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八章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本章主要想讲以下几个问题:
一、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理论原则和经验
一、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1、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背景
1)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全新课题。
2)新中国建立后,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采取了苏联模式,1956年苏共20大前后,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揭示了苏联模式存在的一些弊端。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过程中也注意到苏联的经验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从而从新审视苏联模式,以便以苏联为鉴戒,少走弯路。
3)新中国在几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也积累了一些自己的经验。
2、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过程
1955年底,率先在中共党内提出以苏联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1956年4月,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十大关系可以分三个方面:
——经济方面:
1)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
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政治方面:
1)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2)党和非党的关系;
3)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4)是非关系;
——中外关系方面: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三大改造完成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的根本任务,并制定了党在经济、政治、组织等方面的方针和政策,取得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成果。
1957年2月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重要讲话,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的学说,取得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理论原则和经验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1954年6月,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总目标是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和应当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有了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思想萌芽。
1956年4月,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了这个目的,就要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次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一方针。认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要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既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出发点和目的。
2、正确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立足点
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的基本国情是:
1)中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巩固,不完善;
2)中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的不发达国家;
3)国内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国内主要矛盾。
中共八大政治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的社会矛盾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重要的理论收获,也是进一步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
1957年2月,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概念,并系统地分析了它的性质、特点和解决办法:
——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非对抗性的矛盾;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性: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
——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途径和办法: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学说,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提
供了理论依据。
2)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社会矛盾学说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第
一,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两类不同的社会矛盾,要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可以互相转化,人民内部矛盾已经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
第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和具体方针:
人民内部矛盾,是分清是非问题,解决办法是用民主办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政治思想领域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坚持说服教育、讨论的方
法。
B、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
三方面的利益;
C、对于人民和政府机关的矛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努力克服官僚主义,加强对众的
思想教育;
D、对科学文化领域内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自由讨论和科学实
践、艺术实践去解决;
E、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前提下的“长期
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F、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
第三,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关于社会矛盾的学说的意义:为争取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社会矛盾,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创造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局面,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以完整的理论形态、独创性的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二)关于经济建设方针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
1、关于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主体和基础,工业化道路是现代化建设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探索适合中
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很大程度上是从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开始的。
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思想:
中国工业化道路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
——以工业为主导,优先发展重工业(1953年);
——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1957年);农业关系到5亿农村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关系城市和工矿区人口的吃饭问题,农业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是重工业的主要市场、农产品是主要的出口物质,农业是积累的主要来源。
——以农业为基础,按照农、轻、重的秩序安排国民经济。
中国工业化道路中还要正确处理好其他一些关系,如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国家集体和个人、中央和地方等关系。以及建设的速度、规模以及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综合平衡等关系。
2、关于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
首先,最主要的是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和统筹兼顾的方针;
其次,是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3、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考
在中共八大上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
A、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
经营的补充;
B、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
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
C、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
家市场的补充。
1956年底,、刘少奇、周恩来等人从不同的角度分别提出了“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思想,以及把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以帮助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刘少奇:有百分之几的资本主义,不怕,可以作为社会主义的补充和比较。周恩来:主流社会主义,小的给些自由,
可以帮助社会主义。
邓子恢等人提出的对农村集体经济内部关系调整的思想。提出在农业集体经营方面“大的集中,小的分散”、生产资料“主要公有,次要私有”;提出合作社对生产队实行”包工、包产、包财务“。60年代,生产责任制盛行,支持实验,“黄猫、黑猫”理论。
4、关于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的思考
三大改造后建立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
中共八大前后,刘少奇、等人就发挥市场调节作用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改革方案;刘少奇提出使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性,又有多样性和灵活性问题。
在纠正1958年“共产风”的错误中,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的思想;
1956年中共八大前后,等关于管理体制改革问题进行了思考。主要是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之间关系调整,适当放权。
1960年在对鞍山钢铁厂民主管理、技术革新的经验批示时,称之为“鞍钢宪法”,概括为“两参一改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众、领导干部和技术员三结合。1961年实行厂长责任制、职工代表大会制。
(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思想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建设问题的提出:
——1956年4月,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要处理好政治方面的五种关系:汉族与少数民族;党与非党;革命与反革命;是非关系;中国与外国。
——1957年7月,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1)关于扩大民主,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
2)关于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中国法制的思想;(董必武在八大,就加强法制建设作了发言,提
出“依法办事,是我们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法制建设的中心环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3)提出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判断言论和行动的是非标准六条:就是是否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有利于巩固民主集中制、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国际团结和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国家团结。核心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两条。
(四)关于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方针、原则
1、团结知识分子“向科学进军”
1956年1月党的知识分子会议上,、周恩来等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60年代初,又制定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科技发展战略。
提出我国的教育方针。刘少奇提出实行“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周恩来、主张“一要普及、二要提高”的办学方针。
2、关于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它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思想和政治有是统帅,是灵魂。”
3、关于文化工作的基本方针
1956年4月,提出关于文化工作的基本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8月,又阐明了对待古今中外一切文化成果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
(五)关于和平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12月,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互相尊重领土和主权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三个世界”划分理论
1974年2月,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苏联、美国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亚洲(除日本)、非洲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
4月,出席联大第六次特别会议第一次向全世界阐明了这一崭新的战略思想。中国属于第三世界。
(六)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意义和局限
五项基本原则1、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意义
第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摆脱苏联模式,独立自主地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这一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以新的内容丰富了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思想宝库,成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将起着长期的指导作用。
第三,这一探索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形成的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料,为建设有中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