亥姆霍茨共鸣器是什么?有何用?
19世纪,德国科学家亥姆霍兹为研究共振问题发明了“亥姆霍兹共鸣器”,并通过它研究复合音中的泛音成分,做了乐音和语音的频谱分析,并提出音乐理论和听觉理论[1]。这个简单的装置有着十分广泛的用途。
在亥姆霍兹的著作《论音调的感觉》中,亥姆霍茨共鸣器的原始设计是一个黄铜容器,圆球形状,一端有一个带口的小颈,另一端有较大的孔为收音口(见图1)。现代最常见的亥姆霍兹共鸣器是一个漏斗状的空心玻璃球,一端带有出音口,见图2(a)[2]。另外还有多种形状,图2(b)只是在球上开一个小口,图2(c)在球底部多开一个听音孔,近似原始设计。亥姆霍兹在测量复合音时,将出音口指向耳朵,共鸣器的收音口对准音源,当音源中的某一泛音与共鸣器的固有频率相同时,共鸣器会出现共鸣现象。
图1 亥姆霍兹共鸣器实物
图2 常见亥姆霍兹共鸣器的形制
亥姆霍兹共鸣器是一种高效率的声能转换装置,主要应用于频谱分析、频率测量和控制等方面。随着理论的逐渐成熟,它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既可以用于在建筑内部设计“共振吸声结构”,利用其强大的吸声能力应用于音乐厅的墙壁等结构;又可以将微小的振动转化为强大的声波传输出去,常应用于各种乐器的共鸣箱等。
本文将从消声装置与发声装置两方面,梳理亥姆霍兹共鸣器的应用。
1 消声装置(共振吸声)
1.1
共振吸声结构原理
吸声,主要是指声波在介质的传播过程中能量的消耗过程。当声波传播到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声波会被反射回去,另一部分被介质吸收,转化为机械能传递或转化为热能消耗。吸声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只有较强吸声能力的材料才可以应用于实际场合。吸声材料的原理有两种,一是通过材料摩擦,将声能转化为热能;二是通过材料振动,将声能转化为机械能(振动),再转化为热能。
亥姆霍兹共鸣器就是共振吸声结构。结构内部是一个共鸣腔和一个弹簧系统(见图3),共鸣腔开一颈口与外部相连,声波从颈口进入腔体,使得颈口空气来回运动压缩腔内空气,形成一个空气弹簧。当入射声波频率与共振器结构固有频率一致时,发生的共振幅度最大,消耗的能量最多。所以,共振吸声结构对吸声频率有很强的选择性,吸声效果一般在中低频较好。
图3 共振吸声结构
1.2
共振器实际功能与改良
在实际应用中,常常使用多个并联的共振吸声结构共同作用,或者与其他吸声材料结合使用,做到拓宽吸声带宽、提高吸声性能。例如共振吸声砖(见图4),具有隔声、保温、吸声构造简单、价格低廉等好处。
图4 共振吸声砖
有学者研究亥姆霍兹共振器的改良,如研究在不改变共振器外形尺寸的同时改变连接管长度、串并联共振器数量,会有效改善共振频率的声学特性。首先将共振器分为共振管与共振腔,讨论管延伸长度、管横截面形状对共振器的影响;将多个共振器串联或者并联,讨论消声频带、共振峰等声学特性的变化。还有学者研究发现,亥姆霍兹共振器的外颈口变为内插颈口,可以获得相同声学特性的吸声结构,可以使吸声结构厚度变薄;
如果将内插颈口弯曲,可以进一步减小吸声结构的厚度。
有学者研究“吸声材料对亥姆霍兹共振器吸声性能的影响”[3],研究表明,加吸声材料后,亥姆霍兹共振器共振频率与材料厚度成反比,传递损失与材料厚度也成反比;共振器材料厚度不变,流阻不断增加,共振频率会先减小再增加,直到流阻至无穷,吸声材料可以看作刚性壁,腔体体积发生变化,导致共振频率变化。
还有学者利用亥姆霍兹共鸣器对噪声的吸收功能,研究噪声发电的可行性。研究表明,共鸣腔与声波产生共振,使声波能量聚集,在颈口安装振动膜片,并与电磁式发电机振子相连接,切割磁感线把膜片振动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2 发声装置丰富多腔是什么意思
2.1
改善声场
著名声学家马大猷指出,亥姆霍兹共鸣器可以控制厅堂音质。例如伦敦“节日大厅”,低频混响时间短,导致声音不丰富,将传声器放入多个共鸣器中,接收部分频率声音,再放大反馈至厅堂,可以延长100 Hz~700 Hz的混响时间,使演奏音更加丰富。
同理,亥姆霍兹共鸣器以瓮、瓶的形式放置在剧场中,可以修饰声音。例如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人就用黄铜瓶来调和剧场谐音[4]。马大猷认为,“用陶瓮在舞台下或墙壁上做共鸣器以扩大声音或对声音的吸收,则是历代常用的音质控制技术”[5]。亥姆霍兹共鸣器可受外部声场的激发并消耗其能量,但空腔内的振动又可通过短管辐射声波加强外部的声场,中国古代也有在戏院埋藏空罐以加强歌唱效果的做法。在《墨子》一书的记载中,有用地下埋藏的大瓮放大敌军活动的声音的装置(抗日战争的地道中也用过)[6]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