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述“粗守形,上守神”及“粗守关,上守机”的内涵。 p16
答:小针之要, 易陈而难入。粗守形, 上守神。神乎神, 客在门 ,未赭其疾, 恶知其原, 刺之微 在速迟 粗守关 上守机。机之动 不离其空。空中之机 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 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 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 扣之不发。知其往来 要与之期 粗之闇乎 妙哉 工独有之。往者为逆 来者为顺 明知逆顺 正行无问。迎而夺之 恶得无虚 追而济之 恶得无实 迎之随之 以意和之 针道毕矣。
2、简述针灸医生的临床操作要求
答: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衡。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3、简述五脏受邪发病的内容。五项基本原则
答: 黄帝曰.邪之中人脏.奈何.岐伯曰.愁忧恐惧.则伤心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有所堕坠.恶血留内.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
肝.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
4、简述病之六变
答:黄帝曰:病之六变者,刺之奈何。岐伯答曰,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是故刺急者,深纳而久留之。刺缓者,浅纳而疾发针,以去其热。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刺滑者,疾发针而浅纳之,以泻其阳气而去其热。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疾按其痏委,无令其血出,以和其脉。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5、如何理解针灸治神?
答1:治神是要求医者在针刺中掌握和重视病人的精神状态和机体变化。针灸“治神法”具有广泛的内容,其中包括医生治神法和调治病人神气法两个方面。这两方面内容贯穿针灸医疗实践的全过程,同时也影响着针刺的疗效。①医生治神法其中包括进针前调神、进针后守
神和出针后养神三个方面。进针前调神就是要求医生在进针前全神贯注,精力集中,细心观察病人的神气。进针后守神就是要求进针得气后仍专心致志于针端,使针下神气不散,谓之守神。出针后养神就是要求医者在施术后要修身。②患者要治神:调病人神气法就是通过语言诱导和细心观察,使病人精神聚会,心情舒畅,在病人心理状态较佳的情况下接受针刺。
③环境的影响.
“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有,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之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
答2::针灸治神需要医患双方共同进行。
①医生治神。医者针刺之前,需要平心静气,保持周围环境的安静,使自身血脉调匀,气机通利,以不病之身方可诊有病之脉,以通利之身,方可察郁滞之气。进针之时,留神于针尖,需要细心体察针下感受,经气不来则已,来即当机立断,随时引导经气的运行。
②患者治神。患者前亦需要神志,令气机恢复常态,以突显出其虚实,令人易于查知。刺之时,患者也应当注意针下的感受,并意守于此,细细体会针感的变化,并通过自身
的意念引导针感到达病所。
③环境的影响.
“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有,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之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
6、.医生对逆顺肥瘦,不同体质采用不同的针刺方法?
答:《灵枢.终始》篇云:“凡刺之法,必察其形体”。人的体质有强弱、肥瘦之别,临证针刺其深浅应有所区分,由于人的体质差异,其气血情况有所不同,因此,时要注意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刺,否则,不辨病人体质而盲目,容易给病人造成伤害,如瘦人其肌肉薄浅,血清气滑,针刺时宜浅,不留针或留针时间短。而肥胖之人,如按瘦人针刺要求进行,而因针刺太浅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根据体质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针刺方法。
“黄帝日愿闻人之白黑肥瘦小长,各有数乎?岐伯日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唇临临然[1],其血黑以浊,
其气涩以迟,其为人也,贪于取与,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也。
黄帝日刺瘦人奈何?岐伯日瘦人者,皮薄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
黄帝日刺常人奈何?岐伯日视其白黑,各为调之,其端正敦厚者,其血气和调,刺此者,无失常数也。
黄帝日刺壮士真骨者,奈何?岐伯日刺壮士真骨引,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啊则气涩血浊,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劲[3]则气滑血清,刺此者,浅而疾之。
黄帝日刺婴儿奈何?岐伯日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豪刺,浅刺而疾拔针,日再可也。”
7、简述偏枯和痱两类病症在症状、预后和治则等方面的异同?
答:偏枯主要证候表现为半身不遂而痛,神清言明,病位在分腠,针刺用大针,益其不足,损其有余,预后较好。痱的主要证候是四肢不能收引,不痛,但有意识障碍,针刺则据病入先后而定深浅,先起于阳者先浅刺以治本。重者难治,预后较差。
“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宜温卧取汗,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病先起于阳,后入于阴者,先取其阳,后取其阴,浮而取之。 ”
08、针刺治病的五项原则?
答:“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
五项基本原则是治神、知养身、知毒药为真。制砭石小大、知脏腑血气之诊。一是治神,医者治病,要精神专一。是确保针刺能否取效的前提;二是知养身,人们要懂得养生防病的道理,掌握养生防病的方法,这是对针刺的补充。三是知毒药为真,治病用药要掌握药物的性能和功用,可以在不能用针时用药,或时针药并用。四是制砭石小大,针石大小要与病情相符,医者要因病而制其形。五是知脏腑血气之诊,要正确诊断脏腑、经络、气血的情况,方可。
9、天温天寒对人体经脉气血有何影响?针刺时应注意什么?p89
答:①是故天温日月,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②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
10、简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的原则,举例说明。P103
答:(1)深浅之刺:寒证用深刺法,久留针;热证用浅刺法,少留或不留针。阳病浅针,阴病深针,(2)先后之刺:病发有先后,如病先起于阳,则先治其阳,后治其阴;病先起于阴,则先治其阴后治其阳;(3)上下之刺:病位有高下,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腘,(4)循经及远道取穴:病始于臂,取手阳明,太阴;病始于头首,取太阳,病始于足胫,取足阳明。
11.论述针刺禁忌的内涵。P122
答:①遵循人体脏腑的气体运行规律,不可妄刺
“有余有五,不足有五”,分别以神、气、血、形、志代指心、肺、肝、脾、肾五脏功能的邪正盛衰病理变化,“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
②避开人体重要的组织器官
“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 ,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隔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从之有福 ,逆之有咎。父母,心为阳为父。肺为阴为母。”
“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喑。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刺郄中大脉,令人仆脱。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刺脊间,中髓为伛。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刺手鱼腹内陷,为肿。” ③注意人体的特殊机能状态
“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
12、巨刺和缪刺的区别和联系?
答:缪刺法是根据经络有左右相交相会,左注右,右注左的循环流注原理,而采取左病刺右,右病刺左,调节气血,疏导络脉的针刺方法。巨刺也是在左刺右,在右刺左,但巨刺是刺经。正所谓:“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虽然缪刺法与巨刺法都是左病治右,右病治左,但缪刺是调治络脉的浅刺法,以刺络为主;巨刺是调治经脉的深刺法,以刺经为主。
13、简述六阳经的下合穴。P
答: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即“胃合入于足三里,大肠合入于上巨虚,小肠合入于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胆合入于阳陵泉。”
14、简述“阴病行阳,阳病行阴”。P131
答:“曰:五藏募皆在阴,而俞在阳者,何谓也? 然。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
15、难经中五输穴的意义和主治是什么?p132
答:①指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位,简称五腧。《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②五输穴主治:井穴专主心下满,荥穴泻火主身热,俞治体重与节痛,经主喘咳并寒热,合当逆气而下泄。③五输穴主治此外应当分经选穴。井主木,木郁则中焦痞满,当泻井穴以调达滞气。荥主火,火郁则一身尽热,当泻荥穴以发散邪热。输主土,土郁则湿重而腻,当泻输穴以劫夺湿气。经主金,金郁则宣肃不利,当泻经穴以降泄逆气。合主水,水郁则水湿泛滥,当泻合穴以通利下焦。
16、简述“致一阴”与“致一阳”的方法。P133
答:“七十难曰:经言春夏刺浅,秋冬刺深者,何谓也?然: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
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者,何谓也?然:春夏温,必致一阴者,初下针,沉之至肾肝之部,得气,引而持之阴也。秋冬寒,必致一阳者,初内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推而内之阳也。是谓春夏必致一阴,秋冬必致一阳也。”
17、结合临床,《标幽赋》关于针刺得气
答:“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未至也,据虚实而侯气。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
此段讲用比喻的手法描述针刺得气时的手下感觉,气至之时手下沉紧,如鱼咬饵,未至之时则虚软,空虚清净。
此外论述了气至而有效,速至则速效,迟至则不治,速至言经气充盛,身体壮实,易于激发而取得速效。迟至则为经气虚少,不易被激发,对于疾病则是不易于取效。
此时,由于壮实之人经气易至而得气,体虚之人不易得气,因而针刺的强度和时间是需要计算的,侯经气之至如待所贵,故有人需要强刺激而短留针,有人则适合轻刺激而长时间留针。待到得气至病所方可言收官。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