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阳景点汇总介绍殷墟
殷墟内有大量的青铜器,石器,骨器,玉器等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文物,其中最有名的是重达875公斤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迄今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殷墟商代晚期都城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在“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发现”评选中名居榜首。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曾留下“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的著名诗句。
司母戊鼎的传奇经历
司母戊鼎最早是在1939年3月被安阳武官村农民从侯家庄西北岗(或称武官村北地)吴家柏树坟园盗掘出土。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安阳已被日寇侵占。由于司母戊鼎个体很大,不好藏匿,村民为了不使司母戊鼎落入日寇手中,遂又将司母戊鼎埋入原墓之中。抗战胜利后,1946年4月安阳农民又将司母戊鼎重新挖出,因主权发生纠葛,该鼎遂归安阳县政府。同年10月,司母戊鼎被作为送给蒋介石的寿礼运到南京。蒋介石看后甚喜,下令交南京中央博物馆筹备处收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归南京博物院收藏,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新馆建成,南京博物院大力支援国家博物馆的工作,将司母戊鼎从南京运往北京,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中国通史》中陈列展出。
殷墟妇好墓
妇好墓发现于1976年,是目前唯一能与甲骨文联系并断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墓室有殉人16人,并出土了1928件精美绝伦的随葬品,包括制作精美、纹饰神秘的青铜器、玉器等,反映了商代高度发达的手工业制造水平。根据甲骨文记载,“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她曾统率万人征战沙场,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女将军。
羑里城遗址
羑里城遗址位于汤阴县城北约4公里处的羑里城,其处有7米厚的龙山文化和商周文化遗存,是3000年前殷纣王关押周文王姬昌7年之处,是有史可据、有址可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监狱。此处也是文王据伏羲八卦推演出64卦384爻,即“文王拘而演《周易》之圣地。“划地为牢”、“文王拘而演周易”历史典故均源自于此。
羑里城主要建筑有演易坊、山门、大殿、拜殿、演易台、洗心亭、玩占亭、吐儿冢,还有碑文石刻等。 遗址南北长106米,东西宽103米,总面积10918平方米,现存主要建筑有文王庙(周易博物馆)、演易坊、演易台等建筑。
其中演易坊是一座青石牌坊,位于城台的南端,上镌三个楷书大字“演易坊”,东西两侧各有一块石碑,西侧碑上刻着“周文王羑里城” 6个大字,东侧碑上刻着的则是著名的“禹碑”。演易台就是传说中的姬昌被囚之所,分上下两层,门楣上刻有“演易台”三字。羑里城遗址景区内有八卦阵迷宫,完全按照八卦阵图所建。《周易》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

安阳城隍庙
  位于文峰区鼓楼东街。布局为四进院落、五座大殿。前院有牌楼、照壁、判池,中轴线上为五座大殿。屋顶有硬山式、悬山式、歇山式,屋檐分单檐和重檐结构。为安阳市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时期的宗教建筑与礼制建筑。城隍庙辟为市民间艺术博物馆,收藏展示了安阳市民间艺术家们创作的农民画、书法、泥塑、根雕、剪纸、剪叶及今人已久违的轿子、执事、手工艺品等。
  安阳市博物馆
  馆址位于安阳市胜利路南段袁林内,是安阳地区文物标本收藏、陈列、宣教与科研机构。现有馆藏文物万余件,包括骨器、甲骨、石器、玉器、石刻、铜器、铁器、陶器、货币、绘画、书法及近现代文物等十几个类别。既有爽朗明快的商代淡黄釉原始瓷罐、凝重威严的商代饕餮纹鼎,又有俊雅的隋代青釉刻花杯盘,更有清新飘逸的宋代磁州窑器,精美绝伦,令人称奇。时间上起旧石器时代,下迄现代,以殷商文化为代表,以地方文物为特,自成体系,是一座极富韵味的安阳历史文化宝库。
  中国文字博物馆
  位于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大道东段北侧,东邻京珠高速公路和正在建设中的高速铁路。博物馆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仓颉馆、科普馆、研究中心、文化交流中心等,是一组具有现代建筑风格和殷商宫庭风韵的后现代派建筑。
  中国文字博物馆门前屹立着高大的字坊。字坊高18.8米,宽10米,取甲骨文、金文中“字”字之形。通向展馆的主干道两旁,是中国文物学会青铜修复委员会委员、殷商青铜工艺研究所所长兼总工赵乾民监制的、由28片极具代表性的青铜甲骨片组成的碑林,隐含了殷商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元素——甲骨文和青铜器。这批甲骨文精品大都来自《甲骨文合集》《小屯南地甲骨》和《花园庄东地甲骨》,最大尺寸高达 1.4米、宽0.9米,总重量3吨,青铜甲骨片背面则为这些甲骨不辞的释义。同时,28片向上天卜问吉凶祸福的甲骨片又代表着28星宿,象征人与自然密切相连,是我国古典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体现。
  文字是历史文明传承的载体和见证。中国文字博物馆作为一座全面反映、专题研究中国各
民族文字、文字历史、文字文明的专题博物馆,通过荟萃历代中国文字样本精华,讲解中国文字的构形特征和演化历程,反映中华文明与中国语言文字的研究成果,展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文明,进一步提高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展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将对我国文字、文化、文明的传承和保护、研究和发扬产生深远影响。建成后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将成为立足于甲骨文的故乡——安阳,面向国内、国际开放的知识型、信息型博物馆。
  太行山
  太行山大峡谷地处河南省西北部,南太行山东麓的林州市西侧,南北长100华里,东西宽2.5华里,海拔800-1739米,相对高差达1000米以上,境内断崖高起,峰峥嵘,阳刚劲露,台壁交错,苍溪水湍,流瀑四挂,峰、峦、台、壁、峡、瀑、嶂、泉姿态万千,是北方山水风光的典型代表。
  这里山拱翠,流泉碧潭,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钟灵毓秀的风水宝地。商代国王武丁和奴隶出身的宰相傅说曾在王相岩居住与生活;东汉末年名士夏馥因“党锢之祸”削发为僧隐居王相岩;明代河北肥乡神道赵得秀在王相岩修身养性,居山不舍;清代兵部督捕右侍郎许三礼在王相岩修筑别墅,安度晚年;三国曹丕曾在蚁尖山屯兵立寨,谋划大业;北齐神武帝高欢、明代名将左良玉在桃花洞统帅兵将,南征北战。
  境内有三九严寒桃花开的桃花谷,三伏酷暑水结冰的太极山,千古之谜猪叫石三大奇观。有太行之魂王相岩,潭深谷幽仙霞谷,晋普龙洞小洞天,原始森林太极山,亦真亦幻仙台山,鬼斧神工鲁班门,华夏—绝桃花瀑,太行平湖南谷洞(刘秀湖)八大景观。
  红旗渠
  红旗渠,是一个人工修建的灌渠名称,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林州市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为了改变因缺水造成的穷困,林县人民从1960年2月开始修建红旗渠(原称“引漳入林”工程),竣工于1969年7月。林县是个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的贫困山区。“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是旧林县的真实写照。全县人民从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解决大面积灌溉问题。“引漳入林”是林县人民多年的愿望。经过豫晋两省协商同意,后经国家计委委托水利电力部批准,在省、地各级领导和山西省平顺县干部众的支持下,在各级水利部门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县委、县人委组织数万民工,从1960年2月开始动工,经过十年奋战,先后于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1969年7月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至此,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
  马氏庄园
  位于距安阳市区15公里处的蒋村乡西蒋村村南,紧临珠泉河,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为清代中丞马丕瑶家族住宅区,总占地面积2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建筑共计6组,每组分4个庭院,共建9个大门,俗称“九门相照”,有门、厅、堂、廊、室、楼,共308间。
  整个建筑分南、中、北三个区六路计21处院落,南区一路,坐南朝北,五重院落。中区四路,坐北朝南。其中,西三路各建四重院落,东路建两重院落,再往东为马家园林。北区一路,亦坐北朝南,两重院落。除北区及中区东路外,每路均由四个“四合院”组成,均开九个门,自前向后依次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形成前门、中厅、后楼“九门相照”的格局。前半部分,用来对外接待宾客,后半部分为内宅。建筑大部分为硬山顶、悬山顶、卷棚顶式,青砖蓝瓦。庄园装饰丰富多彩,石柱底部为方形,雕兽头、花草,上部为扁鼓形,刻联珠,部分门墩雕刻对狮。门窗上、房檐下为木刻砖雕,图案繁多,富丽堂皇。庄园留有家训屏风,马丕瑶“进士第”、马吉昌“太史第”等众多匾额和铜镜,长2.87米的慈禧“寿”字中堂,光绪御笔碑文。该庄园是一处清代典型的地主官僚庄园,2000年9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灵泉寺
  河朔第一古刹, 北方佛教圣地, 全国最大的浮雕塔林, 俗称“万佛沟”, 又名“小龙门”
  灵泉寺原名宝山寺,有石窟247座,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时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摩崖浮雕塔林,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位于市区西南25公里的宝山山谷之中,周围八山环抱,状若莲台。灵泉寺原名宝山寺,为东魏武定四年(546年)高僧道凭法师所创。591年隋文帝杨坚诏请寺僧灵裕法师到长安,封为全国最高僧官“国统”,统管全国寺院僧尼。唐代,寺中高僧内不乏王子帝后,仍为全国佛教中心,号称“河朔第一古刹”。现存单层石塔一对为我国最早石塔之一,精美的唐代九级石塔一对,隋狮一对,唐碑3通。寺院东西两山计有石窟247座,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时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摩崖浮雕塔林,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把灵泉寺称为中原的“莫高窟”一点也不为过。位于安阳县善应镇南坪村南的灵泉寺距今有已经1400余年的历史,虽然现在已经荒芜了数百年,但风采依然,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和壮观,其气势和文化含量绝对是重量级的,1996年被确定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文峰塔
  位于安阳市古城内西北隅,又因位于旧彰德府文庙东北方,作为代表当地“文风”的象征,故又称文峰塔。
  文峰塔建于后周文顺二年(952年),距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因塔建于天宁寺内,故原名天宁寺塔。塔门横额上题了“文峰耸秀”四个大字,塔身上大而下小,呈伞状,为国内外所罕见。塔高38.65米,塔基周长40米,壁厚2.5米。塔身有五层重据,从下往上逐级增大。每层檐角均悬有铜钟,文峰塔的构造为平面八角形,砖木结构,琉璃瓦顶,塔的八面壁上分别饰有直棂窗、圆券门. 最下面的是塔基,塔基上是一个圆形莲花座,券门首额,有砖雕二龙戏珠图像。
  河南旅游景点介绍黄华神苑景区
  黄华神苑位于林州市区西6公里。距安阳市约60公里。是集自然景观与历史名胜古迹为一体的山岳型自然风景旅游区。黄华山是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名山之一,集儒、释、道于一体,开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20世纪90年代随着现代旅游开发而重新兴起。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