建县于三国吴太平二年,因县址设于宜水、黄水汇合处而得名。作为一处偏僻的小城,孕育着宝贵的文化财富:宜黄戏。宜黄戏,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有着自我独特的戏腔,深受当地居民的喜爱。近三百年的历史,不仅没有泯灭掉最初的唱腔,还酝酿出符合自身文化特征的二黄腔,这中发展离不开广大人民众的创造、汲取,取精华、去糟粕的融合。将方言的唱腔与民间音乐、宗教文化、人文环境相结合,很好的与本地的戏曲融合的同时又区别开来,衍化而成多剧种的多声腔。
1 宜黄戏的形成和发展
宜黄具有“八山半水一分田”的俗称,这也能够反映出宜黄山清水秀的风景。作为一个风景怡人的县区,戏曲的发展也是如此,尤其是明朝后,宜黄被称之为“戏乡”、“戏窝子”。著名的戏曲家汤显祖曾说过,宜黄戏曲与弋阳唱腔类似,岁月更迭,宜黄的戏曲引进了浙江海盐腔,它与江西戏曲唱法融合,声调慢慢转成为宜黄戏的腔调,这也是宜黄戏曲产生的基础,但是这也并不是宜黄戏曲的最终唱调,这种腔调属于曲牌音乐的高腔,而当时的《牡丹亭》作品就是用这种腔调来进行表演的,在清朝初期的二黄腔则是新宜黄腔。新宜黄腔兴起后,在江西生境内引起诸多地区共鸣,并得之发展。当时的江西巡抚郝硕更是对宜黄戏曲情有独钟,不仅自己热爱宜黄戏曲,并多次在公开场合宣传宜黄戏曲。清朝嘉庆年间是宜黄戏曲发展的兴盛时代,宜黄戏曲深入民心,得到了广大人民众的认可和传唱。随着各个地方的传唱,各地具有自身独特音调的戏曲随之发展,各种腔调也随之融合,一些新的演奏方式和唱腔得以出现。但是在清朝后期,随着时局的变化,戏曲的发展进入停滞期。建国后期,为了延续和发展宜黄戏曲,“宜黄戏剧团”、宜黄戏整理委员会,随之成立,这预示着宜黄戏进入发展新纪元。为了更好的挖掘宜黄戏曲的历史和探究宜黄戏曲的发展,一直对宜黄戏曲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和考察。1956年,宜黄戏剧团筹建,为发展戏曲,宜黄戏剧团开始注入新鲜血液,更多的年轻学院加入到演唱的队伍中,并在同年夏天,政府名义的下乡庙会演出等呼之
欲出。而在1957-1962着5年间,宜黄戏学员训练班正式成立,并致力于将原有的宜黄系进行发扬,随着对宜黄戏曲不断的深入探究,对宜黄戏曲的剧目收集超过了200个,大量的宜黄戏曲老剧人教授,使得宜黄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壮大。在期间,剧团演出人员大多数人被作为批斗的对象,剧团内的演出服饰和头饰等也被破坏,1968年间宜黄戏剧团宣布解散。在1970年间,组建宜黄县文工团,但是由于没有得到省里的扶持,文工团的财政压力越来越大,宜黄戏曲文化开始走下坡路,正因为这样的情况,更是迫于无奈之举,当时的环境需要,宜黄系演出的频数越来越少,样板戏的地位水涨船高,战争故事、游击等戏曲越来越。与传统戏曲不同的是,这一类戏曲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编排,就借鉴了宜春、萍乡等地的戏曲演出剧本,加上宜黄的自身腔调,形成了具有独特唱腔的宜黄戏,虽然宜黄戏得到的支持较少,但是也有一些新的曲目在这一时期横空出世,其中就有大型宜黄戏《山城春晓》。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恢复地方剧种”的指示,宜黄戏剧团重新成立。期间省里的扶持力度也随之加强,省文艺学校向宜黄县派出了具有演出经验的老演员,重新设置了宜黄戏学习班,历经一个月的重整旗鼓,宜黄戏剧团得以休养生息,《江西日报》和《光明日报》还特意对其开展的庆祝演出会进行报导。随后,为了壮大宜黄系剧团,将一些有经验的演出人员混合到一起,创设了一些传颂经典的剧目,并到外地进行演出。
2宜黄戏表演艺术手段
在宜黄戏曲中,它的唱腔表演艺术手段可以分成念白、身段、特技、舞台人物的个性等四大模块。在念白中,它既不属于唱一类,也不属于读一类,它是在原有的基调上增添自身独特的音调去衬托表演者的内心情感和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并不是个体存在的。全国各地戏曲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念白方式,北京方言称之为京白,湖广地区称之为韵白,这是戏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宜黄戏中,念白使用率最高的是散白,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念白和普通语言的基本方式,散白具有节奏快、音调高、声音此起彼伏、超越了普通的生活语言。身段,与其他的戏一样,身段存在于每一个戏曲中,总的来说,“四功五法”是必不可少的,但宜黄戏曲部分身段展示有着自身独特的方式,尤其是在武生方面,表演形式更加铿锵有力,起霸手呈“虎爪”形。在身段中,另有云手,这些都是将宜黄戏曲文化用不同形式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在特技方面,宜黄戏曲秉承着形象生动、逗人的方式进行展现,有著名的“波水顶底”表演,还有装聋扮哑的表演方式,逗得观演众捧腹喝彩,让人回味无穷。最后,在舞台人物的个性塑造方面,宜黄戏曲可以分成十二角,不同角有着不同的人物形象塑造,正生、小生、老生......角各有千秋,各类服装、脸谱设计都是为了将宜黄戏曲文化最好的一面呈现在观众面前。
3宜黄戏曲的唱腔艺术特征
讲到宜黄戏曲的唱腔艺术特征,往往离不开与戏曲特征挂钩的题材、板式、唱腔和伴奏。
黄腔宜黄戏曲的题材与诸多地方的传统戏曲不同,它分布的范围和涉及的题材较为广泛,不仅没有时间上的制约,古代现代都有涉足,还在选题类型方面较为宽广,既有与人生活亲近的家庭伦理、也有与人向往的神话传说,更有与战争相关联的名人轶事等。各类题材都是对生活各方面的展现,例如在乱战纷飞的年代,题材的主题主要呈现的是人物的忠奸,在和平年代,对社会的歌颂赞美不绝于口。当然,家庭、爱情戏曲也是宜黄戏曲文化的中心之一,在表演的过程中,主要将爱情的方式表现在战场中,有落草为寇的好汉,有英姿飒爽的女中豪杰,在爱情的戏曲表演中,对爱情中一些羞涩和扭捏的戏份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淳朴的民风和民情,有利于吸引观众的眼球,博得大众的欢喜。
宜黄戏曲文化的板式特征主要有两个方面,通过它的表演方式可以看出,一种是平板吹腔,另一种是二凡,两者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唱腔大为不同。尤其是在二凡方面,以其独特的、唱腔复杂并将一些宗教类的音乐穿插在其中,让较多的戏曲文化爱好者望而却步。在二凡的唱腔中,不仅要考虑到唱的紧中缓,还要在伴奏上具有明显的节奏感,而这时所采用的是散
板;而在对戏曲中要表现人物的感情和叙述事物时,则采用正板的方式;当然在宜黄戏曲中还含有,倒板、简板、十八板和平板的方式,这些都是表演宜黄戏曲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这些板式并不全,在演奏的时候,会将宜黄独有的浓厚的民间彩在戏曲中表现出来。
在唱腔特征方面,历经沧桑岁月的发展,宜黄戏曲以其独特的唱腔和发声方式的特点,已经成为众多文化戏曲中独特的一派。在每一个文字方面,宜黄话都具有不同的发音特点,这也能够将个人特点和情感进行直接的表达,对表演者而言,宜黄戏曲的要求相对于其他戏曲会更高,唱功好、能够通过唱功将自身的情感表达出来,塑造一个人物形象,这是宜黄戏曲表演的最基本的特点。然而,要打动观众,需要对表演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发声中的用力、吐气、唱法等都是影响打动观众的重要因素。当然,在演奏的方式上,伴奏乐器、节奏和念白都是对宜黄戏曲的唱腔有影响的。戏曲讲究的首先是唱、进而时念白,两者结合才能完整的将人物的感情彩和故事情节表现出来,也使得宜黄戏曲更具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伴奏特征在戏曲表演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没有伴奏的衬托,戏曲文化的表演犹如失去了灵魂,其表演的艺术性也会大打折扣。宜黄戏曲也是如此,不一样的戏曲,需要不一样的伴奏,才能更好的将其戏曲特征呈现在观众眼前,两者是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在宜黄戏曲
中,伴奏特征主要以打击乐器为主,各式各样、琳琅满目的打击乐器能够形成多种伴奏音乐,而在使用时,则需要根据不同的戏曲,采用不同的打击方法。有的乐器灵活轻巧,有的乐器刚劲有力,如果不伴随着宜黄戏曲进行演奏的话会让人感觉到枯燥单调,但是将宜黄戏曲与之结合的话,那就是给戏曲的调味品,给观众的听觉盛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