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的六个战术原则:归纳起来只有25个字
中国近代军事家林彪元帅可谓功勋卓著、战功显赫。其中,林彪军事思想中较为典型的有“六个战术原则”,尽管是步兵战术,归纳起来只有25个字,通俗、易懂、实用,堪称是我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步兵战术的教案。
下面简单介绍这“六个战术原则”
一点两面、三三制、四组一队、四快一慢、三猛、三种情况三种打法。
四组一队中所谓四组,即突击组、火力组、爆破组、支援组。一队,就是以上四个组编成的突击队。
四快一慢:四快就是 1,向敌前进要快;2,抓住敌人攻击准备要快;3,突破扩张战果要快;4,追击退却敌人要快。一慢是,发起总攻时机要慢。
三猛战术就是猛打、猛冲、猛追。
一点两面是一个进攻的战术、歼灭的战术,就是集中优势兵力,选择敌人弱点突破,打开口子
向纵深扩大战果,同时以一部分兵力,从另外方向对敌实施钳形攻击,形成两面、三面或者四面包围。
林彪军事思想中的“六个战术原则”
中国近代军事家林彪元帅可谓功勋卓著、战功显赫。其中,林彪军事思想中较为典型的有“六个战术原则”,尽管是步兵战术,归纳起来只有25个字,通俗、易懂、实用,堪称是我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步兵战术的教案。
下面简单介绍这“六个战术原则”
一点两面、三三制、四组一队、四快一慢、三猛、三种情况三种打法。
一点两面:进攻时只攻一点,包围两面(敞开两面甚至三面)。
集中兵力于一点上,采取纵长(点)与分散(面)相配合。那么开始突击时只有两三个排进入战斗,(形成)逐次增兵逐次消耗的"添油战术"、"头尖尾巴长",形成后劲最大的尖刀。7/9-8/9的兵力放在点上,2/9-1/9的兵力放在面上;放在点上搞集中兵力的绝对化。集中兵力
打开一个口子,以保证打垮敌人。一点打垮了,其余的就会垮。只搞自己与自己的点与面的兵力对比,只在两面部署兵力,反对四面包围。四面包围是平均主义,缺乏重点是逼敌作困兽之斗。
"面"的配置:可以"一点一面",也可以"一点两面",乃至于"一点多面","三面","四面"。可以"有点无面",可以"多点多面",可以"点中有面,面中有点"。中心是为了集中兵力,只讲自己点上 `面上兵力对比,把自己兵力集中在一点上。至于同战场上敌军兵力对比,则可以不占优势。
三三制: 步兵班编为三--四个战斗小组,每组3-4人,老战士、新战士、解放战士结合配置。攻击时以小组为单位,呈三角形队形。这样进攻时队形疏散,减少伤亡。
以班为单位分成三个战斗小组,每个战斗小组三人,为便于相互接应,一般排成三个梯队。
三人战斗小组呈三角进攻队形,每名士兵分工明确,进攻-掩护-支援。班长、副班长、组长,各带一个战斗小组行动。
战斗小组进攻时,两名士兵在前,组长在后, 呈三角阵型,三个战斗小组组成一个战斗班,
三个战斗班组成一个战斗,进攻时呈"散兵线"队形展开。
战斗班展开时士兵根据组长或班长指令随时变换战斗队形,战斗展开后用"口语"、"手语"、"军号"或"无线电"来传达战术指令,一个总数27人的战斗完全展开可以覆盖800米宽的战线。
一点两面:进攻时只攻一点,包围两面(敞开两面甚至三面)。是一个进攻的战术、歼灭的战术,就是集中优势兵力,选择敌人弱点突破,打开口子向纵深扩大战果,同时以一部分兵力,从另外方向对敌实施钳形攻击,形成两面、三面或者四面包围。
集中兵力于一点上,采取纵长(点)与分散(面)相配合。那么开始突击时只有两三个排进入战斗,(形成)逐次增兵逐次消耗的"添油战术"、"头尖尾巴长",形成后劲最大的尖刀。7/9-8/9的兵力放在点上,2/9-1/9的兵力放在面上;放在点上搞集中兵力的绝对化。集中兵力打开一个口子,以保证打垮敌人。一点打垮了,其余的就会垮。只搞自己与自己的点与面的兵力对比,只在两面部署兵力,反对四面包围。四面包围是平均主义,缺乏重点是逼敌作困兽之斗。
"面"的配置:可以"一点一面",也可以"一点两面",乃至于"一点多面","三面","四面"。可以"有点无面",可以"多点多面",可以"点中有面,面中有点"。中心是为了集中兵力,只讲自己点上 `面上兵力对比,把自己兵力集中在一点上。至于同战场上敌军兵力对比,则可以不占优势。
四组一队中所谓四组,即突击组、火力组、爆破组、支援组。一队,就是以上四个组编成的突击队。
四组一队:以连为单位,设"四组"--火力组、突击组、爆破组、支援组,合起来为"一队"--突击队。是为了解决攻城战、巷战中的队形问题。同时说明不受四个组的限制,可以灵活运用。
四快一慢:四快就是 1,向敌前进要快;2,抓住敌人攻击准备要快;3,突破扩张战果要快;4,追击退却敌人要快。一慢是,发起总攻时机要慢。
中心是一个"慢"字。"慢"的时间用以侦察地形、敌情、布署兵力、火力,进行政治鼓动工作,休息。不管情况与任务怎样,反正我要准备好了才打,没有准备好就不打。你有千条计,
我有老主意。不要害怕由于准备而产生的新困难,一不怕(因为自己准备而)敌人工事加强,二不怕敌人增援,三不怕敌人跑了。不能打急了,打急了就不能实现"慢"字。一开始进攻的时间不准快,只准慢。不管上边怎么催,总是要准备好了再打,没准备好就不打。
攻击准备时间要超过战斗整个时间,如七天。
"四快一慢"是攻打四平失利的经验总结。攻打四平时侦察敌情不仔细,未识破陈明仁借鉴了日本人的守城战术。另外,林彪认为发动总攻太匆忙了,使许多战士牺牲在坚城之中。
三猛战术就是猛打、猛冲、猛追。
猛打、猛冲:必须拼命打,只管拼命打,第一梯队打不下来就换第二梯队打,第二梯队打不下来就换第三梯队打;照原计划硬打下去。猛追:(追击溃敌时)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下子拥上去,发扬冒险精神,不要怕情况不清楚,追就是了。以乱对乱,冒险扩张战果,死追、硬追、穷追。一切战术中最重要的战术就是死打。打光就打光,完蛋就完蛋。
三种情况三种打法:
四个火是什么字
根据敌人三种不同情况(防御、退却、要退而不退),采取三种不同的攻击方法(不打莽撞仗,要打莽撞仗,半打莽撞仗)。
一种是敌人守:要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再攻击。
一种是敌人要退不退:如果准备好了再打,敌人会跑掉;不准备就打,又会碰不下来。这时应先将敌人围起来,围而不攻或围而小攻,用一部分和他打,拖住他,使他摆不脱,然后准备好了再大打。
再一种是敌人退:那就要猛追,这时不要等命令,不要怕部队少,也不要怕情况不清楚,追就是了。
四野并不是天生会攻坚,比如三打四平时就没有打好。但是由于林彪善于总结经验,提出新战法,所以在战争后期四野的攻坚威力是其它野战军无法比拟的。四野攻坚的主要经验有5个。
1.攻城部队在采取"两面对攻"的基础上再加上第三面佯攻。使敌人难以判断我军的主攻方向,难以应对我军从各个方向的突破。 三野的部队攻打上海时,在城内打了4天,一个小小
苏州河就能挡阻它的前进,就是因为没有坚决的采取"一点两面""两面对攻"的打法。
2,坑道作业:突破城垣的第一步,是首先要使部队能够迅速接近城垣,减少部队在接近城垣时的伤亡。这是攻坚的关键之一。坑道作业是使部队能够迅速接近城垣、减少伤亡的最有效的战法,也是四野后来执行最坚决的战法。
攻打锦州、天津挖交通壕,是林彪推广义县攻坚经验。锦州总攻发起前,各纵队都完成万米以上的交通壕,有的挖两万多米。一条条蛛网似的从攻击出发地推进到锦州城墙跟前。交通壕都是蛇形的。步兵的 1米多宽、2米多深,最前点距敌60多米,以敌人投弹扔不到为准。炮兵的能开进汽车,有的把火炮推到距敌百把米远。大军云集,地面上很少看到有人走动,既增加了攻击的突然性,又减少了伤亡。范汉杰回忆,说他曾想反击我们,一看那交通壕就没了主张,只有拚命打炮。可是看不见人只能乱打一气。
其它野战军也有挖交通壕的,但是执行不够坚决和彻底。淮海战役打黄伯涛兵团时,三野开始乱冲伤亡很大,后来部队也开始挖交通壕迫近作业。但是由于三野不太重视战术总结和积累,打上海的时候三野又没有重视挖交通壕,仍然犯了开始乱冲的错误,造成部队伤亡很大,然后才开始挖交通壕,用一点一点地作业才取得了进展。
3.突破城垣时的战术要点,这是林彪教给四野的战术技巧。林彪在锦州攻城前直接给二纵干部讲话时提出这样的攻城战术要点:"在突破口被打开后,攻击部队要尽可能的全力涌入,像散大戏一样,使部队尽量多的进入城内,这样敌人的反击部队就难以把我军的突击部队反击出来,使我攻城突击部队不但能牢牢控制突破口,而且还有能力向纵深发展,迅速形成真正的突破。"
其它野战军往往会犯四野以前曾经犯个的错误,就是在突破口被打开后,突击部队进入的数量不够。我军的突击部队一般只有一个连或一个营,这样守城的敌人在发现我军打开突破口后,往往一面用火力阻止我后续部队前进,同时用预备部队向我进入突破口或城内的突击部队进行反击,使我突击部队遭受重大损失、甚至全歼我突击部队,重新控制突破口,使我攻城失败。这样,对突破口的反复争夺,就会造成我军伤亡个大,进展很慢。
林彪正是看到以往战术的缺点,提出突破后的第一时间,既在敌人还没有反应个来组织炮火反击的时候,我军要一次性投入尽量多的部队,越多越好,不要怕拥挤。这个战术虽然没有见于正式的战术著作,但却是林彪的四野非常有效而实用战术,它保证了四野一次性突破城垣的有效性。这个战术要点按理应该是军师一级的指挥官发现提出,可是实际却是林彪这样的大战略区司令提出,这不能不说是林指挥细腻,眼光独到。
4.突破城垣后的战术要点:林彪和四野特别强调部队在突破城垣后,部队要立即向纵深猛进,"先七肉后啃骨头",前面部队拣容易的敌人打,比较难打的堡垒留给后续部队攻打。先头部队的主要任务是穿插迂回,不顾敌人侧面火力,向纵深猛进,直接打击敌人的指挥机关。林彪还要求炮兵的第一棵炮弹要打到敌人的指挥部,这实际上就是空地一体的"斩首行动")。同时分割敌人的防御阵地,打乱敌人的防御体是。这种打法常使敌人的首脑机关在我攻城不久即迅速遭到打击,难以对部队进行有效的指挥,加上敌人的防御体是被打乱,阵地被分割,粉快就形成崩溃,所以四野打锦州、天津,打的都粉爽。看看美国人打伊拉克的战略战术(空中打击的"斩首行动",地面部队绕过中小城市直接攻击巴格达)就可以发现四野攻坚的战术思想的至少领先他们50年,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落后。
对比之下,三野的战术就比较差了,它没有向纵深猛进穿插迂回的意识,而是一层一层地向里死打。敌人的防御阵地没有被分割,防御体是没有被打乱,敌人的指挥机关一直可以有效的指挥,用机动部队反击我突破部队。淮海战役打黄伯涛兵团时,三野就是用这种一层层向里死磕的笨拙打法,黄伯涛可以比较从容调用手里为数不多的机动部队反击我突击部队,往往是我军刚占领一个村子(部分),脚根还没有站稳,就被敌人的反击部队打回来,甚至全部被消灭,因此伤亡巨大,进展缓慢。三野打上海时还是用一层一层向里死磕的笨拙打法。
打了四天后,刘昌义可以率4 万部队起义这个事实也说明敌人的指挥体是仍然完好。四野打锦州、天津的时候,敌人的指挥官早已失去了与部队的联是,想起义都不可能。三野这种缺乏分割敌人的战术意识,甚至把原本分散的敌人往一起赶的打法一直到朝鲜战争打美一师的时候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