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壮族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第一篇:壮族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壮族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摘要
壮族是一个歌的民族,它独有的壮族民族音乐是中国少少民族音乐的一个奇葩。壮族音乐丰富多彩,源于生活,自古传唱,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随着经济的发展,思想的解放,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撞击,壮族音乐作为深厚的传统文化,它的保护与传承遭受到时代的挑战。
关键字:壮族民族音乐保护传承
正文
壮族音乐的背景 壮族是一个歌的民族,它有着深厚的民歌传统。“只要留得嘴巴在,不死还要唱山歇。”可见山歌已成为壮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是壮族人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每年农
历三月初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歌节,俗称“歌圩”。所谓歌圩,意思是野外坡地的集会。壮族的民歌不仅形式多样,体裁多种,而且韵律结构也非常独特,主要有欢、加、西、比、沦五种形式,还有勒脚歌和排歌等。原有祈天乐神和择偶婚配两种活动形式。近代以男女青年交游嬉戏、演唱情歌或盘歌以唱为主,以春节、中元节(即元宵节)、中秋节最盛,往往聚之千百人,歌声通宵达旦,乃至数昼夜。壮族音乐主要有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器乐5种。其中,壮族民歌最为丰富,并对其他音乐体裁有深远影响。
广西的壮族人民都是十分热爱音乐与歌唱的,所唱的民族歌曲多源于生活,丰富多彩。壮族民歌反映了其民族的个性特征与独特精神,是其民族特质之一。它曾是壮族生活世界中重要的文化现象,是壮族婚姻、宗教、信仰、知识、道德、文学、艺术、审美、风俗习惯等多元文化的综合体现,其发展、变迁与壮族文化的发展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广西的民族音乐不同于北方的粗犷,江南水乡的娇柔,而是非常的憨甜。由于广西位属于国土西南,这里的人们不同于大城市般的时尚光鲜,而是十分质朴憨厚。也因此,广西的民族歌曲都带有一份朴实的味道,如原汁原味反映壮族人民生活的民歌《壮乡特》、《尝新酒》等。广西的姑娘们小巧甜美,唱的歌也是让人感觉心里甜甜的,如反映彝家姑娘赶圩时欢乐情景的广西民歌《赶圩归来阿哩哩》等。刘三是广西民族音乐的代表性人物,但是广西的民族音乐并不等同于只
有一个刘三。广西的民族歌曲有着自己的特,反映着独特的风土人情。壮族族音乐的特点
丰富多腔是什么意思壮族民歌有真挚自然、清新流畅的民族特,这集中体现在壮族人民的生活之中。壮族人人能歌善舞,除平时以唱歌自娱自乐之外,还有固定的“歌圩”,这是壮族民间聚会的对歌习俗。各地日期不一,多在农闲及春节、中秋、清明等节日举行。地点多在山林坡地。届时男女老少盛装赴会,少者数百人,多者上万人。以青年男女对唱山歌为主,并有抛彩球、碰彩蛋、放花炮,同时举办物资交流大会。一般是即兴而唱,内容十分广泛,除情歌外,还有盘歌、农事歌、说古论今歌等,均属壮族民歌范畴。其曲调旋律真挚自然、清新流畅。男女青年在对唱中如果情投意合,则可退出歌圩,另约相会。这种对歌的仪式、歌词内容、曲调特点,在壮族歌剧《刘三》中均有集中展现。
壮族的民歌中最具特的是山歌,一般有独唱、重唱、对唱以及合唱这几种形式。壮族山歌又有“欢”、“比”、“诗”等称谓。具有男女交往、义际、择偶、恋爱等功能。壮族青年男女常用山歌来倾诉相恋之情,选择意中之人。例如壮族山歌《千年不烂记心间》,男声唱:“月亮光在天边(咧),想妹(咧)一年又一年;铜打肝肠都想断(咧),默打眼睛也望穿。”女声唱:
“星星眨眼泪涟涟(咧),想哥(咧)一年又一年;喝茶连杯吞下泪(咧),千年不烂记心间。”
合唱以二声部为主,民间称作“双声”、“双调”、“高低声”、“上下声”、“么母声”等。一般来说,第一声部是主旋律,第二声部是由第一声部派生的旋律,称为“分支声部”。每个乐句基本上是同音起落,节奏与骨干音均相同。中间不同的部分,两声部之间形成二度、三度、四度或五度的和声关系,属于支声型多声结构。壮族多声部民歌的代表曲目有:《很久没有见到你》、《日落西山刚过岗》、《长工苦》等。
壮族民族音乐的阻滞
当代的广西青少年朋友多偏向于听流行音乐及外国音乐,无形中,使广西的民族音乐的推广受到一定范围内的限制。一方面,流行音乐多是为符合当今青少年心理而量身创作的曲子,非常容易被青少年朋友所接受。流行音乐反映的是当今最为时尚的、超前的、为青少年们所关注的主题,例如爱情、友情、工作、生活、星球、生命等等„„融入这些主题的音乐使青少年朋友们觉得非常的亲切,似乎就是在传递着自己的故事。另一方面,流行歌曲的旋律多为节奏感较强或韵律感较为明显的曲子,容易使听者跟上乐曲的节拍及情感,更快被乐曲所吸引。
外国音乐有轻音乐类、摇滚类、抒情类、重金属类等等,外国音乐的多类型多元素化也使得许多原本喜欢民族音乐的听众转而选择听外国音乐。
山歌传承手段、形式多样化,使歌圩的诱惑力减弱或变味。如今歌圩不是传承山歌文化的唯一场所,因而失去了歌圩原有的诱惑力,有的甚至出现了变味。有些地方因交通不便变成无圩无歌,有些地方以喝酒会友为主变成有圩无歌;有些地方是有歌有圩,但多以歌赛的形式带动众性的聚唱活动,吸引力不强;有些地方圩正歌好,这类歌圩主要是有民间得力人士大力挖掘歌圩本资源,极力恢复歌圩原有面貌而形成的。这些歌圩不仅有歌有圩,而且比较完整的展现了本地壮族的传统事象,但此类歌圩目前只占少数。从以上统计表看,目前仍盛行或半盛行的歌圩有207个,占59.3%,已经停办或濒临消失的有143个,占40.7%。
民间文艺传人的缺失,使壮族歌圩难以回归本。由于打工潮的影响,壮乡大量的年轻人出去打工,广大农村只剩下留守老人和儿童,山歌无人唱,歌师无处传。过去歌圩场上稍微识字的人几乎每人手都会有一本书或数本用古壮字抄写的歌书。后来歌圩被当作封资修的产物禁止,歌书已残缺不全,使得人们没歌可唱。许多作为学歌、唱歌、编歌的山歌传习馆已不复存在。歌圩逐渐恢复后,由于许多优秀的老歌手和壮族民间文艺的传承人逐渐逝去,许多歌圩文化慢慢地从全民性转变成为少数人的“专利”,许多优秀的作品消失在茫茫的旷野间。
还有老一代山歌手相继去世,年轻人不乐于传唱山歌,山歌人才出现断层。以老带新合对新一代歌手的系统培训,很缺乏,新一代山歌手基本上不完全掌握壮族山歌的精髓。而且对于山歌文化的传承一直缺乏经费的投入。对于不同风格山歌的录音,录像,刊印等没有经费支持。
鉴于各种原因,目前部分地区山歌无人挖掘,整理和研究,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在逐步淡化,壮族山歌在一些地方已濒临失传。当前,对传承,保护和推广壮族音乐十分紧迫。壮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面对新环境下的机遇挑战及阻碍,广西的民族音乐想要得到继续的稳定的传承及发展,不仅需要利用好广西的政府所提供的民歌节的机会去展现广西民族音乐独有的特,更重要的是要对我们广西的民族音乐目前存在的问题给予认识,对许多不再适合当今时代主题的民族音乐予以革新,给其注入新的活力。
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壮族音乐文化的发展环境。政府组织与众自发相结合,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推动歌圩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大力营造壮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氛围,为壮族音乐的传播与发展服务。在政策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在组织文化活动上给予一定的经费投入。通过建
设壮族音乐博物馆,著作书籍,成立歌协会,举办歌唱比赛,组织一个壮族歌圩专题论坛,开办一个专题栏目,办好山歌手培训班,创建壮族民俗文化专业学科等传承和发展壮族音乐文化,让大众所知闻乐道。同时,树立创新意识,从形式和内容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使其更适应时代的发展,创新体裁,打造壮族音乐文化品牌,加强壮族音乐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使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
壮族人民的对壮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意识,的觉醒,充分利用现代媒介科技,积极掌握现代市场带来的发展机遇,正确理解和把握全球化趋势,这些都是是壮族民歌求得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寻求新的生长点与发展平台的必要举措,同时学术界的理论指导、政府的积极扶持,也是其当下境遇中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期待着壮族民歌在新时代里展示出更美丽的身姿,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传承和发展我市壮族歌圩文化的调研报告—— 崇左政协网
第二篇:少数民族音乐论文《壮族音乐与文化》
课 程 设 计
课程名称__民族音乐赏析_____ 题目名称_ 壮族音乐与文化 __ 学生学院__艺术设计学院 ______ 专业班级__10环境艺术设计3班_ 学 号___ 3210009054
____ 学生姓名___ 姚丁凌 ____ 指导教师_____ 傅强 __
2011 年月 23 日
壮族音乐与文化
姚丁凌
指导老师:傅强
摘要:壮族音乐文化是壮族古代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壮族音乐文化价值特征主要表现在渲染情绪,交流思想感情;娱乐消遣,表达人们的审美享受;传承壮族文化;宣传、引导社会道德与行为规范,促进社会的整合.这篇论文主要说壮族音乐的由来,特,和其与历史文化的交融。了解壮族音乐文化,了解壮族风土人情.关键词:文化 民间音乐 民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