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肉牛产业调研报告
辽宁省肉牛产业调研报告
辽宁地处适宜玉米种植带南端,气候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是全国玉米、大豆主产区,具有良好的肉牛生产资源禀赋。辽宁省牛繁育改良工作、新品种牛全产业链开发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为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 总体情况
1.1 生产情况
1.1.1 肉牛生产稳步发展
据统计,2020年辽宁省肉牛存栏230.9万头、牛出栏188.1万头、牛肉产量29.6万吨,同比增长8.5%、7.4%、7.6%,分别位于全国第15位、第11位、第10位;辽宁省人均牛肉占有量7.1公斤。辽宁省架子牛质量好、育肥牛品质优,深受省内外肉牛养殖企业和屠宰加工厂欢迎,已成为全国重要的优质肉牛生产基地。
1.1.2 标准化生产水平有所提高 目前辽宁省肉牛养殖大都以庭院式圈养为主,饲养规模相对固
定。年出栏育肥牛50~100头的场户居多,占比达60%~70%。可繁母牛饲养主要以农村散户为主,饲养规模多在100头以下。总的来看,辽宁省肉牛养殖正在由农户分散饲养向适度规模饲养转变。
1.1.3 品种结构多元、主产区优势明显 据调查,辽宁省肉牛品种主要包括夏洛莱、西门塔尔、利木赞、辽育白牛等品种,其中西门塔尔占比达80%~90%,形成了以黑山县、义县等西部地区,铁岭县、昌图县等北部地区,法库县、康平县等中部地区,新宾县、本溪县等东部地区以及普兰店区、瓦房店市等南部地区共22个县(市、区)的肉牛主要生产区。主产区内具备完整的肉牛产业链,种结构合理,养殖水平高,屠宰加工能力强,产业优势明显。
1.2 疫病防控情况
目前,辽宁省肉牛主要防控的重大动物疫病有口蹄疫、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和3种,主要以免疫防控为主。其中,口蹄疫和布病采取每年春、秋防两次集中免疫和日常补免相结合的方式完成,采取200头以上的养殖户每年8月前集中免疫一次的方式完成。2020年,辽宁省肉牛口蹄疫免疫514.97万头,布病免疫244.43万头,免疫62.34万头,口蹄疫和无疫情发生,布病无体发生情况,只在监测中发现极少阳性。
1.3 屠宰加工情况
辽宁省现有肉牛屠宰企业71家,年设计屠宰能力为142.35万头,年设计屠宰能力在2万头以上的企业有24家。2020年辽宁省实际屠宰量为25.0万头。辽宁省肉牛屠宰产能严重过剩,相对过剩产能占总产能的80%左右。主要原因:一是省内育肥牛出栏受外省收购价格优势影响主要流向省外,本省屠宰加工量比例不高。二是省内缺乏规模大、前景好、带动力强、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的重点龙头企业,且屠宰企业和养殖农户之间未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化机制。
2 不足之处
2.1 生产管理技术水平较低
表现为小规模大体粗放饲养,特别是母牛生产主要以散养为主,繁殖与育肥生产环节严重脱节,肉牛生产机械化程度低、设施水平落后,没有建立专业的与肉牛品种生产相匹配的生产繁殖配套技术体系。
2.2 优质饲草供应能力不足、利用水平较低
一是饲草供应总量不足。二是饲草质量总体处于较低水平。三是肉牛、肉羊对全株玉米青贮等优质牧草利用率不高。四是饲草料生产性服务组织发展相对滞后。
2.3 良种繁育体系亟须调整
各地牛改良计划性降低,区域繁育规划落实不到位;冻精供货渠道多,市场监管难度大,质量难以保证。
2.4 屠宰加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弱
辽宁省屠宰加工龙头企业主要以初级加工为主,精深加工占比低。同时,企业品牌影响力小,企业运行较艰难,造成屠宰加工数量少,对肉牛行业带动作用不强。
3 意见建议
一是建议国家继续加大对肉牛产业金融支持力度, 丰富肉牛信贷抵质押方式,研究开发金融产品,扩大肉牛养殖者融资渠道。二是建议国家继续加大对基础母牛和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扶持力度,对饲养基础母牛的养殖场户给予适当补助,调动养殖户饲养母牛积极性,解决
基础母牛存栏数量下降、架子牛供给不足等问题。三是建议国家着力构建现代饲草产业体系。一方面,从产业发展、设备投入、配套服务、技术示范等多方面,以适当补贴撬动企业、农户及其他社会资金投入,大力发展饲草料专业收贮企业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提升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加强饲草良种繁育和先进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建立区域性饲草良种繁育基地和饲草产业研发基地,围绕饲草良种保护繁育、种植品种选择、配套耕作栽培管理、饲草料加工贮藏、饲养饲喂等全环节,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和研发,突破关键领域技术瓶颈,普及先进适用技术,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四是继续大力推进种养结合,扩大粮改饲、玉米秸秆黄贮及半干贮等项目覆盖面,有效增加肉牛粗饲料来源,降低肉牛饲养成本。五是研究解决中小养殖户粪污处理问题,促进家庭农场和循环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